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 百合花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 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 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形 象
侯发山
那天中午,丽娟正在办公室享用着午餐,父亲突然来了。父亲推开门那一刻,丽娟又急又窘,还带着气。父亲一头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看就像多天没洗过,胡子也没刮,穿得虽然比平时下地时齐整一点,但还是皱巴巴的,裤脚高挽着,布鞋上还撒着泥星若是办公室就丽娟一个人倒还罢了,偏偏那天她的几个姐妹都在。她们大眼瞪小眼,好像父亲是个外星人。
父亲也真是的,来就来吧,好好把自己收拾一番啊。没等丽娟开口,父亲讪笑了一下,磕磕绊绊地说:“这不端午节吗,你娘起五更包的粽子我、我就搭车来了。”说着话,父亲解开了背着的挎包。
丽娟的闺蜜红红缓过神来,轻轻推了丽娟一下,熟稔地说:“叔叔,要不是您提醒,我们几个今天真还就错过端午节了。”
父亲把粽子一拿出来,屋子里一下子升腾起粽子的香味,是丽娟熟悉的那种久违的香味。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旋风似的围了过去,有的给父亲让座,有的给父亲倒水,有喊伯的,有叫叔的,亲热得不得了,倒是半点没有嘲笑父亲的样子。
看到姐妹们的表现,丽娟心里的火气慢慢消了,这才感觉自己对父亲有点苛刻了,再怎么说,也还是自己的父亲。
不待父亲发话,丽娟就拿起粽子让起来。红红急忙接一个,使劲闻着,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夸张地叫着:“香,真香。”丽娟和其他几个姐妹们都笑了起来。父亲也附和着嘿嘿呵呵地笑了。
丽娟这才问道:“爹,您吃饭了吗 您没吃我带您去外边吃去。”
父亲忙说:“吃了,吃了,我在外边吃的烩面。”看着桌子上的泡面,他心疼地说:“光吃这个会中 没钱了给家里说。”
红红抢先说道:“叔叔,我们偶尔吃一次。”
丽娟掏出500块钱,对父亲说:“街对面有家洗浴中心,您去洗洗澡,理理发然后我去给您买一身衣服。”
推让了半天,父亲才接下。
等了两个多小时,父亲转了回来,还是来时的形象。丽娟瞪着父亲说:“爹,您没去 ”
父亲支吾着,说不出个囫囵话。
丽娟说:“爹,别心疼钱给您了,就是让您花的。”
父亲低着头,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
红红过意不去,走过去劝丽娟:“在乡下理个发洗个澡,十块八块的就能解决,叔叔肯定是俭省惯了,舍不得你别埋怨叔叔,老人家都这样。”
父亲的手还插在口袋里,似乎要把钱摸索出来。
丽娟说:“爹,您别掏了,留着花吧。”
天将黑的时候,父亲坐末班车回乡下了。
当天晚上,丽娟看当地电视新闻的时候,忽然瞪大了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画面上一位老人倒在地上,旁边围观了不少人,指指戳戳的,却没有一个人把老人扶起来。正在过马路的父亲看到后,赶过去,没有丝毫犹豫就把老人扶了起来。忽然,老人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老哥,谢谢你!”随后从口袋掏出一沓钱,又说:“老哥,这是1000块钱,别嫌少。”父亲给搞糊涂了,周围的人也糊涂了。老人咧开嘴笑了:“我是故意跌倒的,若是谁把我扶起来,就奖励谁1000块钱。”这时,一个背摄像机的记者过来了,问父亲:“大爷,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父亲的脸红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我也没想啥,若是见了老人有困难,都不伸手,轮到自己老了咋办 ”记者又问:“您就没想到会被讹诈吗 现在电视上这类新闻不少,您也可能看过”父亲挠了挠头,说:“哪会呢,那种人还是少数,世上还是好人多。”
丽娟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她拿出纸巾,怎么擦,也擦不干。此时,红红和其他几个姐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过来,都说看到刚才播放的新闻了,都说丽娟的父亲很伟大。
丽娟待自己平静下来后,打电话给父亲:“爹,我明天回家我、我也几个月没回去了。”
“这闺女,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今天不是刚见了面 ”
“爹,人家不是奖励您1000块吗,我想让您请客。”
“闺女,你都知道了我、我看到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娃跪在地上要钱,本来想把那1000块钱给他,没想到连带着把那500块也一起掏给他了,想再要回来又张不开口。闺女,你怎么哭了,是不是爹今天给你丢脸了 ”
“爹,没有,没有,您、您今天给我长脸了。”
“胡说,爹一个农民会给你长脸 ”
丽娟忍不住啜泣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写丽娟对父亲的不满,但通过父亲的“讪笑”和说话时的“磕磕绊绊”可以看出,父亲可能也感受到了她的不满。
B.办公室姐妹们对父亲的热情招待,让丽娟不再生父亲的气了,同时也让丽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改变了对父亲邋遇形象的不满。
C.小说中插入父亲扶摔倒老人的情节,影射了当今时代“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小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特点。
D.结尾部分写丽娟的哭,既有愧疚又有感动:愧疚自己对父亲不够关心,感动在这个人心淡漠的时代,父亲仍善良、纯真、朴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对父亲出场时的细致的外貌描写,既交代了父亲的身份,突出父亲的形象,又为下文故事的开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中丽娟对父亲的不满与父亲对丽娟的爱形成对比,丽娟对父亲前后的态度也形成对比。
C.“父亲低着头,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父亲的手还插在口袋里,似乎要把钱摸索出来”,这些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将钱捐出后的不安和后悔。
D.小说中丽娟的几个姐妹,虽非主角,但不是可有可无的,她们既打破了丽娟与父亲之间的尴尬,又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伟大。
(3)作者为什么不安排父亲一次性直接说出扶老人和捐钱给学生的事情,而是要在后文中分两次交代
( 4)请分析小说“形象为标题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属侯景肆虐,简文见弑,大圜潜遁获免。明年,景平,大圜归建康。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时梁元帝既有克复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梁元帝性既忌刻,甚恨望之。乃谓大圜曰:“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滕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 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 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 ”逌乃大笑。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或问大圜曰:“齐遂克不 ”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居数日,齐氏果灭。闻者以为知言。隋开皇初,出为西河郡守。寻卒。
(节选自《周书萧大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
B.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
C.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
D.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都赋,是西晋文学家左思所写,《三都赋》后名满天下,人们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B.建康,南京在六朝时的名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C.恭,谥号,谥号可以是褒扬的,如“睿”“灵”;也可以是贬抑的,如“幽”“厉”。
D.攘羊,出自《论语子路》“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用以比喻扬亲之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大圜审时度势,劝慰兄长。萧大圜明晓梁元帝为人猜忌心重,所以就在第一时间自觉自愿去告知两位兄长拜谒梁元帝, 来消除梁元帝的猜忌。
B.萧大圜熟读经典,言辞简明。萧大圜平日熟读经典,梁元帝曾向萧大圜询问《五经》中的问题,萧大圜回答都简明扼要、流畅无碍。
C.萧大圜抄录孤本, 受到称赞。萧大圜入麒趾殿后,见到收藏在宫中的孤本《梁武帝集》《简文集》,用一年时间亲手抄录, 受到有见识的人的称赞。
D.萧大圜有预见性,看事准确。大军东征时有人问萧大圜是否能顺利攻下齐国,他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预测齐国将要灭亡, 最后齐国果然灭亡了。
(4)把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
(5)萧大圜因为担心谗言诽谤产生,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
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员外郑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
白居易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几人存。
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
各从仕禄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己恩。
今日与君重上处,龙门不是旧龙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相聚共游本当欢庆,但诗人却情绪低落,只能借酒浇愁。
B.“应堪叹”包含诗人对世事际遇的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C.颔联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D.颈联中,诗人劝慰友人,庆幸各人还有仕禄傍身,有知己共处。
(2)诗歌末句“龙门不是旧龙门”有什么丰富意蕴 请结合诗歌分析。
_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5.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答题线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星 2018年3月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6.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
7.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某校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我就不爱读《三国演义》”,还有同学说“《论语》读起来才没劲呢”。请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A
(2)C
(3)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2.【答案】(1)B
(2)C
(3)在情节上,让小说情节有波澜,避免了情节上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人物形象上,不直接说更符合父亲的性格特征,分两次交代能使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尤其是最后父亲捐钱帮助学生的情节,更突出父亲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
(4)“形象”在小说中首先指父亲的外貌特征:平凡的农民,外表邋遢、不修边幅。“形象”在小说中还指父亲的内在品质:善良、朴实、乐于助人。通过外貌特征与内在品质的对比,突出对父亲内在人性美的赞美,表达出对平凡中蕴含伟大的人的赞美。
3.【答案】(1)B
(2)C
(3)A
(4)等到于谨的军队到来,梁元帝就命令萧大封担任使者求和,萧大圜任副使,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人质。统治者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显扬于天下,怎能隐瞒
(5)门客和随从的人数很少;不任意与他人交往亲近;兄姐之间只限于通书信。
4.【答案】(1)D
(2)第一个“龙门”指现在所游的龙门,第二个“龙门”既指曾经游玩过的龙门,也指科举中式。此句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心中的悲凉。暗指朝廷选用人才的方法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清明,流露出对朝廷的不满。
5.【答案】①震慑 ②采纳 ③首当其冲 ④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⑤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6.【答案】【示例】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7.【答案】内容:戴着大大的眼镜的小文考了99分,却被爸爸责备身体素质差——“看人家小虎的身体”;踢球回来的小虎因为只考了50分而被妈妈斥责学习成绩差——“看人家小文的成绩”。
寓意:批评家长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作比较,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不良教育现象。
8.【答案】【示例】阅读小说,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艺术手法来走进经典。如阅读《红楼梦》时,读到林黛玉回答贾宝玉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一情节,我们读出了林黛玉的细心多虑、小心谨慎,看到了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感受了《红楼梦》语言描写的魅力。
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