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2.能说出蜡烛及其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性质。3.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教学重点 1.激发对探究实验的兴趣。2.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它可是练就了孙悟空的铜头铁骨哦!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通过反复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蜡烛燃烧这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学生思考、讨论、体会学生阅读教材P12“探究”学生讨论及猜想:(1)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2)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3)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 如何验证 创设趣味化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探究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1.点燃前现象: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2.燃着时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现象: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学生积极讨论,并设计实验说明蜡烛的物理性质学生讨论交流,反馈信息学生分组讨论,确立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共同合作,边实验,边记录(1)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2)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及同组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断追求及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3.熄灭后现象: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结论: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一根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实验结论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分析: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的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燃烧时熔化、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的、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然后点燃蜡烛刚熄灭后的白烟。(可以由一名同学吹灭蜡烛,另一名同学点燃白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多实验几次)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学习的三个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通过引导学生,逐渐明白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如何观察,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通过思考,培养学生认真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小、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燃着时火焰分层:外焰、内焰、焰心验证燃烧后生成的物质: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第二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2.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法收集气体。3.知道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环节。2.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吸入的是什么 呼出的又是什么 (提醒学生人体吸入的气体不完全是氧气,呼出的气体也不完全是二氧化碳)出示一块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而变软的饼干,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还含有什么气体 下面我们就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仔细的探究。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提出一个学生熟悉而陌生的身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的习惯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探究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在生物和自然课中的知识。[提出猜想]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大胆猜想。[提供资料] 根据需要提供关于氧气、二氧化碳检验的知识。[制订方案] 指导学生根据物理和生物学科中接触到的控制变量法和对比研究法设计和制订实验方案。[活动一]步骤1:收集气体样品。思考:收集特定地点的空气样品,可以怎么做 学生回顾生物等学科知识,分析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根据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A.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B.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D.……思考,分析,交流,制订方案边做边想,学习使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方法及获取空气样品的方法 对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提出科学的探究课题,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到底是怎样变化的,产生探究欲培养学生设计和制订方案的能力和习惯
[活动二]步骤2: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步骤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 步骤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做对比。[分析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并分析、思考——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完成对实验的交流和总结并得出结论。共同完成表格。[汇报交流]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归纳总结] 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氧气要少,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要多。 进行实验,并填写表格。分析、交流、讨论并总结。A——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B——盛有空气的集气瓶a.现象: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高。(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现象:A中燃着的小木条很快熄灭。B中燃着的小木条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低。(氧气支持燃烧)c.现象:被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高。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总结 学习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并加深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理解及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收获结论的喜悦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 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是否发生变化[作出猜想] 呼吸前后,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多[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物质含量实验步骤吸入空气现象呼出气体现象实验结论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瓶中继续燃烧立即熄灭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向空气和呼出气体的瓶中滴加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小于呼出气体水蒸气向一块干燥镜片哈气,与另一块镜片对比无明显变化有水雾生成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小于呼出气体[得出结论] 呼吸前后,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