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二,巴黎公社的成立和采取的革命措施。
【学生分析】
本节课位于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8课,是高一上学期内容。经过此前的学习,学生对该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尤其对高考对该内容的命题规律与喜好还比较生疏,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一话题在当今所遇到的问题也产生不少的困惑,所以就新课标要求而言,还需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说明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以及正确看待苏联的解体。
【教学方式】
层次渐进教学法:从基础知识检测到知识结构梳理,再到高考题直击,到社会主义事业运动过程中的挫折与遭遇的正确评价……
检测、史料分析、知识拓展相结合。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同学们大学必修的政治课,它与同学们以后学习、工作息息相关;第三,1991年底随着苏联的解体,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理论,社会主义事业是失败的……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现象?让我们来重温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一课。
二、快速检测(预热和了解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 迅速发展和固有的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觉醒。
思想基础:英法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实践基础:马、恩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
2、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 和 、 英国的 。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 发表。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成立于 年。它的出现是 矛盾和 矛盾激化的产物。
三、近几年高考题直击(了解命题的特点并增强现实感):
(详看高考真题)
四、基础知识梳理: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背景
1.19世纪资本主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尖锐激化。
(2)表现:①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便频繁发生。②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且公开化,即工人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2.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1)盛行时间:19世纪初。
(2)主要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日益暴露,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提示学生阅读本课引言。注意结论:它表明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3)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⑷基本思想: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⑸历史局限: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理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⑹历史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即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⑴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
⑵事件: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⑶意义:(展示幻灯片概况以下结论)①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由经济斗争发展到争取获得政治权利。②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二)理论来源
1、德意志的古典哲学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诞生
1、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3)剩余价值理论
总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五)意义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使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导火线
(1)普法战争失败、第二帝国垮台;
(2)第三共和国成立,民族矛盾尖锐导致了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
2.开始
3月18日革命
3.巴黎公杜政权的成立
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4.巴黎公杜的措施
(1)政权建设: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并对其采取了限薪措施。
(2)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5.巴黎公杜政权的性质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5页的小字从公社采取的各种措施概况出巴黎公杜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1)地位: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 级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2)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影响: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用学过的第4单元中国革命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堂探究:巴黎公社的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苏联的解体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找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
——列宁
(2)马克思说,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当凡尔赛在磨刀霍霍时,巴黎却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他们认为继续向凡尔赛进军是在挑起内战。”
(3)“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的中途停了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法兰西银行)。”
(4)马克思所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因此它既不可能取得胜利……
(5) 1872年的法国,全国平均每个企业雇佣工人只有2.9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①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②没有乘胜打击敌人;③没有割断敌人经济命脉,④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苏联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挫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板书设计】
一、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背景
1.19世纪资本主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1)原因 (2)表现
2.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
(二)理论来源
1、德意志的古典哲学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诞生
1、诞生标志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五)意义
二.巴黎公社
1.导火线
2.开始
3.巴黎公杜政权的成立
4.巴黎公杜的措施 (1)政权建设 (2)社会经济
5.巴黎公杜政权的性质
6.巴黎公社的失败
7.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1)地位 (2)作用 (3)影响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概括本课二个问题及其各自的重点、难点内容,知识结构)
一个新理论指导一次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