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课前预习1.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2.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3.什么叫新儒学体系?有哪些主要思想?如何评价?新儒学“新”在哪些方面?4.儒学成为正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正统?有何表现?5.儒学儒学在汉代以后有何历史地位?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王光亮一、从“无为”到“有为”问题1: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措施?产生什么影响?原因:汉初经过长期战乱,经济残破,社会凋敝。理论依据:黄老道家之说。措施:“与民休息”;“曹随萧规”。影响积极: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消极;三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日益激化,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稳定。问题2:汉武帝实行“有为而治”的背景是什么?具体表现如何?历史背景表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1)经济实力的恢复与增强。(2)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问题3:什么叫新儒学体系?有哪些主要思想?如何评价?新儒学“新”在哪些方面? 董仲舒是是我国儒学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概念: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主要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加强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皇帝威胁最大)。伦理观念:“三纲五常”,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依据和道德规范,是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治国思想:“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评价政治: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打击地方势力;有利于遏制暴政,实行仁政。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文化:促进了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新”的表现(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2)“大一统”思想。(3)杂取百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问题4:儒学成为正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正统?有何表现?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原因:汉武帝通过文化专制实现政治专制。成为正统的表现(1)全面肯定新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促进了教育发展)。(2)儒经成为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3)初步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中央设立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地方建立学校(儒家思想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问题5:儒学儒学在汉代以后有何历史地位?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课堂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儒学成为正统无为原因、措施、影响有为的背景、表现新儒学主要思想标志评价原因表现
过关检测1.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A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D3.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
5.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和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两者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在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A.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
B.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D.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D6.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B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