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
化学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o59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合成氨、闪电时,氮气转化为NO,都属于氮的固定
B.稀土元素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其加入钢中后可增加钢的韧性、抗氧化性
C.我国科学家制备的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中,金属元素均属于第Ⅷ族
D.用于制造山东舰上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HF分子中σ键的电子云轮廓图:
B.的VSEPR模型:
C.KCl的形成过程:
D.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3.现有一瓶和的混合液,和的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 水溶性
-24 141 0.99 可溶
-84 77 0.90 可溶
由此推知分离二者的最佳方法是( )
A.溶解、过滤 B.结晶 C.蒸馏 D.萃取、分液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B.有机物与溴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产物有4种
C.有机物的系统命名为2,4-二甲基己烷
D.和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但不是同系物
5.中国科学家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图示为局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B.甲醛的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
C.过氧化氢是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D.DHA肯定难溶于水
6.锗在自然界分布很散、很广,铜矿、铁矿、硫化矿以至岩石、泥土和泉水中都含有微量的锗。已知:锗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和均为共价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e、Si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
B.1个锗的晶胞中含有4个锗原子
C.基态锗原子的核外电子有32种不同的空间运动状态
D.键长:Si-Cl键7.一种生产聚苯乙烯的流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①属于加成反应
B.乙烯分子中C原子均为杂化
C.乙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D.鉴别苯与苯乙烯可用的四氯化碳溶液
8.利用如下实验研究浓硫酸的性质。
实验1: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3mL浓硫酸,搅拌,观察到胆矾变成白色。
实验2: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中,加2~3滴水,再加入3mL浓硫酸,搅拌。将产生的气体导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
实验3:将一小片铜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mL浓硫酸,加热,观察到铜片上有黑色物质产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胆矾化学式可表示为,说明胆矾晶体中存在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和氢键等作用力
B.“实验2”可以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实验3”的黑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O和CuS
D.向“实验3”的残留物中直接加入适量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9.下列关于各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阳极处能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
B.②中待镀铁制品应与电源负极相连而形成铜镀层
C.③中可证明铁发生了析氢腐蚀
D.④中的离子交换膜可以避免生成的与NaOH溶液反应
10.Diels-Alder反应是构筑六元环碳骨架最重要的反应,反应机理如下:。请你判断,物质发生分子内的Diels-Alder反应时,其产物不可能是( )
A. B.
C. D.
11.镍离子()和()性质相似,工业上可通过电化学装置将废水中的和分离,装置如图。已知和乙酰丙酮不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膜a为阴离子交换膜,膜b为阳离子交换膜
B.通电过程中Ⅳ室内硫酸浓度逐渐增大
C.Ⅲ室中参与的反应为
D.通电过程中N极每产生11.2L(标准状况下)气体,双极膜内减少
12.钴()的一种氧化物在纳米储能领域应用广泛,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白球为Co,黑球为O)。已知该晶胞的晶胞参数为a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晶体的化学式为CoO
B.基态Co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
C.与O原子最近且等距离的O原子有8个
D.该晶体的密度为
13.有机物M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活性,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有机物含有4种含氧官能团
B.该有机物既能与Na反应,又能与反应
C.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
D.该有机物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酸性溶液褪色
14.一定温度下,向三个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正反应放热),测得反应的相关数据如下:
容器1 容器2 容器3
反应温度 700 700 800
反应物投入量 、 、
平衡时
平衡时
平衡时体系总压强
物质的平衡转化率
平衡常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5.25℃时,向溶液中加入KOH固体或通入HCl气体,混合溶液中[或]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和可能逸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
B.的约为
C.b点胶在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D.从b点到e点,水电离产生的先减小后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五氧化二钒()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催化剂,一种以含钒废料(主要成分为、、、)为原料制备的流程如图。
已知:①;
②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难溶于乙醇。
回答下列问题:
(1)“浸取”时,为提高浸取效率,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浸取”时,可转化为,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浸取”得到的浸出液中含钒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氧化”时,除了被氧化外,还有________被氧化,写出该离子被氧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4)“一系列操作”是过滤、用________洗涤、干燥、煅烧。
(5)为研究“煅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某研究小组取进行探究,“煅烧”过程中减少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C点所得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7.(14分)某学习小组欲利用平衡体系探究影响平衡的因素,将溶液和溶液混合,得血红色溶液X,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Ⅰ.改变、、、等离子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1)取2mL溶液X,加入5滴溶液,溶液红色_______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下同);取2mL溶液X,插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铁丝,溶液红色________。基于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2)取2mL溶液X,加入5滴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或者不直接参与平衡体系的或对平衡产生了影响。
实验Ⅱ.探究KCl对平衡体系的影响
为了确定KCl是否对平衡产生影响,学习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各取2mL溶液X放入3支比色皿中,分别滴加5滴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并测定各溶液的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已知溶液颜色越深,透射率越小),结果如图所示。
(3)上述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平衡有影响,且KCl浓度越大,影响________。二是________。
(4)针对产生上述影响的可能原因,学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产生的影响。
猜想②:产生的影响。
猜想③:________。
实验Ⅲ.探究盐对和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
资料信息:
a.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
b.在溶液中存在反应。
(5)根据上述信息,学习小组同学各取2mL溶液X,分别加入5滴①去离子水、②溶液、③溶液、④溶液、⑤溶液进行实验,测得各溶液的透射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能证明阳离子盐效应影响平衡体系的实验组是________。盐效应影响较大的阳离子是________。
A.实验①②③ B.实验①②④ C.实验①③④
(6)解释出现实验⑤现象的原因:________。
18.(14分)含氮废水氨氮(以、的形式存在)和硝态氮(以、的形式存在)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需经处理后才能排放。
Ⅰ.某工厂处理氨氮废水的流程如下:
(1)过程①的目的是将转化为,并通过鼓入大量热空气将氨气吹出,写出转化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过程②中加入NaClO溶液可将氨氮化合物转化为无毒物质,反应产物含氮元素、氯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含余氯废水中含有NaClO,则X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溶液达到去除余氯的目的。
a.KOH b. c. d.NaCl
Ⅱ.纳米铁粉可用于处理含氮废水。
(4)一定条件下,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碱性溶液,溶液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与反应生成纳米铁粉、和,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5)铁粉与水中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研究发现,若pH偏低将会导致的去除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
Ⅲ.铝系金属复合材料能有效还原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污染。铝粉表面复合金属的组分和含量,会影响硝酸盐的去除效果。
(6)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使用纯铝粉和Cu负载量为3%、4%、5%的Al/Cu二元金属复合材料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进行实验。
①实验结果发现,用Al/Cu二元金属复合材料去除水体中硝酸盐的效果明显优于铝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实验结果发现,Al/Cu二元金属复合材料中Cu负载量过高不利于硝酸盐的去除,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9.(14分)含氮化合物在现代工业、环境治理中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则反应的_______。
(2)使用催化剂,利用将NO还原为,可以消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①根据图示,NO、在有氧条件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将一定比例的、和NO的混合气体,匀速通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反应(装置如图甲)。反应相同时间,测得NO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50~25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NO的去除率先迅速上升后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当反应温度高于380℃时,NO的去除率迅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利用模拟烟气测试系统,在氨氮比为1:1和300℃条件下,保持的气体流量,研究氧气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测得不同浓度下对NO转化为的转化率影响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反应气体中不含氧气时,催化剂也能催化一定量的一氧化氮进行转化,原因是________。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逐渐提高,但氧气浓度大于5%后,再增加氧气的浓度,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升不明显,其原因是________。
(3)398K时,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和NO的初始分压分别为和,起始时容器中只含和NO,假设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和NO的平衡分压分别为和,则该反应在398K时的为________kPa。
高二化学试卷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B 6.C 7.C 8.D 9.C 10.A 11.B 12.C 13.A 14.C 15.B
16.(1)延长浸取时间(或适当升高温度等合理答案,1分);(2分)
(2)、(2分)
(3)(1分);(2分)
(4)乙醇(1分)
(5)(2分);(2分)
17.(1)变深(1分);变浅(1分);改变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平衡会发生移动(2分)
(2)溶液被稀释,颜色变浅(2分)
(3)越大(1分);KCl浓度增大,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2分)
(4)和共同产生的影响(1分)
(5)A(1分);(1分)
(6)实验⑤中增大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透射率增大明显(2分)
18.(1)(2分)
(2)(1分);NaCl(1分)
(3)b(2分)
(4)(2分)
(5)纳米铁粉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2分)
(6)①Cu能催化铝粉去除硝酸盐的反应(或形成Al/Cu原电池,增大铝粉去除硝酸盐的反应速率,2分)
②过多的Cu原子覆盖于二元金属表面,减少了表面Al原子数,从而减少A1与水体中硝酸盐的接触机会,使硝酸盐去除效果减弱(2分)
19.(1)-1266.5(2分)
(2)①(2分)
②迅速上升段是因为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增大,反应速率加快,NO的去除率迅速上升,上升缓慢段是因为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或其他合理答案,2分);与反应生成了NO(或催化剂失活,2分)
③在催化剂表面存在一定比例的活泼氧,可以在反应中充当氧气的作用或催化剂具有足够强的氧化能力(2分);吸附氧达到了饱和(2分)
(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