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山纪念中学 胡家广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对这一时段内列强侵华史实的梳理,了解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通过材料,学生理解用不同史学观点看待侵华史实,从而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列强侵华有更加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学生在阅读材料和思考中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理性认识与思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阅读教材以及课件所展示的文字资料、图表,思考课件中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系统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认识到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巨大影响,体会在民族危机严重之时,各个阶级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爱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与地位:
本考点涉及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时间跨度主要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内容上讲,本考点围绕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展开,侵略战争后所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大大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双重作用下奋起反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历次侵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知道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理解这些条约对中国历史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历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理解西方列强处于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侵略诉求的区别,学会用不同史学观念看待历史问题,对列强侵华造成的历史影响有辩证、客观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在高一阶段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历次侵华战争的详细经过及条约内容,对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的理解还较为陌生,而列强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侵华利益诉求的不同,教师应指出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追求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同的原因。再者,不同史观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因此不同史观下认知列强侵华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对于史学理论的了解较少,在学习时应作具体的解释。
学习方法:
具体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识记相关要点;能力提高方面,学生应配合课堂探讨的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以开阔思路,提高自己归纳整理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
本课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以教材梳理、材料展示、思考讨论等方法,按一定逻辑顺序渐进展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作为问题直接直接导入。在正式复习课本内容之前,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这个考点的线索,便于识记和理解。
一、西方列强侵华过程和不平等条约
因为是复习课,不再复习具体的细节,和学生一起填写表格,归纳总结几次侵华战争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几次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提醒识记几次战争的原因和条约内容。当这些基础知识复习过后,开始进入重点分析,对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的内容详加阐述。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关于革命分期问题在这里加以强调;鸦片战争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上课时启发学生一起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带的影响;不同的史学观念对于鸦片战争的理解与认识也不同,因此在上课时可以就史学观念的问题解释一二:
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因此就有了不同史学观念,用不同的史学观念研究历史事件,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会不大一样。在我们常见的史学观念中,有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文明史观,我们在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时,要知道各个史学观念对鸦片战争的不同看法。
然后和学生一起填表,得出各个史学观念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简单的回忆一遍,重点和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甲午战争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表格分析,主要在侵华方式、与列强关系、民族危机、经济结构、对西方态度几个方面展开,深入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紧接着以甲午战败作为切入点,和学生探讨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不断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就是清政府腐败落后封建制度不能战胜新型的资本主义。最后,结合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请同学们注意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探讨这些口岸的地理特点,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即通商口岸的开放从南方扩大到北方,从沿海扩大深入到内地。接着进一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通商口岸的问题,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主权受到侵害;第二,通商口岸在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这两次农民战争的背景在授课简单讲解,主要是两个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要学生掌握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知道其具体内容,在对比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求,《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关于义和团运动,主要让学生理解“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在于具有维护主权的爱国意义,局限性在于笼统的排外,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农民阶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落后性的一面,因为没有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4)八国联军侵华 这次侵华战争是继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最大规模的侵略,影响也更为深远,在授课时更加着重从《辛丑条约》的内容来分析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经过这次战争中国也彻底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历次的侵华战争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简单过程。
二、对西方列强侵华的认识
首先从一个问题入手,即“列强为什么要侵华?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从必然性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侵华战争发生时期西方列强所处的发展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是列强侵华的必然性原因;从可能性上来说,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力衰落,政治腐败,无力应对列强的侵略。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列强侵华引起的双重影响,第一个方面是破坏性的,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也是中国近代以来长期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第二个方面是建设性的,即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中国逐渐走出自然经济的舒服,缓慢发展了资本主义,开始向现代社会过渡。但是,总体上说,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而言,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只有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含义 列强侵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形态是逐渐形成的,因此,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它的形成过程。而关于这个社会形态的具体含义还需要进一步厘清,这里老师主要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阐述在这样的社会中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
四、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启示 这个主题主要是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侵华战争所造成的的影响在大的方面作一个认识和梳理,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把这段历史的特征总结为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个方面,让学生对于这个历史阶段有一个整体式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