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20:1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学习字词,认识“级、攀”等 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理解“笔陡”、“汲取”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写作顺序,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事。
3、通过精读第 2-7自然段,学习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写作顺序,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事。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受奇险
准备:板书课题,画天都峰简笔画
1、师:黄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诗人李白是这样介绍黄山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同学们看,这就是黄山 32峰之一的天都峰。自古以来,天都峰就以高和险而著称。诗曰: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这是诗人眼中所见。诗云: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这是诗人心中所想。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小朋友来爬天都峰。
2、生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顺序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顺序的语句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请你捧起书,再读课文,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自然段开头的句子,看看哪些句子写出了爬山的顺序,并用横线画出来。
2、梳理写作顺序师:同学们,这是小姑娘、爸爸、老爷爷(出示图卡)。他们先出现在哪里?哪句话提示你的?答:从“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的位置在天都峰脚下。师:开始爬山了吗?生总结:这是爬山前。(板书:爬山前)师:然后,他们到了哪儿?答:从“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可以看出,他们在爬上的途中。这是爬山中。(板书:中)师:最后,他们爬上了——天都峰顶。之后他们干了什么?答:拍照留念,相互感谢。生总结:这是爬上峰顶后的事情。(板书:后)
3、按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大家真会读书!这么快就梳理出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现在,你能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简单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生说,2-3人。内容提示:爬山前,“我”在山脚下看到了高陡的天都峰,还碰到了一位老爷爷。之后,“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奋力爬山。最后,我们爬上了天都峰顶,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互相感谢。师点评发言。
4、写法小结——顺序师小结:由此可见,按一定的顺序,不仅能让作者把事情写清楚,也能让读者把文章读明白!我们把这招学起来,记住写作的时候——(出示大屏幕)生齐读写作三字经:写作前,别急躁,理思路,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师: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前提。这叫言之有序。【贴板书:言之有序】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是在比赛跑步,按怎样的顺序,能把它写清楚?这是过生日的场景,按怎样的顺序,能把它写清楚?当一件事分先后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先后的顺序把它写清楚。
三、聚焦 2-7段爬山过程,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师过渡:光言之有序可不够,还要言之有物,就是有内容,这样文章才能吸引人。【贴板书:言之有物】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现在,让我们聚焦第2-7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归纳【想】(1)师: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天都峰有什么特点?生自由朗读,并回答:又高又陡。(2)师:同学们,天都峰多高?答:啊,峰顶这么高,再云彩上面哩!指导朗读:重读“这么”,把高的感觉读出来。(3)师:天都峰多陡?生用原文的话回答。师出示字卡【笔陡的石级】,随文学习【级】,并借助“笔陡”感知天都峰的陡,借助“挂”感知天都峰的陡。(4)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天都峰”视频,学生直接感知天都峰的高和陡。师:如果此时你站在山脚下,即将要爬这样的天都峰,你心里想的是?生说内心不同的感受。文中的小姑娘心里想的是——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师小结:面对同一座天都峰,人与人的内心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的内心想法,恰恰是写作的灵魂,是区别于他人的最独特的东西。这一段就突出写了人物的想法。【板书:想】通过小姑娘的这些想法,我们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高和陡,也读出了小姑娘内心的害怕、紧张和退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时要重视个人感受、内心想法的呈现,这是属于个人的独特的东西。】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归纳【说】 过渡:此时,一位老人的出现,坚定了小姑娘爬山的信念。大家自由朗读 3-5自然段,读好对话,体会语气。(1)对比朗读“一老一小”的对话,发现异同: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2)问问老爷爷:看到这么小的小朋友也来爬天都峰,你心里想什么?预设 A:她能爬的上去吗?(师引导:是啊,有怀疑,有惊讶,我们第一反应是这样的。还有别的吗?天都峰这么高陡,小朋友都站到了山脚下,想试一试,有没有赞许、敬佩在里面呢?)预设 B:这么小的孩子都要爬天都峰,我这么个大人怎么能落后呢,我也要爬。师:老爷爷就是你爬山的榜样!问问小姑娘:你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你心里想什么?生:老爷爷都有勇气爬,我也一定能行!师:老爷爷坚定了爬山的信心!
(3)师生小结:有了信心,还怕达不到目的吗?这一老一少,一来一往的对话,坚定了彼此爬山的信心。这三段主要写了人物的——对话!【板书:说】瞧,写一件事情的时候,运用对话,把怎么说的写清楚,让人物有想法,有个性,也很重要。(4)读好最后一句话。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归纳【做】(1)过渡:他们一老一小是怎么爬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六七自然段,圈画表示动作的词语。(2)生说爬山的动作是——爬,攀。(3)出示字卡【攀着铁链】,随文学习【攀】【链】。生做动作释义“攀”。师出示图片:猴子攀树,人攀岩、攀登,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猴子,还是人,想要攀登上去,都必须手脚并用。不仅要手脚并用,还要张开手脚放开手脚,所以要把这个攀字写正确,中间的“大”字不能漏。(4)小结:一个“攀”字写出了作者爬山的动作,也让我们感到爬山的艰难。这两段写了人物的——动作【板书:做】。我们写文章,也要运用合适的动词,把人物的动作写出来,让画面动起来。(5)师:段尾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他们爬山的过程可不是写的这么简单!他们还会怎么爬,用什么动作、姿势爬?试着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一说。生说。师点评。
4、回顾爬山过程,体会把过程写清楚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抓住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了。
四、学习第 8-10自然段,明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1、师:俗话说,好的文章是风头,猪肚,豹尾,豹尾就是结尾像豹子尾巴一样有力,让人回味无穷。最后三段藏着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赶紧找一找。生自由读。
2、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要感谢小姑娘?小姑娘为什么要感谢老爷爷?引导学生聚焦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师:同学们,这就是课文的点睛之笔,是作者由爬山悟出的道理,这个写法就叫做言之有理【贴板书:言之有理】。这个道理也是课文详写人物对话、略写爬山动作的原因。想表达什么就把什么写具体,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五、课堂小练笔,尝试运用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师:爬上峰顶的小姑娘欣赏到了山下所不能看到的美景(出示峰顶图片)。下山途中,她遇到了一位望着山顶举步不前,打退堂鼓的大哥哥。小姑娘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发挥想象续写。
六、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满满!我们的生活就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大家可以试着用本课所学,记录这些可贵的瞬间。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下课!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