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23:5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课始,初识文言文的趣味
1.从故事说起。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司马光》。你们最早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时候呢?
  生:我最早是在上幼儿园大班时从历史故事书上看到的。
  生:我最早是在上幼儿园中班时看动画片看到的。
  生:我最早是在一年级知道的,是外婆给我讲的这个故事。
  师:看来知道这个故事的途径有很多。上课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请举手。(生均举手)还没学课文,大家就已经都知道了,恰恰说明了这个故事怎么样呢
生:妇孺皆知。
生:家喻户晓。
  师:你们真会用词,很厉害! 既然都知道这个故事了, 我们还有什么可学的呢 不如下课吧!
(全场笑,生举手)
生:课文跟我以前读的故事形式不一样。
生:我还不太懂课文,要学会翻译。
师:知道这样的文章叫什么吗?
生:文言文。
师:是的。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学习文言文了。随着年级升高,我们会学到不少文言文。
2.聊聊这个名字。
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生:姓“司”,叫“马光”。
生:不对,是姓“司马”,叫“光”。
师:厉害!“司马”是一个复姓,还知道这个复姓的其他名人吗?
生:司马旦。
生:司马迁。
师:还知道其他复姓吗?
生: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
生:欧阳修,复姓“欧阳”,名“修”。
人。
生:我还知道“上官”,但是想不出相应的名。
师:大家知道的已经不少啦!我知道有个古人叫上官尚光。
生:复姓“上官”,名“尚光”。
师:一起读读他们的名字。(生齐读)这几个人中最不熟悉的是谁
生:上官尚光。
师:不熟悉上官尚光很正常。不过,学完课文后倒是能够了解他。
二、初读,感受文言文的味道
1.自由朗读。
师:大家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读一读。因为是文言文,且很短,所以至少读五遍,语速放慢,读准字音。
(生练读,师巡视指导)
2.抽查、正音。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比较难读的“登瓮”“没水中”“水迸”都读得比较准确。“没”是个多音字,你怎么确定这里读mò呢
  生:课文写一个孩子掉进缸里,肯定是淹没在水里了。
  师:真厉害,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理解意思能帮助我们读得更准确。谁再来读一读?(生读,读得很好)请你推荐一个你认为读这篇文言文还有困难的同学。(生推荐,师走到该生旁)你要有信心, 即使读错了也没关系, 我们都会帮你。注意语速放慢。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越读越自信)
3.范读、跟读。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好,读得字正腔圆、正确流利,读得字字清晰、句句响亮。下面,我们一起读。第一遍先跟老师读,然后再跟刚才朗读的三个同学读。
  (出示简体竖排无标点的文本,师一句一句范读,生跟读,而后三个同学轮流范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大家读懂了吗
生:我读懂了“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生:我读懂了“水迸,儿得活”。
生:我不是很懂。
  师:不很懂是正常的。请一句一句默读,看看你能读懂多少。边读边圈画,这是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
(生默读,师巡视)
三、再读,习得文言文的读法
  师:读懂一句也绝不嫌你少。第一句“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
生: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师:你用什么方法读懂了“戏”字?
生:给“戏”组个词,“戏”就是嬉戏嘛。
  师:很好。文言文的阅读中碰到不理解的字,可以给它组个词。“庭”是“庭院”,哪里写的
生:注释②。
  师:读文言文时要学会借助注释。仅第一句,我们就学会了阅读文言文的两种方法。(板书:组词,借助注释)接着往下读。
  生:“一儿登瓮”的“瓮”,注释是“口小肚大的陶器”,所以这一句话意思是有一个小孩爬上了陶瓮。
  师:活学活用,借助注释。这里的“登”意思是——
生:爬上去。
师:怎么确定是爬上去而不是跨上去的?
  生:看插图就知道那个瓮很大很高,肯定是从旁边的石头上爬上去的。
  师:看来读懂文言文还可以借助插图。(板书:借助插图)“足跌没水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小孩一不小心跌进瓮中,淹没在水里。
  师:说得挺好,解释时加上了“一不小心”,可见理解文言文时需要加上自己的联想, 把句子意思说得合乎情理。(板书:联想)请和“一儿登瓮”连起来说一说。
  生:有一个小孩爬上了陶瓮,一不小心跌进瓮中,淹没在水里。
师:哪个字说明当时很危险?
  生:“没”字,因为“没”说明水已经淹过孩子的头顶了。
师:真会读。“众皆弃去”是什么意思呢?
生:所有的孩子都抛弃了他,逃走了。
  师:真是这样吗?联系生活想一想,这合乎情理吗
  生:我觉得不合乎情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总要想办法救人,可能有些孩子吓得逃走了,但会有一些孩子跑去找大人,喊救命。
  师:没错,读懂文言文还得联系生活。(板书:联系生活)这里的“弃去”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单音节词。“弃”就是——
生:吓得逃走了。
师:“去”就是——
生:跑去找大人,喊救命。
师:“众皆弃去”怎样理解比较准确呢
  生:大家全都慌了,有的逃走了,有的跑去找大人救命。
师:这时候,谁还留在那儿呢?
生:司马光,“光持石击瓮破之”说的就是他。
  生:司马光拿着一块石头把瓮砸出了一个缺口。
师:“拿”字换成哪个字比较准确呢?
  生:搬。我觉得应是搬着一块大石头,因为很大的石头才能把瓮砸破。
师:看来还是要联系生活。请继续。
  生:“水迸,儿得活”意思是瓮里的水涌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师:大家不仅读懂了,还学会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生:(齐)组词、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想、联系生活。
  师: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对方哪里说得不够准确、完整,注意及时提醒、纠正。
四、三读,领略文言文的特点
1.称呼丰富。
师:再次默读课文并圈画出对人的称呼。
(生默读、圈画)
生:我圈画的是第一句中的“群儿”“一儿”。
生:我圈画的是第二句中的“众”“光”“儿”。
师:哪两组称呼意思差不多?
  生:“群儿”和“众”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群小朋友的意思。
师:二者哪个表示人更多?多几个?
  生:“群儿”比较多,因为“群儿”是一群小孩的意思。
生:(反驳)“众”也是指一群人。
生:“众”里其实少了那个掉进瓮里的孩子。
生:不止少这一个孩子,还少了司马光,因在找石头救人。
师:说得好。还有哪组称呼意思一样
生:“一儿”和“儿”指同一个人,就是那个掉气里的人。
师:“光”是谁
生:司马光。
师:从这些称呼能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尔司马光为“光”,就是——
生:直接用名作为称呼。
师:其实也可以用他的姓作为称呼,就是——
生:司马。
师:还可以直接称呼为——
生:“一儿”或“儿”。
师:没错,可见文言文对人的称呼——
生:很丰富。
师:我们以后读文言文时还会发现一个人、号、官职都可以作为称呼,这是读文言文特别注意的。
2.语言简洁。
师: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事情的前因后果。(生默读、画,汇报交流)
生:戏于庭。
生: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这是事情的起因。
生:皆弃去。
生:持石击瓮破之。
师:这是事情的经过。
生:水迸,儿得活。
师:这是事情的结果。
出示
师:我读称呼,大家读事情。
(师生配合对读,其后师出示现代文)
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儿们在庭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个大水瓮,一个小孩子爬到了瓮沿儿上玩,突然脚一跌,不小心掉到了水瓮里。瓮很大,水很深,眼看着小孩子快要没命了。其他小孩子一见出了事,有的吓得边哭边喊,有的急忙跑到外面找大人救援。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的一声,水瓮被砸破了,里面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掉进水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通过文白对照,可以发现文言文还有什么语言特点呢?
生:语言简洁。
(师板书:语言简洁)
3.人物鲜明。
师: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按要求回答。
(出示,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司马光真乃 之人也,只因 (第二个空用原文回答)
生:司马光真乃勇敢之人也,只因“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司马光真乃沉着冷静之人也,只因“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司马光真乃乐于助人之人也,只因“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司马光真乃聪明之人也,只因“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有没有用别的句子作为依据的 “只因”后面加上其他孩子的表现,变得更丰富些。
  生:司马光真乃智勇双全之人也,只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一点就通,你真乃聪明之人也。众皆弃去而光独留,真可谓见义勇为也。他不假思索地砸了那个瓮,是不是太莽撞了 有些孩子跑出去喊大人,是想让大人来干什么呢
生:把那个孩子捞上来。
师:这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但司马光想了相反的方式——
生:砸破瓮,让水离开孩子。
师: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叹道——
生:司马光真乃超越平凡之人也。
生:司马光真乃想法独特之人也。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会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
背诵,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师:这个故事的流传形式非常丰富,我找到这种形式,大家认识吗
(出示)
生:这是邮票。
  师:如果给这三张邮票配上文字,大家会用原文说一说吗?
  生:第一张邮票可以配的文字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生:第二张邮票可以配的文字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生:第三张邮票可以配的文字是“儿得活”。
  师:(出示配上文字的三张邮票)请仔细地一张一张往下记,记好的同学坐端正示意我。生识记,全体坐端正)现在看着没有配上文字的三张邮票,一起背背这个故事吧。(生看邮票,正确流利地背诵全文)课文学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您还没说上官尚光是谁呢。
师:大家猜一猜。
生:上官尚光是上官婉儿的哥哥。
师:不是的。跟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有关。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个掉进瓮里的孩子。
师:真聪明!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司马光救的是——
生:上官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