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5页,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写在答卷的密封区内。
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将答案写在答卷的相应题号框内。请保持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3.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下列史料能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4.与王政时代相比,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些重大变化。两名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其通常都是长老,每年从贵族元老院中产生;元老院取代过去的长老会议,成员一般由前执政官、贵族阶级和富有的土地所有者组成;公民大会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太起作用。这一制度设计( )
A.排除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B.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
C.确保政府行政决策的公正与无私 D.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5.1801年3月,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去职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治安法官,而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就任后马上清洗了这些“午夜任命”的官员。1828年民主党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也用本党党员更换了1/5的政府官员。这些事例说明美国( )
A.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 B.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
6.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公告:“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公马改革”的实施( )
A.增强了边区的军事实力 B.助力于边区经济的繁荣
C.缓解边区政府财政压力 D.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7.宋代以来,历代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认为王安石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并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还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斥为“剥民兴利”。这些观点均( )
A.反对进行深度的社会改革 B.客观反映了历史真相
C.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弊端 D.忽视了北宋统治危机
8.1988年11月,我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采取财政、信贷的双紧措施,规定商品最高限价,大幅提高存款利率等手段,降低了80年代末期过热的经济,遏制了通货膨胀。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保持旺盛活力 B.改革重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深化改革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D.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9.下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
A.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 B.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
C.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
10.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阶层 群体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
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
刑部尚书 95.90% 3.28% 0.82%
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11.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员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①文官负责制定国家政策 ②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③全体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④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13.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14.“礼”和“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靠传统的习俗来维持。关于中国古代的“礼”和“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礼法始终尖锐对立 B.秦律体现了礼法结合
C.唐朝治国重礼轻法 D.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
15.马克思认为《拿破仑法典》以资本主义绝对的私人财产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把消灭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后“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译成了“司法法规的语言”。马克思在此强调,该法典( )
A.摧毁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B.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是拿破仑对法国的最大贡献 D.根除了欧洲的封建基础
16.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20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知识框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有“民法教科书”的美誉。1777年,法学家西罗塞尔最早提出在德国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的倡议,随后,德国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制定,陆续展开了研究与争鸣。1814年,法学家蒂堡认为“只有所有的德意志政府团结一政,努力完成排除单个政府的恣意而适用全德意志的法典的编纂,德意志人在市民关系上才有幸福可言”。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
——据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等整理
材料二 清末以降,“师夷变法”已成为清廷之必需。1911年,修订法律馆编成《大清民律草案》。“修订法律馆所需的一切,主要是从日本借来的……当时日本已经以德国法律为主要样本,写成了自己的民法和商法”。……在亲属篇中,规定“家政统一家长”,“对于家长即生服从之义务”。在婚姻方面,基本接引《大清律例》的规定。如规定“同宗者不得结婚”,“婚姻须由父母允许”,妻子“不属于日常家事之行为须经夫允许”。
——摘编自费孔会《晚清民法近代化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行的历史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清民律草案》与《德国民法典》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0分)当涂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D D C C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D B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20分,共52分)
17.(1)特点: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发达,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6分)
(2)变化:权力重心由上院逐渐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选举权扩大,民主制发展。(6分)
原因: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8分)
18.【答案】示例:
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
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后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保障了国家赋税收入。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是隋唐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条件。(12分)
19.(1)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契约的地位;强调故意或过失的责任。(答3点4分)
条件:德国的统一;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罗马法与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法学家的努力。(6分,至少答3点得6分)
(2)不同点:强调家长的权威;男女地位不平等;缺乏婚姻自由。(答3点4分)
原因:《大清律例》的影响(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立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宗法制的影响;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