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 A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 A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17:0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 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p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B.作者在文中不是笼统地阐述,而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zhān)来几个实例分析何为“无言之美”。
C.美人卷珠帘,深坐颦(pín)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D.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廖。悲笳(jiā)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2.下列关于汉语知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无言之美”“言不尽意”“风餐露宿”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
C.“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句中加点部分是定语。
D.“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3.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符合)。
B.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久远)荒凉的印象。
C.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二、语言表达(3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仔细揣摩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个句子。
真正的沉默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无言之美”:高山沉默自是一种稳重,月亮沉默自是一种娇羞,松竹沉默自是一种坚强,   ,   ,   。
三、默写(6分)
5.名句默写。
(1)   ,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2)三年羁旅客,   。(夏完淳《别云间》)
(3)   ,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的句子是:
   ,   ?
四、名著导读(6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劈手夺过一把斧来便砍,李鬼慌忙叫道:“爷爷杀我一个,便是杀我两个。”李逵听得,住了手问道:“怎的杀你一个,便是杀你两个?”李鬼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
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放将起来,李鬼手提着斧,纳头便拜。李逵道:“只我便是真黑旋风,你从今以后,休要坏了俺的名目。”李鬼道:“小人今番得了性命,自回家改业,再不敢倚着爷爷名目,在这里剪径。”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李逵便取出一锭银子,把与李鬼,拜谢去了。
6.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人名)。(2分)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分)
8.李逵平日“杀人不眨眼”,为何如今却放走了李鬼?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五、语段阅读(7分)
9.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四川人说□é______眉天下秀,夔(  )门天下险,剑gé______天下雄,青城天下yōu______□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  )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huáng______的印象。
(1)给加点字注音。 (2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3)在□中标注恰当的标点符号。 (1分)
(4)解释加点词。 (2分)
富丽堂皇:   
六、综合性学习(7分)
10.学完本课,班里开展“李可染作品欣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分)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作为今年保利春拍的领衔之作,该画此前预展时估价2.8亿元人民币,引起众多收藏家的兴趣。今晚正式拍卖时以1.8亿元起拍,经过数轮竞价,最终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2.9325亿元。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3分)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3)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2分)
七、文言文阅读(1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尝趋百里外 趋:   
②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④略无慕艳意 略无: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2分)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2分)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2分)
八、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2.“欲作家书意万重”中“欲”的意思是   (2分)
13.第一句中的“秋风”,有什么作用?
(2分)
14.
如何理解“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又开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分)
九、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 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答案”的疑问。
②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讲求用雅致凝练的语言实现抒情表义,含义深长的同时又追求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看到大雪纷飞,写下“燕山雪花大如席”;目睹银装素裹,感慨“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誉瀑布奇观,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会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砥砺自我,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以其意象、哲理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成为现代生活中生机勃勃的文化存在。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也是人的情感意志的表达载体。古人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相似的生命经验,促使今人与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同频共振;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迸发出激励人心的力量。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卓绝,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超然……每读及这些诗句,就更能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挫折便显得不再难以逾越。
④今天,身处现代文明的快节奏中,那些亲近自然、缘事而发的诗句,能让人逸兴遣怀,为人生掬一捧清泉。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流连秋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充满趣味的“闲看儿童捉柳花”,体现境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助诗歌,人们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凝视自然的神奇,发掘自我的诗心,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⑤古诗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中的胸襟抱负、温厚美德、日常哲思、闲情逸致,给予我们情感思想的共鸣、人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理解诗歌,不在于答案是否标准,而是从正确的语词训诂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地抵达诗心,给出合情合理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旨归。在汉字的搭配组合中探寻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是诗歌言约旨丰的独特意蕴之所在。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如此诗所言,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5日)
15.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
B.诗歌能让人们跳出日常的琐碎,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C.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抵达诗心。
D.诗歌能照亮人的生命,滋养人的心灵。
16.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17.文章第④段加点的诗句能用下列哪一句替换?请说明理由。
(6分)
A.簌簌衣巾落枣花  B.月落乌啼霜满天
十、写作题(50分)
18.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细品母爱好温馨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刚学会走路和觅食的小狐狸被父母赶出洞外,小狐狸站在风雪中凄厉地哀鸣着,一次又一次试图回到洞里,可是每一次都被洞口的老狐狸咬出去了。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了就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就不能靠父母活,得自己讨生活去。
作文要求: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无误;B.“拈”应读niān。C.“峨眉”应为“蛾眉”。D.“寂廖”应为“寂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和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并列短语
【解析】“风餐露宿”是并列短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拟的修辞手法。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格式。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作“拟体”。
3.【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CD:正确;
B:有误,旷远:广阔辽远江面浩渺旷远。
故答案为:B 。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4.【答案】大海沉默自是一种宽广;梅兰沉默自是一种傲骨;天空沉默自是一种淡泊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句子的格式应为“……沉默自是一种……”,同时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大海沉默自是一种宽广;梅兰沉默自是一种傲骨;天空沉默自是一种淡泊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5.【答案】(1)梅花南北路
(2)今日又南冠
(3)一轮秋影转金波
(4)深秋远塞若为情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 轮 、 遣
故答案为: 梅花南北路今日又南冠 一轮秋影转金波 深秋远塞若为情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6.水浒传;施耐庵
7.假李逵剪径(拦路抢劫)劫单身。
8.因为李鬼说自己要养赡老母,也并未曾害过一人。体现了李逵善良,孝顺,有同情心。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水浒传》
【解析】【点评】⑴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⑶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故答案为: 水浒传 ; 施耐庵
7.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仔细阅读文中内容即可作答,李逵同情李鬼要赡养母亲而不杀他,最后又给钱给李鬼“改业”。
故答案为: 假李逵剪径(拦路抢劫)劫单身。
8.本题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李逵不杀李鬼的原因,可从李鬼的自述和李逵心理活动来理解。
故答案为: 因为李鬼说自己要养赡老母,也并未曾害过一人。体现了李逵善良,孝顺,有同情心。
9.【答案】(1)kuí ; yí
(2)峨 ; 阁 ; 幽 ; 煌
(3):“ | 。”
(4)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 ⑴本题考查字音。根据积累作答。“夔”读作“ kuí ”";“颐”读作“ yí ” 。
⑵本题考查字形。根据积累作答。“è” 写作“峨”;“g é ”写作“阁”;“yōu” 写作“幽”;“huáng”写作“煌”。
⑶本题考查标点。语段中四川人“说”,“说”字后面用冒号、引号,话说完后用句号,“这话”前的句号应在后引号内。
⑷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根据“颐和园风景”及金碧辉煌推测词义即可。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10.【答案】(1)李可染《万山红遍》以近3亿成交 创其拍卖纪录
(2)①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②显现;体现
(3)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知识点】新闻概括;语言得体;句式杂糅;用词不当
【解析】
(1)标题经常隐藏在导语之中,因此,结合本则新闻导语部分“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李可染《万山红遍》以近3亿成交 创其拍卖纪录
(2)①甲处“以……为主题”和“围绕……”两种句式杂糅,改成其中一种句式即可。如:围绕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创作了七帧画作,或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
② “显现”指显露,呈现;“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作品画工的特色体现画工艺术精华更为恰当。
故答案为: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显现;体现
(3)本题的关键在于指出欣赏艺术作品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可从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以及提升诗歌欣赏和写作水平等方面作答, 同时,注意劝说对象为长辈,语气要委婉、诚恳。
故答案为: 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点评】
(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其次,认真阅读题干原句,在感知原句意思的基础上,再逐项查找病因;最后,根据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解答此类题时,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11.【答案】(1)快步走;热水;破;毫无
(2)①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4)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5)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对比;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趋”“汤”“略无”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俟;等到。则:连词,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②以中:因为心中。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情。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主旨分析,文章第二段先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再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目的就是把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再结合,”我“的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但是我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宋濂求学信念之坚定。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抓住文中的关键件进行分析概括。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可以概括出宋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以看出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是虚心请教;从宋濂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是求学信念之坚定。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根据第(4)题对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1、快步走;2、热水;3、破;4、毫无
⑵ ①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⑶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⑷ 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⑸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答案】12.想要
13.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②秋风之时,落叶归根,正好比作游子归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归乡之意;借以秋日萧条,苍凉之景,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体现了无尽乡愁。
14.信已经完成,封存好,但是又唯恐没有表达完全自己的情感,迫不得已又打开信封,与前面的“意万重”相呼应,这“又开封”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切担忧、关心、思念之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归家之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年-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故答案为: 想要
13.考查古诗中意象作用的分析。在古诗中,秋风这一意象往往表示哀愁、感伤之情。秋风起,秋天来了,-年又过去大半了,诗人与离开家乡,与家人分别也很久了,这种思乡之情也更浓烈了。同时“见秋风”还交代了时令,照应了诗题。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②秋风之时,落叶归根,正好比作游子归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归乡之意;借以秋日萧条,苍凉之景,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寂寞,体现了无尽乡愁。
1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及对古诗抒发的感情的理解。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子凄寂情怀。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诗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信已经完成,封存好,但是又唯恐没有表达完全自己的情感,迫不得已又打开信封,与前面的“意万重”相呼应,这“又开封”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切担忧、关心、思念之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归家之意。
【答案】15.D
16.举例论证。引用陶渊明、苏轼的诗句,证明了读诗时的片刻感悟,能产生激励人心的力量。
17.可用A替换。“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夏季的景物,与“留心夏季”的语境相符,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体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好,能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陈述句。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举例论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要求学生读懂古诗,理解诗句含义。根据题目要求,梳理比对,作答即可。
15.A: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是第②段的分论点,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诗歌能让人们跳出日常的琐碎,给生活添一份诗意。是第④段的分论点,是诗歌的作用之一,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C: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抵达诗心。是第⑤段中的观点,是鉴赏诗歌的方法,不能概括全文的论证内容,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D:本文最后一段,通过对上文的总结,得出结论: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D
16.列举了古诗,属于举例论证。这两个例子,证明了前一句”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进发出激励人心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引用陶渊明、苏轼的诗句,证明了读诗时的片刻感悟,能产生激励人心的力量。
17.加点的诗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翻译为: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夏天,诗人赏荷心情愉悦。
A翻译为: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夏天,诗人见雨则喜,见枣花自然高兴。季节相同,情感相同可替换。
B翻译为: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秋天,诗人漂泊寂寞。
故答案为: 可用A替换。“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夏季的景物,与“留心夏季”的语境相符,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体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好,能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18.【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1)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细品母爱好温馨”为题,这个题目不难,它容易让考生寻找到写作思路,但想写好它,却有点难度,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既能打开思路,也要围绕话题来写,做到不跑题的基本要求。写作的中心应落在“母爱”字上。想一想,你的母亲与你之间发生过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让你感受到深深的“母爱”,“母爱”不是一般的,而是有意义的或有趣的,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文章中要有相应的心理的细节描写,其他描写可以做补充。写记叙文时,可以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用议论、抒情文字来点睛。
(2)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因为父母的严厉是为了让我们学生独立,老师的严厉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要想有所收获就要有所付出。朋友的严厉是为了让我学会坚强与勇敢,从这些角度来看,残酷确实也是一种爱。写人记事,议论说理均可,不做统一要求。本题有两个写作思路。一、写人记事,记叙自己小时候父母要求严格,甚至让自己觉得这是非常残酷的,长大后,我明白了父母的残酷是为了锻炼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原来残酷也是一种爱。二、议论说理,以题目为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有力的证明,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惩罚也是一种爱,摔倒也是一种爱等等。应把题目理解为自己从某件事中获得的感悟。创作本文,应从生活中取材,选取真实的事件,来表现这一感悟,写出真情实感,以真情打动读者和评卷老师。
【点评】(1)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