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 播放:有关燃烧的录像 提问:看过之后令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筛选与本课相关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其修正为以下两个探究题目: 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各小组通过讨论后提出问题如下: (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什么是燃烧 (3)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4)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 …… 与教师共同讨论所提出问题,得到本节课的两个探究题目 利用生动的录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及求知欲,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 培养学生从化学学习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 问题1: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 [小结] 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书上的表71) 问题2: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 举例说明。 (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 (1)可燃性物质; (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 分组讨论 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与假设: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看书了解着火点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能主动地或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问题3:(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谈谈你推测的理由。 [演示实验] 引言: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 不信试试看。 演示:向水中通入氧气 (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什么 过渡: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 探究点二: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点燃一支蜡烛,使它熄灭。 提供的用品:烧杯、水、剪刀、沙土、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等(可另选用品)。 组织学生归纳使蜡烛熄灭的方法分析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把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较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观察现象并解释 [小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思考 学生回答:白磷保存在水中 演示使蜡烛熄灭 讨论交流 学生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降低温度到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3)隔绝空气(或氧气) 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探究报告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通过简单的蜡烛熄灭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及灭火的原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第二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爆炸条件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火灾与灭火的录像。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火灾现场使用了哪些灭火方法 提问:请同学谈一谈上述录像中火灾现场使用了哪些灭火方法 追问:(1)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你能谈谈对燃烧的认识吗 (2)为什么有些燃烧不会爆炸,有些燃烧却会爆炸呢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交流发言 分析讨论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复习旧知,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爆炸条件 演示:教材P133实验711:粉尘爆炸实验。 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P132~133实验711做实验,用投影打出实验装置。 投影: 粉尘爆炸实验 现象:发生了爆炸。 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小结]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注意:(1)家用燃气一旦泄漏,千万不要开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2)燃气、燃油中都加入一种有臭味的物质(乙硫醇)的作用:燃气等泄漏时起警示作用。 (3)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矿井等要严禁烟火。 [小结](1)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聚积大量的热量。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言] 可燃物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猜想爆炸的条件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 归纳爆炸的条件 让学生感受爆炸的危险,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进一步证明爆炸所需的条件
探究点二: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禁止放易燃物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 提问:(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爆炸现象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气球爆炸、锅炉爆炸都是物理变化。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项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区 别反应 条件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热量不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反应 程度剧烈异常剧烈缓慢由缓慢转化成剧烈反应 现象发热、发光爆炸不太明显由不明显到发热、发光联 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都会放出热量
讨论交流 阅读P128内容并思考问题 讨论进行猜想与假设 (1)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与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关。 (3)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对照燃烧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纳能力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二课时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 2.注意 (1)家用燃气一旦泄漏,千万不要开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2)燃气、燃油中都加入一种有臭味的物质(乙硫醇)的作用:燃气等泄漏时起警示作用 (3)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矿井等要严禁烟火 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