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中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5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
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2.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煤气燃烧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 B.读取液体体积
C.加热试管内液体 D.洗涤试管
4.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5.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
B.薯片包装填充氮气用作防腐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D.金刚石用作装饰品
6.壹圆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 B.实验 C.假设 D.结论
7.在战争时代,地下工作者常用米汤写字再晾干来送情报,得到情报后再喷上碘水,即可获取信息.其实是利用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的性质.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8.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下列涉及酒精灯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点燃木炭 D.熄灭酒精灯
9.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A.蒸发皿 B.椎形瓶 C.坩埚钳 D.药匙
10.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下列由甘蔗制作红糖的主要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削蔗去杂 B.石辘碎蔗
C.渣汁分离 D.热锅熬糖
11.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2.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制造云和雨”的实验,在一只加少许湿沙子的大烧杯口盖一个盘子,盘里放入一些冰块,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湿沙中的水分受热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B.盘中冰块变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C.盘下水蒸气变为水滴,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D.形成“雨”的过程中,发生了升华
13.下列改变我们生活的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
A.使用电力牵引的高铁,优化能源结构
B.应用采用石墨烯技术的手机扫码支付
C.利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
D.通过网络购物,享受便利生活
14.用托盘天平称量2.5g固体药品时,发现指针偏向左边分度盘,此时应该( )
A.向左盘中加药品 B.调节游码
C.从左盘中减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
15.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16.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
B.水循环是地球上可利用淡水资源不断减少的原因
C.水循环使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水循环时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
1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
B.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C.酸雨的形成与PM2.5有直接关系
D.废旧金属、化肥和农药很可能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18.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月4日开幕,下列做法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B.开幕式上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C.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D.天然气公交车出行——天然气燃烧,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19.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氧化汞汞+氧气
B.镁+氧气氧化镁
C.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D.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0.我国为航天大国,火箭发射成功率世界领先。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2O4
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乙中氮、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D.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评卷人 得 分
二.填空题(共2小题)
21.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经使用过多次,请回答:
(1)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仪器是 (填字母);
(2)常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填字母);
(3)使用B仪器的一点注意事项是 ;
(4)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填字母)。
22.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的分解实验时,在常温下对水进行通电分解,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当正极产生了10mL的 负极产生的气体约为 mL,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
(2)为了解决人们在野外生活和工作时的饮水问题,小金开展了便携式野外净水器的设计和制作。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预设的水流方向)。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小金选择了三种滤料去除原水中的杂质,三种滤料的用途如表所示,则滤料甲、乙、丙分别为 (填写编号)。
滤料编号 用途
① 去除水中的泥沙、悬浮物等大颗粒污染物
② 去除大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细菌等
③ 去除残留的细菌、小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异味等
评卷人 得 分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3.将操作中试管位置正确的序号填在对应操作后
①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 ;B②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③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⑤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
24.下列仪器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填序号).
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量筒 ④烧杯 ⑤燃烧匙 ⑥蒸发皿 ⑦锥形瓶.
评卷人 得 分
四.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
2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芽孢等,而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两条即可)。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氧气转化为臭氧的文字表达式为 。
(4)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5)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易转化为氧气,高效环保、无污染
八年级(上)期中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解答】解:A.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开发新能源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故A不选;
B.合成新物质属于化学的研究领域,可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故B不选;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C选;
D.防止环境污染属于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故D不选;
故选:C。
2.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煤气燃烧
【解答】解:A、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榨取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面包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煤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 B.读取液体体积
C.加热试管内液体 D.洗涤试管
【解答】解: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清洗试管时,试管中倒入适量清水,然后一手握住试管,另一只手把试管刷插入试管中,轻轻刷洗,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答】解: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
故选:D。
5.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
B.薯片包装填充氮气用作防腐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D.金刚石用作装饰品
【解答】解: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是利用石墨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碳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薯片包装填充氮气用作防腐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利用石墨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用作装饰品是利用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壹圆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观察 B.实验 C.假设 D.结论
【解答】解:A、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B、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C、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D、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而不是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在战争时代,地下工作者常用米汤写字再晾干来送情报,得到情报后再喷上碘水,即可获取信息.其实是利用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的性质.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解答】解:固态碘和碘蒸气中含有相同的碘分子,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相同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其化学性质也相同,与分子的质量、体积、运动速度无关。
故选:C。
8.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下列涉及酒精灯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点燃木炭 D.熄灭酒精灯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点燃木炭,可用坩埚钳进行夹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9.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A.蒸发皿 B.椎形瓶 C.坩埚钳 D.药匙
【解答】解:A.该仪器为研钵,故不正确;
B.该仪器为锥形瓶,故不正确;
C.该仪器为坩埚钳,故正确;
D.该仪器为燃烧匙,故不正确,
故选:C。
10.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下列由甘蔗制作红糖的主要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削蔗去杂 B.石辘碎蔗
C.渣汁分离 D.热锅熬糖
【解答】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渣汁分离,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
故选:C。
11.在蜡烛燃烧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
A.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炭化变黑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A、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炭化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蜡烛蒸汽,不是实验现象,而是实验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C、燃烧除了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外,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燃烧后生成了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2.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制造云和雨”的实验,在一只加少许湿沙子的大烧杯口盖一个盘子,盘里放入一些冰块,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湿沙中的水分受热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B.盘中冰块变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C.盘下水蒸气变为水滴,水分子间间隔变大
D.形成“雨”的过程中,发生了升华
【解答】解:A、湿沙中的水分受热变为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盘中冰块变为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盘下水蒸气变为水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所以形成“雨”的过程中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发生了熔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3.下列改变我们生活的有关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
A.使用电力牵引的高铁,优化能源结构
B.应用采用石墨烯技术的手机扫码支付
C.利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
D.通过网络购物,享受便利生活
【解答】解:A、使用电力牵引的高铁,优化能源结构,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
B、应用采用石墨烯技术的手机扫码支付,材料是化学研究的范畴,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
C、利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
D、通过网络购物,享受便利生活,不是化学研究的范畴,不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
故选:D。
14.用托盘天平称量2.5g固体药品时,发现指针偏向左边分度盘,此时应该( )
A.向左盘中加药品 B.调节游码
C.从左盘中减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称量指定质量的药品,此时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指针偏左,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
故选:C。
15.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解答】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B、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冰雪融化,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化的缘故,故选项解释错误。
D、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16.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
B.水循环是地球上可利用淡水资源不断减少的原因
C.水循环使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水循环时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
【解答】解:A、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故A正确;
B、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而不是造成地球上可利用淡水资源不断减少,故B错误;
C、水循环使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故C正确;
D、水循环时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故D正确。
故选:B。
1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
B.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C.酸雨的形成与PM2.5有直接关系
D.废旧金属、化肥和农药很可能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解答】解:A、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正确;
B、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正确;
C、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有关,错误;
D、废旧金属、化肥和农药很可能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正确。
故选:C。
18.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月4日开幕,下列做法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B.开幕式上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C.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D.天然气公交车出行——天然气燃烧,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解答】解:A、用水造冰,温度降低,但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开幕式上舞台云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是因为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
D、天然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9.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氧化汞汞+氧气
B.镁+氧气氧化镁
C.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D.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解答】解:A、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0.我国为航天大国,火箭发射成功率世界领先。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2O4
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乙中氮、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D.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的化学式为N2O4,故A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B不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乙中氮、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故C正确;
D、丙为氮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8,故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2小题)
21.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经使用过多次,请回答:
(1)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仪器是 C (填字母);
(2)常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F (填字母);
(3)使用B仪器的一点注意事项是 加热时,垫上陶土网 ;
(4)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ABG (填字母)。
【解答】解:(1)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仪器是铁架台。
(2)常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3)B仪器是烧杯,加热时,垫上陶土网,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4)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故答案为:(1)C;
(2)F;
(3)加热时,垫上陶土网;
(4)ABG。
22.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的分解实验时,在常温下对水进行通电分解,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1)水氢气+氧气 ,当正极产生了10mL的 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约为 20 mL,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
(2)为了解决人们在野外生活和工作时的饮水问题,小金开展了便携式野外净水器的设计和制作。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预设的水流方向)。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小金选择了三种滤料去除原水中的杂质,三种滤料的用途如表所示,则滤料甲、乙、丙分别为 ①②③ (填写编号)。
滤料编号 用途
① 去除水中的泥沙、悬浮物等大颗粒污染物
② 去除大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细菌等
③ 去除残留的细菌、小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异味等
【解答】解:(1)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为2:1。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的分解实验时,在常温下对水进行通电分解,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当正极产生了10mL的氧气(O2),负极产生的气体约为20mL,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
(2)除杂质的顺序是按照杂质颗粒的体积由大到小来进行,所以滤料甲先去除水中的泥沙、悬浮物等大颗粒污染物;滤料乙是去除大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细菌等;滤料丙是去除残留的细菌、小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异味等,得到的水的水质即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故答案为:(1)水氢气+氧气;氧气;20。
(2)①②③。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3.将操作中试管位置正确的序号填在对应操作后
①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 B ;B②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 ;③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A ;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D ;⑤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E 。
【解答】解:①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中,要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所以选择B中试管放法;
②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所以选择C中试管的放法;
③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湿气加热变成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所以选择A中试管的放法。
④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水平面呈45℃,增大试管的受热面积,所以选择D中试管的放法;
⑤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试管要竖直放,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上方,所以选择E中试管的放法;
答案:①B; ②C; ③A; ④D; ⑤E;
24.下列仪器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 ①⑤⑥ (填序号).
①试管 ②集气瓶 ③量筒 ④烧杯 ⑤燃烧匙 ⑥蒸发皿 ⑦锥形瓶.
【解答】解:①试管、⑤燃烧匙、⑥蒸发皿可以用来直接加热;
②集气瓶、③量筒不能用来加热;
④烧杯、⑦锥形瓶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
综上所述,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有①⑤⑥.
故答案为:①⑤⑥.
四.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
2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芽孢等,而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天蓝色气体、难闻的鱼腥味 (写出两条即可)。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氧气转化为臭氧的文字表达式为 氧气臭氧 。
(4)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5)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易转化为氧气,高效环保、无污染
【解答】解:(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根据题意,臭氧的物理性质有: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
(2)根据“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可知,臭氧处理饮用水是利用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
(3)根据流程图可知,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臭氧,文字表达式为:氧气臭氧;
(4)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后有6个氧原子,一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画出3个氧分子即可:;
(5)A、根据“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可知,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物理变化,氧气制得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C、臭氧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对人类有害,说法错误;
D、臭氧稳定性差,易转化为氧气,高效环保、无污染,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天蓝色气体、难闻的鱼腥味;
(2)化学;
(3)氧气臭氧;
(4);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