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 教学设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 教学设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5 15: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教学设计
中山市华侨中学 许长荣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异同
3.认识:
(1).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
(2)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
(3)坚定党实行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方针政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
2、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宏观调控。
【教学方法】
(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利用图表、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
Δ 导入新课 一张惊人的契约!
材料解读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
探究一:为什么这些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都要分田到户?
一、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
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天津市:
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视点三:国家领导人的决心
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
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
——林蕴辉《国史札记》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简要描述当时的中国经济面貌:
贫穷的农村
困窘的城市
僵化的体制
教师归纳:中国需要一场改革的原因: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僵化的经济体制迫切需要一场改革了。
二.中国需要怎样的一场改革?
材料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探究二: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1981年的冬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1982年中央“一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
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
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探究三: 人民公社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三变一不变”:
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方式变;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归纳提升:
【重点突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Δ 一次改变中国的会议
Δ 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中国需要怎样的一场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民
材料一:“(1980年)小平同志肯定‘大包干’,就是给农民生路与活路,我们永远缅怀他。
——土地承包第一人严俊昌口述
材料二: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95%的农户选择了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土地承包第一人严俊昌口述
教师引导:农村改革是怎样进行的?
先由地方农民首创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再到中央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的过程。
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上,人们用这样醒目的标语,表达着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认同!
材料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五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合作探究]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一个解放了国企的决定
1984年《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解放企业——国有企业改革
1. 局部试点阶段(1978——1984)
扩大自主权 厂长负责制
2. 全国推广阶段(1984——1992)
增强企业活力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深化改革阶段(1992——现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Δ 当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看看过去,会帮助我们从被经验证明有效的办法中吸取力量。
—周其仁(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
Δ 思想界:姓社?姓资?人心惶惶……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争之风之源 ,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三)解放市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
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
意见一:有林等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取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
意见二:吴敬琏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
1992年 计划还是市场 邓小平一锤定音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毅然南巡。南方谈话中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
(三)解放市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1. 建立过程
(1)提出:中共十四大(1992年)
(2)入宪:全国人大修宪(1993年)
(3)发展:十五大(1997年)
2. 特征
3. 作用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
经济真正接轨
[知识拓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1)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
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
(2)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3)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
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4)所有制结构不同:
前者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
(5)利益分配不同:
前者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幅中国经济发展成效图
表:建国后我国GDP总量变化 (单位:亿元)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变化?
(1)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实现了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变。
(3)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即: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如何解读这个“奇迹”,当下已经成了思想界的顶级课题。
——2008年《南方周末》
存在的问题
1. GDP至上;
2. 发展不平衡;
3. 社会不公;
4. 民生问题严峻;
5. 公共财政投资方向问题很多。
——赵慧珠《学习时报》
归纳本课重点知识“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民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企业
(3)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市场
[本课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四个转变:
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