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奋进之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能源议题从政府工作报告延伸至提案议案,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焦点。其中,“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是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
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虽然当前仍存在“新能源十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的情况,但国家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硬性要求向实际需要转变,进一步提高已建储能的利用率,加快市场建设,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十储能”发展。
氢能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多国以氢能交通为切入点,向工业、建筑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日渐丰富。近年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的目标,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持续提升。
当前,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关键。
(摘编自《代表委员共话新能源体系建设》)
材料二:
2023-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将加速低碳转型。
根据IEA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022年29%增长至2025年35%,核能将占比9%,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44%。2022-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复合增速最高,达到9%,全球核能发电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近4%,而煤炭和天然气发电量接近零增长,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0.3%和0.1%,其他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复合增速最低,仅为-8%。因此,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将在全球未来三年的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全球电力系统正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峰值,2025年或下降。全球能源发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3月份发布的全球2022年碳排放报告,2022年全球与能源有关的碳排放为368亿吨,同比增长0.9%,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制造业、交通运输与建筑业。其中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132.07亿吨,同比增长1.3%。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5年全球发电碳排放为130.43亿吨,未来三年年均复合增速为-0.4%。
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实现快速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重大新机遇。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多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强调积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国从《“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再到《“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均明确了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分阶段发展目标。
(摘编自《中国能源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并将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B.我国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实际需要向硬性要求转变,促进“新能源+储能”发展。
C.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
D.近年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的目标,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
2.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全球电力系统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B.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已达到了峰值,到2025年就会下降。
C.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目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D.近年来,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各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3.下列各选项中,与环保意识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B.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
C.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
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请用原话概括“2023-2025年,全球电力系统将加速低碳转型”的依据是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节选)
盛可以
亲爱的V,恐怕你是这世界上我唯一可以谈心的人,这是我搜寻多年得出的结论,我从未如现在这般想跟你说话,像二十年前我们在海滨长谈,仿佛海鸥与大海一直聊到黑夜,掳走夕阳的余温,彼时青春碧绿,我记得你问了一句:“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
这些年,我像吉卜赛人一样生活,一个地方住熟了,就会惶恐,于是不断逃离,扔掉的总多于随身携带的。而你几十年不挪窝,像楼下的老榕树一样扎根,从容安定,讨厌变化,享受那份喝茶看报旱涝保收的工作。其实和你在老榕树边过日子应该也不算坏,但那时我只想要飘荡,像一朵云,这儿看看,那儿待待,青春里深裹着对父亲的怨恨。
此刻我在Yaddo,将在这里完成一个写作项目。我抵达时正值深秋,森林、湖泊寂静,色彩喧器,天空蓝得近乎凛冽。陌生的风景美到极致时便呈现一种严峻的温柔-这令我整整一周无所适从,终日将目光投向湖面及远山,或在森林里漫步,聆听风声,看树叶飘落的姿势。没多久雪就覆盖了大地,来自伦敦的剧作家点燃了壁炉,大块的木头熊熊燃烧,照亮不同肤色的作家,突然间,火光中闪烁出父亲苍老的脸。
亲爱的V,我还没告诉你,父亲已经去世三年了。我向你描述过的那个专制暴君,临终前耗尽最后一丝薄力,抬起手臂搭上我的脖子,而他最爱的女儿,并没有俯身拥抱他,脑袋反而从他的臂弯下钻出来。
手臂落下去,呼吸同时停止。
说到这个情景,我止不住眼泪奔涌,如父亡时一样。
在一片哭声中,我让父亲听到了我的沉默。
我还没写过一个关于父亲的文字,我试过像别的作家那样,著文纪念,催人泪下,但总以失败告终。我思绪纷乱,每一个词都失去了它应有的含义与准确,语言像灰烬被风吹散,不再服从我的组织。
最大的痛苦无法言说,最深的愧疚难以描述。但就是在这舞蹈的火光中,我又觉心如刀割,再也难以独自咀嚼。亲爱的V,此刻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你,如果说过去我告诉你我有多么仇恨父亲,现在我就要告诉你,我有多么想念父亲,他原本是有机会多活些年头的,而我们,主要是我,并没有为父亲争取活着的机会。
父亲的离世似乎对我远方的生活并无影响。父亲原本就像一个遥远的符号、一个概念、一个称谓、一个背景,在过去屈指可数的与钱有关的来电中,我被打造成家庭支柱。你知道我有哥哥姐姐,他们全部怪罪父亲导致了他们叵测的命运,他们心中的怨恨远比我更深更具体。如今他们仍是贫地的野草并且越长越矮。我以前跟你讲过他们的事,不想再次唠叨-这不是我给你写信的目的,何况我已不再认同他们的观点。
亲爱的V,如果我告诉你,我多少次在深夜为失去父亲哀号,你会相信吗?当我在鞋柜前为母亲挑选鞋子,习惯性地捎带看适合父亲的款式,猛然意识到自己是没有父亲的人了,再也没有父亲穿我买的鞋子了,我拿着新鞋的双手僵在那里,心里的空缺变成悲伤的旋涡卷我至深渊,我憋着不让自己哭出来,却在镜子里看见那个手拿鞋子的女人眉毛都拧红了,你会相信我在心里喊出了我从未喊过的“爸爸”吗?
幼年时我用土话喊父亲“耶耶”,后来方言进化,侄子辈喊“爸爸”替代“耶耶”,可我离家太久,方言早已涩滞,听着父亲吐出最后一口气,两种称呼在我脑子里闪现,没有哪种迸出嘴来。我不知道如何使方言涂上哀伤,我又从没喊过“爸爸”,这于我是一个生词,然而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想到的都是“爸爸”,就像我已经这么称呼他几十年了。
眼看着死亡的淡青色慢慢浸涸父亲的面部,称呼如鱼骨卡在喉咙里。我紧攥着父亲的手,这是从未有过的;另一只手放在父亲的额头上,这也是破天荒的。父亲活着时,我和他从未有过任何碰触,没有父女间的拥抱,连童年也没有亲密的记忆。
难道距离是某种神奇的黏合剂,堵在我与父亲之间的壁垒自动坍塌,被划开的水面自动融合?
当我走在路上遇到与父亲相仿的老人,止不住幻想父亲还活着,即便老得背都弯了,就那样弯弯地活着也很好啊!就算他坐在轮椅上,就这样让我推着他活下去,那也是天大的喜悦啊!亲爱的V,我相信你知道我是如何被自己蒙蔽的,你理解只有父亲的死亡才能照出那个真实的女儿,死亡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人一生被这么映照一次,就会脱胎换骨。
(有删改)
6.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在Yaddo时,“天空蓝得近乎凛冽”在文中具有隐喻意味,象征着父亲既有严峻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
B.“我像吉卜赛人一样生活”“而你几十年不挪窝,像楼下的老榕树一样扎根”,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与“V”不同的生活境况。
C.当“我”说出“父亲的离世似乎对我远方的生活并无影响”时,我对父亲的情感已有变化,与哥哥姐姐对父亲那样的怨恨已有所不同。
D.在鞋柜前挑选鞋子时,“却在镜子里看见那个手拿鞋子的女人眉毛都拧红了”,这个“眉毛都拧红”的女人便是因为思念父亲而悲伤的“我”。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原本就像一个遥远的符号、一个概念、一个称谓、一个背景”,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父亲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B.小说写“我”刚到Yaddo时,侧重于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抵达异乡时的不适,用环境的变化烘托“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C.在小说的叙事之中,“我”一直用克制的语调和自责的情感来叙述一个心智成长的故事,这让人体会到在岁月的变化中“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D.结尾虚写,通过幻想父亲健在突出在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下亲情的疏离与隐忧。
8.小说一开篇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9.小说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并按照顺序进行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老子者,楚苦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老A子B所C贵D道E虚F无G因H应I变J化K于L无M为N故O著P书Q辞R称S微T妙U难V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B.贾,意为“商人”,与《琵琶行(并序)》中“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贾”意思相同。
C.道家,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
D.绌,在此处通“黜”,意为“贬抑”。文中指世上修习老子学说的人和修习儒家学说的人互相贬抑对方的学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写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就包含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
B.孔子认为老子像龙,意在赞美他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
C.司马迁并不确定老子究竟是谁,所以他记叙了三个不同的老子:一个是我们一般所认知的老子李耳,一个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第三个则是生活在孔子之后的太史儋。
D.《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传主老子和韩非子分别是道家和兵家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们合为一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4分)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4分)
14.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送给他三句话:“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老子要表达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师厚接花
黄庭坚
妙手从心得①,接花如有神。
根株穰下土,颜色洛阳春。
雍②也本犁子,仲由③元鄙人。
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④。
[注]①《庄子》记载“轮扁斫轮”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②雍:孔子的学生冉雍。③仲由:孔子的学生子路。④《庄子》记载“挥斤”事:“郢人垩……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承接题目,咏师厚接花,“妙手”“有神”写出了师厚嫁接花艺的水平高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从生于穰县土壤的植株到美丽绽放、名闻天下的洛阳牡丹花,可见嫁接培育技艺的精妙,给人画面感。
C.孔子的弟子雍、仲由本来出身低微,后都“升堂”“入室”,关键在于“挥斤”妙手,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
D.整首诗笔调轻快,前四句、后四句的内容衔接过渡自然,结尾处的“挥斤”又与开头的“妙手”巧妙地呼应。
16.宋诗尚理,这首诗在说理时形象而不枯涩,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6分)
(三)理解性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已经准备好武器,要一起战斗的高昂激情。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直以来,大家对三星堆形状怪异且造型精美的各类型文物感到无比的神奇和震撼。
或许有人会问,三星堆为何那么重要?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不可胜数、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除去那些跨越历史与我们见面的文物,三星堆考古队中的主力担当,也值得我们关注。三星堆博物馆官微曾发微博:“能吃苦、高学历、单身……已成为考古队里年轻人的共同标志。”据了解,“90后”约占三星堆考古人员的一半,成为三星堆考古第一线 ① 的力量。经过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使他们以科学的手段揭开古史的奥秘,以人文的笔触呈现新的文明,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去发现历史的遗迹。通过那些出土的“网红”文物和在三星堆一线默默坚守的考古人,我们对三星堆的认识不断加深。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 ② 地推进,惊世文物 ③ 。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三星堆的考古挖掘,一坑坑、一层层地,展示着千年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城的关系,让我们以更近的距离去寻踪文明,贴近历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及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0分)
此次书香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值得关注。主会场、分会场纷纷引进了当地非遗项目,让观众近距离 ① ,使书香节书香味更浓,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
除了展示,政府还 ② 。比如最近发布的《关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关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等,不仅使厚植和培育传统文化的土壤更加肥沃,而且将会催生传统文化,在全省乡村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焕发新生,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源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们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被各族人们视为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非遗除了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包括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而且是越用越有活力、越用潜力越大。在新时代, ③ ?我认为应该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寻找更大发展空间,在发挥其特色上加强研究、提质增效,使其更好地融入生活,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上文内容,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5字。(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原文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选项把已然变未然。B.原文为“我国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硬性要求向实际需要转变”,选项曲解文意。C.原文为“氢能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选项强加因果。
2.C【解析】A.原文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将在全球未来三年的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并非指当前。B.原文是说“2025年或下降”,并非“到2025年就会下降”。D.原文是说“多个国家协同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并非各个国家协同发布。
3.A【解析】这两句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并非表达环境保护。
4.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②先总说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③然后分别从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和氢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④最后总结,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关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答案在材料一
(1)第①条答出“总一分一总”即可给1分。
(2)第②条答出“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或者“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即给1分。
(3)第③条答出“三个方面”这四个字或者答出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都可得1分。
(4)第④条答出“是实现“双碳”日标的基础与关键”,可得1分。
5.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将在全球未来三年的全球电力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②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峰值,2025年或下降。③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经济性大幅提升。④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积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答案在材料二
(1)第①条答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得1分。
(2)第②条答出“全球发电碳排放在2022年达到峰值,2025年或下降”得1分。
(3)第③条答出“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经济性大幅提升”得1分。
(4)第④条答出“全球支持绿色能源发电政策密集发布”或“积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得1分。
6.A【解析】对“天空蓝得近乎凛冽”过度解读,这里是指刚抵达此地时一切都有陌生的不适感。
7.C【解析】A.“像一个遥远的符号、一个概念、一个称谓、一个背景”不是比喻。B.“侧重于社会环境的描写”错误,主要是自然环境描写。D.“突出在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下亲情的疏离与隐忧”过度解读。
8.①用书信体的写法,与"唯一可以谈心的人"如面对面地诉说,使叙述灵活自如。
②便于“我”抒发内心浓郁的情感,可与对方进行灵魂之间的深切交流。
③以第二人称“你”与朋友倾诉,写法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每条2分
(i)第①条答出“使叙述灵活自如”得2分。
(2)第②条答出“便于“我”抒发情感”得2分。
(3)第③条答出“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得2分。
9.①最初,认为父亲是专制暴君,青春里深裹着对父亲的怨恨,没有父女间的拥抱,连童年也没有亲密的记忆。②父亡时,紧攥着父亲的手,已不再认同哥哥姐姐的观点,虽没有俯身拥抱他,但心里已经原谅了父亲。③父亲去世三年后,对父亲有无尽的思念,为“没有为父亲争取活着的机会”而自责,幻想父亲还活着,感觉到因父亲的死亡照出那个真实的女儿。(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每条2分:关键词1分,分析1分。
(1)第①点答出“怨恨”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2)第②点答出“不再认同哥哥姐姐的观点”或者答出“原谅”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3)第③点答出“思念”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4)注意:每条答案要结合文本分析,如果没有分析,可每条扣掉1分。顺序颠倒酌情扣分。
10.EGN(选对一处得1分,选出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句意:(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无形可见,(他主张)在自然无为中顺应各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使用的语言深奥玄妙,难以理解。从上文可知,老子推崇的是“道”,“贵道”后应断开;“变化于无为”是状语后置句,动词“变化”前应断开;“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故”前应断开。
10.A【解析】
12.D【解析】韩非子不是兵家,而是法家。
13.(1)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君王出现,
采分点:“始”翻译为“当初”1分,“岁”翻译为“年”得1分,“霸王”翻译为“称霸称王”得1分。
(2)略。
14.①只为圣明君主做事。②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③去除傲气和欲望等。(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京城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在(流传)。况且君子得到了时机,就当策马扬鞭;得不到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出色的商人把值钱的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似的;君子(具有)美好的品德,他的外表却谦虚得像愚笨的人一样。抛弃你的傲气和过多的欲望,(以及)争强好胜的心态神色和过分的追求,这些对你自身都没有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纶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缯捕获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归隐了,请一定给我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用五千多字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后就离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道家思想的应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去世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曾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君王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士高人。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又主张清静,一切自然归正。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无形可见,(他主张)在自然无为中顺应各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使用的语言深奥玄妙,难以理解。庄子推演老子的道德学说,随性议论,但他学说的核心归结于(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主张。……(这些学说)都归本于老子的道德学说,(由此可见)老子学说的影响就深刻长远了。
15.C(“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理解有误)
16.①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前四句写接花精妙技艺,自然引出后四句感悟,联想到人才培养,老师点拨指引很重要。②借用典故使道理出之于形象,具体可感,语出新意。活用《庄子》轮扁斫轮、匠石运斤成风的生动故事,将接花和育人道理连贯为一体,启人思考。(每点3分。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每句1分)
18.①不可或缺 ②如火如荼 ③层出不穷(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经过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他们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去发现历史的遗迹,以科学的手段揭开古史的奥秘,以人文的笔触呈现新的文明。(改对一处得2分,共4分)
【解析】画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直接删去“使”字;第二处语序不当,应将“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去发现历史的遗迹”调到“以科学的手段揭开古史的奥秘,以人文的笔触呈现新的文明”的前面。
【评分细则】
(1)去掉“使”或去掉“经过”可得2分。
(2)将“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去发现历史的遗迹”调到“以科学的手段揭开古史的奥秘,以人文的笔触呈现新的文明”的前面,可得2分。
20.①引用名句,突出研究历史文物的重大意义,富有启发性,使语言富有文采,更显文化底蕴。(1分)②运用比喻,将中华文明的起源比喻为满天星斗,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中华文明丰富多样、绚烂多姿的特点,使人印象深刻。(1分)③句式特点上,长短句综合使用,错落有致,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2分)
【评分细则】
(1)第①点答出“引用”1分。
(2)第②点答出“比喻”1分。
(3)第③点答出“句式长短结合”2分。
21.①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②推出不少扶持政策
③非遗文化该如何发展(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评分细则】
(1)第①处,答出“感受”得1分,答出“非遗”得1分。
(2)第②处,答出“扶持”得1分,答出“政策”得1分。
(3)第③处,答出“非遗”得1分,答出“如何发展”得1分。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被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单句,语句通顺,具备各个信息点,不超过55字,即可给3分。语句不够通顺,信息不全,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1)句子不是单句或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各族人民世代相传”1分,“被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1分,“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