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2 21: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3.1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章
学习目标
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纵波与横波。
能明确理解并背诵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各层的特点。(重难点)
01
02
导入
观看现实版《地心历险记》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目前人类探测到的最深位置是多少米?
2.挖穿地球现实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探测?
时间:2分钟
阅读课本P25,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一填空。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知识点一:地震波
类型 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 特点 传播方向 振动 方向 传播与振动方向
纵波 (p波)
横波 (s波)
相同
垂直


固液气

可以随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左右晃动
上下晃动
地表
地下
地表
地下
上下(地下到地表)
随堂练习
例1 2023年8月6号凌晨2:33小明和朋友正在爬泰山,突遇地震时,他感觉整座山在晃动,请问,小明是如何晃动的?( )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随堂练习
例2 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船将怎样晃动?( )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纵波
上下颠簸
A
地震学家 伽利津:“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
地震波有什么用?
活动探究:
思考1:地震波传播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发生了几次明显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物质组成或状态(上下层介质)发生了变化
莫霍界面
地下平均33千米处
判断依据: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界面
判断依据: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地下约2900千米处
地壳
地幔
地核
33
29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思考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部分?
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阅读课本P25-27,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二填空。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时间:2分钟
根据课本P25-P27.在图中标出:
1.上地幔、上地幔顶部、上地幔上部、上地幔下部
2.下地幔
3.内核、外核
4.岩石圈
5.软流层
小组起立合作:
将此图填写完整
时间:3分钟
地幔:1.固态
2.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温度越来越高
压力 密度越来越大
地壳
(洋壳和陆壳平均17千米)




古 登 堡 界 面
2900千米
莫 霍 界 面
33千米










1000千米
顶 部
上 部
下 部
岩石圈(80千米)
软流层(80-400千米)
5150千米
6370千米
【思考与讨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1.固态外壳
2.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3.陆壳平均39~41km,
洋壳平均5~10km,
全球平均17km
4.莫霍界面深度=地壳厚度
地核:
1.外核:液态或熔融态
2.内核:固态,温度高,压力、密度很大的金属球
随堂练习
1.岩石圈是指:(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D
2.关于软流层的错误叙述是 ( )
A. 位于地幔的上部
B. 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 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
D. 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C
达标与测评
3.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A
4.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 ,
D ,E ,F ,
B1和B2 。
(2)C是 层,这里
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之
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用字母表示) 。
地壳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上地幔
软流
A和B1
岩浆
地球的
圈层结构
地震波
内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定义
分类
横波
纵波
区分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顶部
存在
软流层
岩石圈
课堂小结
外部圈层
1.阅读课本P28,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三填空。
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
三个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问题: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特征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笼罩地球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连续而不规则水体
最厚的圈层
【思考与讨论】
思考:根据地球各圈层的特征,写出A、B、C分别代表的圈层名称。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活动1:材料中的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哪些?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该景观的主体属于哪个圈层?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黄果树瀑布群重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
水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由地壳组成
B.②圈层的主体是陆地水,包括河流水、地下
水、冰川水等
C.③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D.④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读图,完成1~2题。
1.②圈层的主体是
D
C
地球的
圈层结构
地震和地震波
内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定义
分类
横波
纵波
区分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顶部
存在
软流层
岩石圈
课堂小结
外部圈层
大气圈(最厚)
水圈(连续而不规则)
生物圈(最活跃)
1.定义:
一、地震和地震波——(一)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震 源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2.地震构造
一、地震和地震波——(一)地震
震中
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震源深度
从观测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震中
震源深度
3.衡量指标
震级: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震级=烈度?
一、地震和地震波——(一)地震
震级≠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一、地震和地震波——(一)地震
【思考与讨论】
指标 主要影响因素
震级 运动
烈度 震级越高,烈度越 .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 .
震中距越大,烈度越 .
地质条件越 ,烈度越小
建筑质量越好,烈度越 .
地壳



稳定

学习目标
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纵波与横波。
能明确理解并背诵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重难点)
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