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皇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2. 北半球夏至日,下列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广州、北京、哈尔滨、杭州 B.哈尔滨、北京、杭州、广州
C.广州、杭州、北京、哈尔滨 D.哈尔滨、广州、北京、杭州
3. 某地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左偏,且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A.40°N B.20°N C.40°S D.20°S
4. 将下列四个地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 广州 ②上海 ③北京 ④沈阳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③>④
5. 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在近日点时,正值济南的夏季
B.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个恒星年,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C.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
D.夏至日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6. 决定太阳直射最南和最北界线的是( )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形状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
7. 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8. 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C.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D.东经116度的地方时
9.北京时间19时, CCTV1《新闻联播》播出时,哈尔滨(126°E) 当地地方时为( )
A19 时 B.19时24分 C.18时36分 D.20 时
10. 洛阳(35°N,112° 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下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
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
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是( )
A.23°26' B.66°34' C.55° D.35°
11.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下列日期升旗时间最早的是()
A.春节 B.国际劳动节 C.国庆节 D.元旦
1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9月18日这一天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
13.小罗于北京时间7月28日7时从成都出发飞往西雅图(西八区),飞行14小时,他降落时当地时间为( )
A7 月28日15时 B.7月27日5时
C.7月27日15时 D.7月28日5时
14.自东12区进入西12区,时间应( )
A.加上一天 B.减去一天 C.不变 D.看具体情况
15.4月9日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以及沈阳的昼夜长短情况( )
A.南半球,昼长夜短 B. 北半球,昼短夜长
C.南半球,昼短夜长 D.北半球,昼长夜短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风化作用
C. 侵蚀作用 D. 堆积作用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18.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
A. 东北平原 B. 科迪勒拉山系
C. 东欧平原 D. 刚果盆地
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洋怪石“女王头”。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9. 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 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C.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D. 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 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 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C. 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D. 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2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B.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C.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回答下题。
22.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土林是一种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扎达土林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两列巨大山脉之间的扎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组成。读图,完成下题。
23.扎达土林得以保存完好的主要气候条件分别是( )
A. 大气稀薄,光照强 B. 天气寒冷,多暴风雪
C. 空气干燥,降水少 D. 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2 016年3月22日,沙市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图示“黑龙江满州龙化石”是地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 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石。读图完成下题。
24. “黑龙江满州龙化石”常见于哪类岩石( )
A. 喷出岩 B. 变质岩
C. 侵入岩 D. 沉积岩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回答下题。
25.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我国下列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是( )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华南地区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 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下题。
26.①坡是( )
A. 迎水坡,流速慢 B. 迎水坡,流速快
C. 背水坡,流速快 D. 背水坡,流速慢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下列3题。
27.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8.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喷出作用 C.④一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融
29.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 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 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 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读下图,回答下题。
30.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 地壳运动 B. 侵蚀作用 C. 堆积作用 D. 岩浆活动
二、综合题
31.读图1“某日昼夜半球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空2分,共20分)
1)在图1中用箭头画出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线。(2分)
2 ) 图1表示的日期是 前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上的昼夜状况是 。
3)图1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 (填序号)位置,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 (方向)移动。
4)图2中太阳直射点从①向②位置移动过程中,北极附近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且其范围逐渐 。
5)图2中太阳直射点从③向④位置移动过程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 ,正午人影长度越来越 。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 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 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 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 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4分)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图b 与 图a 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4分)
(3)推测随着时间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4分)
33、读下面两种地貌图,回答问题(每空2分,共8分)
(1)A 图地貌为 地貌,形成的谷地为 形 。
(2)B 图地貌名称是 ,主要分布在 地区。高二地理正向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D D C D A D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D B D B B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C D C A B A A B
31、 (1)图 略(2)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夜等长
(3) ④北(4) 极昼 扩大 (5) 晚 长(每空2分)
32.(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33.(1)冰蚀、U
(2)风蚀蘑菇、西北(每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