“有意思的拟人”教学案例
2023-2024学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捉迷藏》《爱哭的草》《海浪扑上来》《万花溪》
│议题解读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拟人句。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逐步接触修辞手法。作为最基础的修辞手法之一,拟人修辞手法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尤其重要。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动作、有感情、有想法、有语言。议题所选取的《捉迷藏》《爱哭的草》《海浪扑上来》《万花溪》四篇文本,正好对应了“把事物写成和人一样有动作、有感情、有想法、有语言”四个关键点。通过本议题的学习,学生可清楚、系统地认识拟人修辞手法,感受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尝试写出拟人句。
│文本分析
《捉迷藏》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黑夜、太阳以及各种颜色人格化,想象天黑、日出是在玩捉迷藏游戏,将颜色们拟作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
《爱哭的草》中夜里小草上凝结露珠本是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的笔下,露珠变成了小草的眼泪,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小草伤心得哭了呢?
《海浪扑上来》里海滩上的浪娃娃们不仅调皮,还很有想法,比赛跳远之前,竟然主动邀请作者当裁判!
《万花溪》中的万花溪从点苍山流下来,清澈、美丽。人格化后的万花溪变得特别有礼貌。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本内容,快速提取拟人句,丰富对拟人句的认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拟人句,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主动进行拟人类文章的拓展阅读,并尝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
│教学准备
PPT、阅读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出议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你们,看看你们的记忆力如何。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听好了,语文书,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什么?
生:《花的学校》。
师:看来同学们的记忆力不错。那么,请你们动动小手,赶紧打开语文书,翻到《花的学校》这一课,看到课后习题第二题的这两个句子,有没有同学愿意读一读?
(两位学生读句子)
师:谁还记得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加点词可以看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这些加点词都是写人的动词,是人才有的动作。
师:这种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手法就叫作拟人。像《花的学校》这种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文章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有意思的拟人”,去读更多的文章。(板书:有意思的拟人)
二、学习《捉迷藏》,巩固方法。
1.自主阅读,找出拟人句和拟人的动词。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捉迷藏》,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拟人句,圈出拟人动词。
(老师出示PPT,以《花的学校》中的拟人句为例,给出勾画示范。)
生阅读、勾画。(板书:《捉迷藏》)
2.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举手朗读找到的拟人句和拟人的动词。老师相机点评。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也找了找这篇文本中拟人的动词,(PPT出示)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你有没有全部找出来呢?把你没有找到的在文本中勾画出来。
3.对比发现拟人动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拟人的动词在句子中有什么用呢?
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句子,你们来看一下,哪个是拟人句呀?
(PPT出示对比的句子)
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绿色太多了,树叶上有绿色,小草上也有绿色。
生:第一句。
师:那你判断第一句是拟人句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第一句中,“躲”是人才有的动作,将绿色写得和人一样有动作。
师:哦,听你这么说,老师明白了,这些拟人的动词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判断拟人句,原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动作,它就是拟人修辞手法。(板书:有动作)
三、读《爱哭的草》,习得认识拟人的新方法。
师:这种认识拟人句的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第二篇文本《爱哭的草》,一边读,一边快速勾画出拟人句和拟人动词。
生阅读、勾画。(板书:《爱哭的草》)
全班交流汇报。
师:老师也把这篇文本中拟人的动词找出来了,请同学仔细看一看,把自己还没有找到的,在文本中勾画出来。
师:读了《爱哭的草》后,老师发现了这篇文本中的拟人与《捉迷藏》中的拟人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PPT出示两个句子)
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听到一半的时候,有的草就哭得弯下了腰,有的草哭得趴倒在地上。有的草哭得浑身颤抖,连头上的花儿掉了都不知道。
生自由回答,老师引导:拟人修辞手法,除了让事物有人的动作以外,《爱哭的草》里面,还让草还有了人的感情。(板书:有感情)
师:所以,《爱哭的草》让我们知道,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动作、有感情,它就是拟人修辞手法。
四、小组合作阅读《海浪扑上来》《万花溪》。
1.出示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
师:我们通过阅读《捉迷藏》和《爱哭的草》,了解到拟人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让事物有了人的动作和感情。那么,除了有动作、有感情,拟人修辞手法中,还会让事物有什么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阅读《海浪扑上来》和《万花溪》。
PPT出示阅读任务,请同学们浏览。
(1)先自己阅读思考,快速勾画出拟人句,圈出动词;
(2)再小组内分享交流你找到的拟人句和动词;
(3)小组讨论:这两篇文本与《捉迷藏》中的拟人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
3.全班汇报分享。
师:我们先来看《海浪扑上来》,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告诉其他同学,你发现了这篇文本中,除了让事物有动作,还有什么?
(PPT出示两个句子)
《捉迷藏》: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海浪扑上来》:忽然,有个浪娃娃爬到我身边,用舌头把我的脚儿舔舔,还“咕咕咕”地说着什么。哈,我听懂了,他说浪花们要比跳远,叫我当裁判哩!
生自由回答。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有想法。)(板书:有想法)
师:所以,《海浪扑上来》让我们知道,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动作、有想法,它就是拟人修辞手法。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万花溪》中让事物除了有动作,还有什么?
(PPT出示两个句子,对比阅读)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相机引导,最后得出“有语言”。(板书:有语言)
五、梳理统整,了解“拟人”的作用。
1.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以及板书,总结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让事物和人一样,有动作、有感情、有想法、有语言。
2.通过情景还原,想象文中事物分别像什么人,以此来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六、学以致用,改写拟人句。
1.出示文本中的拟人句,朗读。
2.用“加法”给这些拟人句加上“动作、感情、想法、语言”,让这些拟人句更丰富、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