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二)
高一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到唐代,无论技术创新还是艺术审美都已达到巅峰,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并称“唐瓷双雄”。这一格局充分展现了我国的“陶瓷风骨”,引领并推动了世界瓷器业的蓬勃发展。
越窑和邢窑出现在五代十国,直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并“一统天下”。
越窑,我国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窑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慈溪、余姚、上虞、绍兴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窑。青瓷始于新石器时代,到东汉晚期越窑成功烧制,器形多为生活日用器,坯体因创新性地使用了轮制陶车塑造,故规整度较高。至五代十国,青瓷成型方式仍延续了轮制技法,且胎体致密、胎质细腻,装饰技法以刻划花、拍印粘接、模印、捏塑等为主,装饰元素多为几何纹样、动物形象、佛教题材等。到唐代,青瓷制作完全达到巅峰,产品质量较佳,器物造型出面多以碗、盘、钵、观台为主。
邢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唐代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白瓷始于北齐,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早期胎体较为粗糙,釉层常泛青,整体质量不佳。隋唐时期发展达到巅峰,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等。白瓷按胎釉质地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又分粗胎粗白瓷和细胎粗白瓷,前者胎色灰白,胎质粗礼;后者胎体致密,胎色较淡,白度较低,为提高其白度常施以白色化妆土补充。细白瓷胎色呈纯白色、胎体致密度高,常施以满釉,部分产品胎壁薄如蛋壳,施釉烧制后透明性能极好。釉色以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为主,且釉质莹润、质量极高,装饰技法以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等为主,十分注重器物的自然之美。
作为“丝绸之路”上我国对外输出的主要产品,茶叶和瓷器的渊源不言而喻。唐宋时期,迎来了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结合发展的高峰。其原因来自多方面;佛教禅宗茶风盛行,皇室崇尚茶带动了整个社会,文人士大夫丰富了茶文化的新神内涵。对外交流促进了茶文化传播,使其逐渐走向国际,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好茶,必配好茶具。“南青北白”因此独领风骚。陆羽《茶经》道:“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或者以邢州次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也,”他极力推崇越窑青瓷,但也不忘赞扬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唐朝有着“尚青”的饮茶风俗,茶色以绿为贵,而越窑青瓷最能显茶色,因此为最佳。唐代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青瓷色泽如千峰般翠绿。越窑瓷器除了颜色迷人,还具有胎质细腻、釉层均匀且细腻光滑等特点。而邢窑白瓷色泽洁白,易显茶色,装饰朴素雅致,也颇显端庄大气,在唐代不仅受国人喜爱,还远销海外,形成巨大市场。日本、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国家古遗址中均发现了邢窑白瓷的足迹。
唐代陶瓷茶具装饰手法以釉色为主。此外,还有彩绘茶具、堆贴花茶具、刻花茶具等。茶叶和瓷器友情碰撞,相互促进,真正实现双赢。
唐代制瓷以技术为根本,却更强调创新。南北朝之前陶瓷色泽就以青为主,这是瓷胎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故而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而白瓷与青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铁含量不同——只需将原材料的含缺量降低2%以下,即可烧成白瓷。还有,邢窑白瓷多使用高铝低硅黏土,与越窑青瓷高硅低铝特性瓷土具有一定差异,工匠不得不对胎釉进行处理及大量使用化妆土装饰,从而为白瓷烧制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
青瓷和白瓷制作工艺均与色彩单纯有着内在联系,成分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质感均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邢窑白瓷釉色洁白,莹润如玉;越窑青瓷釉色则青翠欲滴,温润如玉。也就是说,瓷器发展正冲白玉质地方向,这一审美思想也推动了唐代邢窑白瓷的不断进步。同样,越窑青瓷也秉持着向玉石质地的方向前进,并被赋予一定的自然美学和道法思想,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支撑下,迸发出唐代社会“虚静”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有别于那窑白瓷的艺术风骨。
“南青北白”在唐朝名扬海外,到宋朝更是达到另一个高峰。有专家称,青瓷是“瓷器之母”,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了白瓷,之后再派生出了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古彩等各色瓷系,而白瓷和青瓷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含蓄、和谐、雍容和精致。
(摘编自蒋寒《南青北白,展现唐代陶瓷风骨》,《科普时报》2023年04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青北白”指唐代形成的影响世界瓷器业的“陶瓷风骨”。
B.“唐瓷双雄”指唐代浙江的越窑青瓷和河北的邢窑白瓷。
C.“尚青”是唐朝的一种饮茶风俗,当时茶色以绿为贵。
D.“千蜂翠色”形容越窑青瓷的色泽如千峰万山般青翠欲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瓷始于新石器时代,成功烧制于东汉晚期,有专家称青瓷是“瓷器之母”。
B.细胎粗白瓷胎色较淡、白度较低,常使用白色化妆土装饰来提高其白度。
C.陆羽极力推崇越窑青瓷,他在《茶经》中就表示邢窑白瓷不如越窑青瓷。
D.“南青北白”在唐朝时就已经名扬海外,但发展到宋朝才达到一个高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窑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邢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至唐代形成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的格局。
B.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外,不少海外国家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邢窑白瓷的足迹,可见在国外白瓷比青瓷更受欢迎。
C.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制作工艺均与色彩单纯有着内在联系,成分、构造、质感均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在青瓷、白瓷、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古彩等各色瓷系中,唯有白瓷和青瓷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
4.唐代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平分秋色,二者有哪些主要区别?
5.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唐代发展达到巅峰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
卜进善
我爷爷是席匠,敏爷爷是开银铺的。敏爷爷跟我爷爷一样,也就四十多岁,但他看起来比我爷爷年轻。他清瘦,腰板直,衣衫干净。爷爷说他学问大着呢,请他教我识文断字。
常有骑马人过来找敏爷爷,嘚嘚嘚的马蹄声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热锅里炒黄豆。每次骑马人来,敏爷爷就弯腰迎着他。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怎么就给骑马人低头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见骑马人偷偷塞了一张麻纸给敏爷爷,上面的字有几个我不认得:
**须征求党员,扩大本党组织,望各党部**事勿**,*尽所能完成之。
国民党省党部
我不懂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有啥关系,但看到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这不,有人来喊我爷爷:“聂席匠,老刘家的让我给你捎话,去河口补席。”敏爷爷就说:“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爷爷瞪了他一眼,带上我牵着驴就出发了。回来的时候,看到敏爷爷跌在一个小沟岔里,他的马卧在一旁。爷爷忙去沟岔里摇敏爷爷。
敏爷爷醒后看一眼我爷爷,“今天这事,本不该我管。但县大队的人也去了……我想马比驴快吧,我总赶得上你,谁知马失前蹄……没想到你能从容回来。”敏爷爷感觉哪里特别疼的样子,龇着牙说。
“这不好好的嘛,可你……”
“又欠你一条命。”敏爷爷说,“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还想发展你哩。”“我说,你就省点心吧。”他俩有一句没一句说着我不太懂的话。
敏爷爷在他的铺子里养伤时,我和爷爷一块儿出了四次门。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杨家河,还有一次去任家河湾。每一次,爷爷都问渡口能不能一下子过几百人甚至几千人的事。被爷爷问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过杨家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爷爷叹气说这里离镇上最近啊。
第四次走得不远,就在交河镇的东头。那天晌午,爷爷又带我去补席,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坏!走进黑暗的屋子,我适应了一会儿,才看清屋里大炕的炕席上,坐着几个人。爷爷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竖竹片,将新竹片置入下边,横茬接好接竖茬。爷爷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缝衣裳时穿针引线一样,填补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用篾刀背将它们敲紧。“记住了没有 就这样补,”爷爷停下手给我说,“你要全记下,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
爷爷抬头看我一下,还想给我说什么,门口进来一个人。这人健壮结实,看起来也麻利,头上戴的灰青帽子烂了帽檐。
“都安排好了吗?桥的事咋样了 ”爷爷问。
“差不多了。桥我试了,就是窄一点,能过人。今晚上泼些水,让桥面踏实一些。要是能过骡马就更好了。”戴烂帽子的人说。
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上级组织对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发展你入党。”
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我爷爷也瞅着他。两人脸上也没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烂帽子的男人好像几天没洗脸了,脸上有些脏,眉毛黑得跟烧炭人似的。他俩瞅啥呢。我正好奇时,戴烂帽子的人抡起右手把烂帽子从头上取下,随手朝炕上一甩,转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炕沿前,几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锅台处走,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们将画了镰刀和锤子的红布别在背筑上,立起时,屋里一下子新鲜、豁亮了起来。爷爷走到桌前,叫过甩了烂帽子的人。他们一块儿站在桌前,举起了拳头。
敏爷爷躺着的日子里,爷爷一个人去了五趟敏爷爷的银铺后边,是为了喂敏爷爷的马。爷爷又专门去河口找人弄来白亮的熊油,装在小黑罐子里。爷爷提着装粥的大黑罐,我提着小黑罐,去瞧敏爷爷。爷爷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爷爷的腰背,搓了一锅烟的时间,爷爷累了。
“老敏,挑明了吧。你们在交河县,是有着县大队,还有一个营的兵哩,但这又能怎样,没用!”爷爷突然说,
敏爷爷愣了一下,等了好一会儿,才说,“你都知道 ”“这孩子能认字哩。”爷爷摸着我的头说。
“这孩子聪敏着哩。”敏爷爷脸上有些泛红,还能听到他急促的喘息声,“老聂,那我想问一下你,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 ”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敏,这是大势所趋啊,你就认清形势吧。”“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敏爷爷叹息。
“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眼睛里就好像闪烁着一盏明亮的灯,
连续搽了七天熊油,敏爷爷的伤渐渐好起来。他找到了我爷爷,郑重其事地说:“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们二人眼里亮着一盏不灭的明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到常来找敏爷爷的骑马人偷偷塞给敏爷爷的麻纸上,写有“国民党省党部”的字迹,但并不明白麻纸上的字和敏爷爷的关系。
B.由“敏爷爷老是跟着我爷爷”“我还想发展你哩”可知,敏爷爷一直想让“我”爷爷加入国民党,但并未成功。
C.爷爷对“我”说“将来还是要这样当席匠的”,是在暗示“我”将来要加入共产党,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D.文章详细叙述了“我”爷爷四次为红军渡河而多次奔波的过程,突出爷爷在艰难处境中付出的不易。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将急促的马蹄声比作“在热锅里炒黄豆”,暗示国民党发展党员过程的不顺,表现骑马人内心的焦急。
B.“给我当老师的敏爷爷”却“给骑马人低头哈腰”,通过对照,塑造了敏爷爷懦弱卑微的形象,令“我”不屑。
C.本文通过儿童视角来观察和叙述爷爷与敏爷爷相处的过程,揭示了两个党派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差异。
D.文章多处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爷爷的形象,如爷爷用熊油给敏爷爷搓腰背,体现爷爷的热心、善良。
8.文章叙写戴烂帽子的人入党时的场景,有何作用
9.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裹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紾:弯转,扭曲。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之资B盗C仁者D之名尔E而宋襄公F执鄫子G用H于次睢之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趋,指小步跑,与成语“趋之若鹜”“趋炎附势”中的“趋”意思不同。
B.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人,与《出师表》中“深入不毛”的“毛”意思不同。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D.鼓,指击鼓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的“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右司马购强认为在宋国兵力处于劣势的背景下,应该利用楚国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河就发动攻击,这样宋国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楚国。
B.宋襄公对右司马购强的批评十分不满,命令购强立即回到军队行列中,否则接受军法处置。结果等楚国布置好阵势后,宋国被打得大败。
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
(2)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14.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村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了抒情作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16.诗歌的颔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年轻革命者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是: , 。
(2)《诗经·芣苢》中真实地再现了劳动的过程,其中写女子从茎上成把地采摘车前草情景的句子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写出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发现,情绪和学习成绩可以互相影响。心理学家将一大群人分为几组,分别放置于正性情绪、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环境中,让他们学习相同的知识或技能。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
人们大多会认为( ① ),但在促进学习成绩这个功能上,负性情绪不一定会比中性情绪差。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更容易记住能诱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某个知识点会诱发学生强烈的负性情绪,那这个知识点也往往能( ② )。而且,由于“心境一致性”的影响,学生如果在考试时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那么会更容易回忆起那些引发自己紧张情绪的知识点,在考试中说不定能多答对一些题目。而且,中等程度的焦虑也会提升学习效果。因为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部分人在产生“羞愧”这种负性情绪后,学习动力会变得更强。这就是所谓的“知耻而后勇”。
18.请用规范的符号划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B.通过对比研究,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
C.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D.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八、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学习“劳动光荣”这一单元时,班级围绕“新时代青年应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展开讨论,你们小组就这一话题提炼出了“无私奉献”“拼搏奋斗”“勇于创新”三个关键词,你作为本组代表,请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以“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为题写一篇发言稿,阐明你们小组的观点。
要求:
(1)开头要直接亮明你们组的观点。
(2)围绕三个关键词各写一个议论性段落,阐明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劳动观。
(3)论据要充分,至少要用到第二单元中涉及的一则素材。
(4)字数不少于800字。
(5)卷面要规范整洁。
参考答案:
1.A 2.D 3.A 4.①越窑青瓷色泽青翠欲滴,邢窑白瓷色泽洁白如玉;
②青瓷装饰技法以刻划花、拍印粘接、模印、捏塑等为主,装饰元素丰富,多为几何纹样、动物形象、佛教题材等。白瓷装饰技法以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等为主,十分注重器物的自然之美,装饰朴素雅致,颇显端庄大气。
③瓷胎原材料中含铁量不同,邢窑白瓷多使用高铝低硅黏土,与越窑青瓷高硅低铝特性瓷土具有一定差异。
④青瓷被赋予一定的自然美学和道法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有别于邢窑白瓷的艺术风骨。 5.①唐代青瓷、白瓷的制作技术达到巅峰,装饰技法多样。
②唐代茶文化盛行,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促进了青瓷和白瓷的发展。
③唐代制瓷以技术为根本,却更强调创新。
④青瓷和白瓷被赋予了美学思想,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南青北白’指……‘陶瓷风骨’”错误。根据原文“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并称‘唐瓷双雄’。这一格局充分展现了我国的‘陶瓷风骨’,引领并‘推动了世界瓷器业的蓬勃发展”可知,“南青北白”指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刑窑白瓷,而“南青北白”格局充分展现了我国的“陶瓷风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但发展到宋朝才达到一个高峰”错误。根据原文“‘南青北白’在唐朝名扬海外,到宋朝更是达到另一个高峰”以及前文可知,唐代已达到一个高峰,到宋朝达到另一个高峰。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国外白瓷比青瓷更受欢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而邢窑白瓷色泽洁白,易显茶色,装饰朴素雅致,也颇显端庄大气,在唐代不仅受国人喜爱,还远销海外,形成巨大市场。日本、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国家古遗址中均发现了邢窑白瓷的足迹”,没有对白瓷和青瓷的海外销售情况作比较,故选项的表述于文无据。
C.“成分、构造、质感均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根据原文“青瓷和白瓷制作工艺均与色彩单纯有着内在联系,成分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质感均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知,原文说的是青瓷和白瓷的成分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非青瓷、白瓷和玉器的成分构造相似。
D.“唯有白瓷和青瓷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错误,原文说的是“白瓷和青瓷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青瓷色泽如千峰般翠绿。越窑瓷器除了颜色迷人……而邢窑白瓷色泽洁白”可知,越窑青瓷色泽青翠欲滴,邢窑白瓷色泽洁白如玉;
由“青瓷成型方式仍延续了轮制技法,且胎体致密、胎质细腻,装饰技法以刻划花、拍印粘接、模印、捏塑等为主,装饰元素多为几何纹样、动物形象、佛教题材等”“细白瓷……装饰技法以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等为主,十分注重器物的自然之美”“邢窑白瓷色泽洁白,易显茶色,装饰朴素雅致,也颇显端庄大气”可知,青瓷装饰技法以刻划花、拍印粘接、模印、捏塑等为主,装饰元素丰富,多为几何纹样、动物形象、佛教题材等。白瓷装饰技法以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等为主,十分注重器物的自然之美,装饰朴素雅致,颇显端庄大气。
由“而白瓷与青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铁含量不同——只需将原材料的含缺量降低2%以下,即可烧成白瓷。还有,邢窑白瓷多使用高铝低硅黏土,与越窑青瓷高硅低铝特性瓷土具有一定差异,工匠不得不对胎釉进行处理及大量使用化妆土装饰,从而为白瓷烧制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可知,瓷胎原材料中含铁量不同,邢窑白瓷多使用高铝低硅黏土,与越窑青瓷高硅低铝特性瓷土具有一定差异。
由“越窑青瓷也秉持着向玉石质地的方向前进,并被赋予一定的自然美学和道法思想,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支撑下,迸发出唐代社会‘虚静’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有别于那窑白瓷的艺术风骨”可知,青瓷被赋予一定的自然美学和道法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有别于邢窑白瓷的艺术风骨。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我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到唐代,无论技术创新还是艺术审美都已达到巅峰”“唐代陶瓷茶具装饰手法以釉色为主。此外,还有彩绘茶具、堆贴花茶具、刻花茶具等”可知,唐代青瓷、白瓷的制作技术达到巅峰,装饰技法多样。
由“唐宋时期,迎来了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结合发展的高峰。其原因来自多方面;佛教禅宗茶风盛行,皇室崇尚茶带动了整个社会,文人士大夫丰富了茶文化的新神内涵”“茶叶和瓷器友情碰撞,相互促进,真正实现双赢”可知,唐代茶文化盛行,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促进了青瓷和白瓷的发展。
由“唐代制瓷以技术为根本,却更强调创新”可知,唐代制瓷以技术为根本,却更强调创新。
由“越窑青瓷也秉持着向玉石质地的方向前进,并被赋予一定的自然美学和道法思想,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支撑下,迸发出唐代社会‘虚静’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有别于那窑白瓷的艺术风骨”可知,青瓷和白瓷被赋予了美学思想,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
6.D 7.B 8.①丰富人物形象:写戴烂帽子的人听到能“入党”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亢奋,展示了一个热情似火的新党员形象,体现爷爷看到有新人入党的欣慰心情。②为下文做铺垫:敏爷爷感受到了共产党发展党员的顺利,这是大势所趋,也有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③侧面体现文章主旨:反映共产党深入民心。 9.①“再黑的夜”喻指当时的黑暗形势,“自己的灯”指自己选择的道路,要有对美好未来终会到来的坚定信念。②在这里,“灯”也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会迎来美好的明天。③这句话是爷爷在勉励敏爷爷,无论身处怎样黑暗的境况,都要有理想、有希望,并不懈奋斗。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详细叙述了‘我'爷爷四次”错误,前三次是略写,只有第四次是详写。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令‘我’不屑”错误,“我”还是个孩子,对于这样的情况还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应是感到疑惑,“不屑”过度解读。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戴烂帽子的人两眼直直地瞅着我爷爷”“额头渗出了汗。他麻布衫敞开着,浑身热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点着,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会燃烧起来,浑身会燃烧起来”“爷爷从炕边的一个旧竹筐里翻出一块暗红色的布,抻了抻,平铺在桌上,然后用黄土在红布上画出镰刀和锤子套在一块儿的样子。画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写戴烂帽子的人听到能“入党”这一消息后浑身发热,激动、亢奋,展示了一个热情似火的新党员形象,体现爷爷看到有新人入党的欣慰心情。场景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照应下文“你们发展党员为啥那样顺”“他找到了我爷爷,郑重其事地说:‘我也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下文做铺垫:敏爷爷感受到了共产党发展党员的顺利,这是大势所趋,也有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
戴烂帽子的人入党是那样的激动,以致曾经想发展爷爷的敏爷爷也想要加入共产党,侧面体现文章主旨:反映共产党深入民心。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结合“唉,眼下形势就跟我现在一样,就跟这暗夜一样啊”可知,“再黑的夜”喻指当时的黑暗形势;
结合“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灯。’爷爷说”分析可知,爷爷因为选择了共产党,所以内心光明,充满希望,“自己的灯”指自己选择的道路,要有对美好未来终会到来的坚定信念。
爷爷因为选择了共产党,内心有了等,充满希望,所以在这里,“灯”也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这句话是爷爷说给敏爷爷的,是在勉励敏爷爷,不要怕夜黑,要充满希望地活着,要不懈奋斗,为驱逐黑暗找一盏灯,照亮自己,照亮周围。
10.BEG 11.C 12.C 13.(1)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穿上战服、在队伍中领头行军,民众才肯耕战。
(2)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部子,却不忍心攻击已经受过伤的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14.第一问: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
“以不仁之资”是“盗仁者之名”的状语,且状语较长,可在其后B处断开;
“尔”用于句尾,煞尾语气,其后E处断开;
“宋襄公执鄫子”主谓宾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BEG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小步跑/趋附、迎合。句意: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
B.正确。毛发/草木。句意: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深入到荒凉的地方。
C.“纪传体”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正确。句意:宋襄公不击鼓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服战”,穿上战服;“雁行”,在队伍中领头行军;“乃”,才。
(2)“忍”,狠心;“重伤”,已经受过伤的人;“二毛”,老年人;“岂……哉”,难道……吗。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可知 ,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的手段窃取“仁者”的美名的人。
第二问:结合“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
结合“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可知,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涿谷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材料二: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成功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15.C 16.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颔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野之寂静。②视听结合。上下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立在斜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③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数峰无语”突出宁静与静态美。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只因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借此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理解颔联(即第二联)的意思: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颔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颔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数峰无语”,是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山村傍晚的宁静。
即可知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
17.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遒、捋、笠、兜、鍪、蓑、胛。
18.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 19.C 20.①负性情绪是不好的东西;②被学生记牢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
“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为主语,用双横线表示;“提升”为“谓语,用单横线表示;“注意力和重视程度”为宾语,用波浪线表示;“会”为状语,用中括号表示;“我们对学习材料的”为定语,用括号表示。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句式杂糅,“通过……显示”句式杂糅,可保留其一。
搭配不当,“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应改为“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
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两个分句语序应颠倒过来。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但在促进学习成绩这个功能上,负性情绪不一定会比中性情绪差”可知,此句说的是负性情绪,且与后句形成转折关系,可填“负性情绪是不好的东西”。
②根据“人类更容易记住能诱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某个知识点会诱发学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可知,此处受说的结果应是学生能记住某个知识点,可填“被学生记牢”。
21.①人头攒动 ②不期而遇 22.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后的“地铁车厢”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人非常多,可用“人头攒动”。人头攒动:指人很多,且频繁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
②处,根据前句“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知,此处是指和艺术意外地相逢,可用“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改句只用了一个“美”,不能突出“美”的重要性。
②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句是一个长句,语言气势和句式结构上都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
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的“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和抽象的“内涵品质、艺术人文”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改句没有具体划分。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同时也是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新时代青年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展开,给出了“无私奉献”“拼搏奋斗”“勇于创新”三个关键词。要求围绕这三个关键词,以“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为题,写一篇发言稿。
学生要思考“无私奉献”“拼搏奋斗”“勇于创新”为何能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比如我们强调无私奉献,是因为当下有些青年过于关注“小我”,他们努力劳动只是为了创造个人的幸福,无疑这样的劳动观是狭隘的;一个人只有把个人与社会、国家联系起来,才会更懂得劳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而拼搏奋斗的劳动观,是应对当今时代剧变的有效方法,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稍有懈怠就会被时代抛弃,青年正当大好年华,应该以拼搏奋斗的劳动观紧跟时代步伐,甚至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弄潮儿,这样的青春,这样的劳动才更有价值。而用于创新也是基于当今时代特点而言,如果不创新,很快就是被淘汰,因而青年要有创新的意识,锤炼创新的本领,以创新的思想和技能赋予劳动更大的价值。
本题写作要求比较多,写作时要逐一落实。一是开头要直接亮明本组的观点,如:新时代青年应该用劳动创造幸福。二是围绕三个关键词各写一个议论性的段落,从而阐明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劳动观。这就意味着,主体可以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无私奉献才会让劳动更踏实。然后阐述无私奉献的好处是什么。分论点二,拼搏奋斗才会创造更多的幸福。重点阐述拼搏奋斗,才能够克服困难,由逆境转为顺境,创造更多的幸福。分论点三,勇于创新让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或工作也要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与时俱进,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三是论据要充分,并且要用到第二单元中涉及的一则素材。比如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的无私奉献,或者是钟扬的勇于创新等。这些例子都可以用于文章当中。
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特点,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等。
立意:
1.新时代青年更要懂得劳动最光荣。
2.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3.新时代劳动观,新青年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