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 教学设计 苏联的经济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 教学设计 苏联的经济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5 15: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56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中山二中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教材分析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改革,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在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但学生经过两年政治学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基本知识,可以运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高三学生具备参与课堂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与局限性以及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苏中改革一败一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3)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
难点: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2)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五、课时设计:1课时
六、教法学法:
1、教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2、学法:
(1)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2)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
原则:
①客观原则: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②全面的原则: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但要把握主次;
③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有典型,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
标准:
①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实践的标准。改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七、教学用具
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来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师活动(含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目的意义
复习导入 知识回顾: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情况,并重点简单介绍“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斯大林模式”特点及局限性的两幅图片。请学生思考:依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回顾相关知识点。思考: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结论:改革势在必行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说明改革不可避免。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 多媒体课件展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格,包括历史背景、指导思想、重点内容、所有制形式、手段(是否采用市场规律)、综合平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多媒体课件展示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评价以及三者改革之间的异同点的表格多媒体课件展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请学生分别指出是谁改革的内容。 学生自主回顾。学生自主回顾后,并认真听老师讲评。自由发言 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基础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检验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每一位改革者改革的内容。
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多媒体展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请回答: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多媒体展示:“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何体现?后来又是怎样突破这一模式的?多媒体展示: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何在 多媒体展示:纵观苏联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言之成理均可) 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原则:(1)客观原则: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2)全面的原则: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但要把握主次;(3)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有典型,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2、标准:(1)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实践的标准。改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课堂小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的经济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探索——停滞——深化——失控的艰难历程。可见,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将会取得更大的辉煌!课堂练习:选择题(参见幻灯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