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王光亮课前预习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是什么?活动阵地和基地何在?哪些人肩负起领导责任?打着什么旗帜?指导思想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前期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何意义?其实质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在什么背景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怎样传播?有何特点及影响?一、《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问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是什么?活动阵地和基地何在?哪些人肩负起领导责任?打着什么旗帜?指导思想是什么?历史背景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政治: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对外卖国、对内独裁)。 《刀大杀人多》 政府实为猿(袁)家之天下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阵地:《新青年》。基地:北大(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的方针)。领导者: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旗帜:民主与科学。指导思想:民权、平等、达尔文进化论。二、新文化运动问题2:新文化运动前期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何意义?其实质是什么?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历史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洗礼。(2)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问题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怎样传播?有何特点及影响?历史背景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国际:十月革命的胜利。传播过程(1)五四运动之前人物:李大钊。成就: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2)五四运动之后传播理论: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建立组织: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党的早期组织。实践活动: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劳动界》、《劳动音》等工人刊物。特点: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对中国的影响(1)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堂小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新青年》的诞生二、新文化运动历史、标志阵地、基地领导、旗帜内容意义指导思想实质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背景、过程特点、影响过关检测1.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D2.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B4.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A3.《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A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A6.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B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