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一个主题
三个阶段
一个方向
单元结构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向西方学习 谁在学?学什么?怎样学?
器物
制度
思想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对维新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每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变化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各国律例》 《四洲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
1.背景:
2.含义: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
3.提出者:
4.口号:
5.目的: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挽救清统治:剿发捻,勤远略
内忧
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实践: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创立三支海军;
培育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评价:
积极影响:
局限: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只学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8.失败标志及原因
原因:列强的破坏;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标志:甲午战败
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政治基础:
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实践基础:
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维新思想的实践:
戊戌变法运动
康 梁 严三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是故西洋之言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他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忙,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正名
正策
正心
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必要性
抨击专制,宣传变法措施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性质:
目的:
败因:
作用:
思想启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政治上
经济上
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顽固势力强大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转变
实现了学习西方技术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思想突破
实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由“思想”到“实践”的突破
康有为
李鸿章
郑观应
林则徐
林则徐
李鸿章
郑观应
康有为
探究 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其
主要目的是
A.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
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政
治制度
D.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护清朝
统治
A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陈世镕;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 澧;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林昌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
A
B
4、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A
B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
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法擅其权,大小官员无所
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
而亡,一朝而厌也。”
6.请问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7.此人应当属于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B
C
8、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9、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D
A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器物
层面
制度
层面
君主立宪制
未实践
未实践
实践
实践
实践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异同:
同: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统治。
异:
(1)学习西方目的不同:
前者:重在抵抗外侮;
后者:重在镇压农民起义;
(2)结果不同:
前者:没有付诸实践;
后者: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