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4 16: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笫14课 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乐学善不盲从的态度王光亮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网络课前预习1.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其目的是什么?实质如何?你如何理解其核心内容? “开眼看世”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历史意义?3.早期维新思想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有哪些主要代表?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你如何评价?4.康梁维新思想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有哪些主要代表及其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其思想有何特点?2.“中体西用”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其目的是什么?主要含义如何?有何实践?其实践有何特点?为什么会遭到失败?你如何评价?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问题1: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其目的是什么?实质如何?你如何理解其核心内容? “开眼看世”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历史意义?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2)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3)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开始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抵抗外侵。实质:对西方文明的肯定与回应。核心内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器物),探索强国御侮之路。代表人物(1)林则徐贡献:设立译馆,翻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等。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2)魏源贡献:撰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问题2:“中体西用”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其目的是什么?主要含义如何?有何实践?其实践有何特点?为什么会遭到失败?你如何评价?历史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内忧外患。(2)在如何解决中产生了洋务派。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抵抗外侵。含义:中学——中国封建制度及传统纲常伦理;西学——近代科学技术。实践:洋务运动。实践特点: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处于“器物层”面。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错误。(2)西方因素:列强不允许中国强大,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3)传统因素:传统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扰。评价进步性: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客观上适应了世界近代化趋势。局限性: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制度,不能实现富国强兵目的。三、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问题3:早期维新思想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有哪些主要代表?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你如何评价?历史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思想:“中体西用”的破产。代表人物:王涛、郑观应等。思想主张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政治: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评价进步性: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局限性:没形成系统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问题4:康、梁维新思想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有哪些主要代表及其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其思想有何特点?历史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政治: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代表人物(1)康有为主要活动: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思想特点:借助经学外衣(“孔子穿西装”)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思想作用:有利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实践活动: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特点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成因(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课堂小结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二、中体西用三、维新变法思想背景、目的人物、意义背景、目的、含义实践、特点失败原因、评价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实质、内容过关检测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BD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C4.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B5.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B6.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D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