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05: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望 天 门 山
唐 李白
看见明月,我们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看见庐山,我们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见黄河,我们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他自诩是宰相之才,一生却闲游四方,心里想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他是谁?你知道他多少故事?你喜欢他吗?
猜猜,他是谁?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duàn chǔ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gū fān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 (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yì)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1.自读古诗3次以上,争取读准字音。
2.作者笔下的天门山有什么特点?聪明的你知道吗?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3.细心的你能说说这首诗里描绘了多少种事物?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 东流 至此回
两岸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一片 日边来
诗歌朗诵
李白漫游四方,这首望天门山,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借长江写出诗仙一往无前的浪漫情怀。
诗歌背景
1.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凉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字词解释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回漩,回转。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首句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次句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慑洪流的威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从中间断开。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诗句赏析
两岸青山相对出
“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第三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诗人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明确】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诗人为这些山川景物抹上了怎样的色彩
【明确】青(山)、绿(水)、红(日)、白(帆)
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本诗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以及乐观豪迈的情怀。
读了《望天门山》,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有巍巍的( ),滔滔的( ),还有( ),真是太壮观了!
天门山
长江水
帆船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