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20:4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故乡》 学科 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年级 九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总体思路是:首先给学生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掌握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故事情节,梳理行文线索及写作顺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了解小说中对比的作用。通过人物形象探讨、角色朗读等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时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2.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难点:分析对比手法,深刻理解小说主旨。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要他们去感悟作者的人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文中折射出的希望,还有一定困难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探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拨以及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理解主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及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诵读诗歌。 多媒体 以诗歌诵读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还可以烘托课堂氛围。
预习检测 鲁迅介绍文体知识字词积累整体感悟 连线抢答找错误速读课文 互动:抢答、连线 通过“抢答”“连线”等趣味形式,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 PPT出示小组合作问题: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分别从哪些角度写了闰土的变化,其用意是什么?2.作者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表格一:闰土之变表格二:杨二嫂之变 互动:分组作答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对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活动二 根据小说中的对话,由同学们来演一演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 学生分角色朗读,比赛谁最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演到淋漓尽致。 互动:投票/抢答 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人物形象,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演绎能力。
活动三 拓展:对比手法及运用。 对比: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互动:截屏分享 帮助学生掌握对比手法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故乡》
2.达成目标:掌握鲁迅的生平及作品。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小说的三要素。梳理行文线索及写作顺序。
3.学习方法建议:(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2)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教师检测预习——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形象特点——学生角色朗读,感知人物形象——拓展提升,对比写作手法运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二、学习任务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查阅字典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僻的字词。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找出主要人物,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三、困惑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