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周婷 杨兴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
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从“文学性”的角度品读本文独特的写作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信。
新闻是什么?
①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②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文体知识
新
闻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特写
基本特征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新闻
标题
导语
背景
主体
结语
缺一不可
不一定有
特写
评论
消息
结构
新
闻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特点
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①真实: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简明: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及时:内容新鲜,有时效性。
文体知识
新
闻
(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
引题+正题
正题+副题
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新媒体时代的错误示范!
新闻的六要素
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事实
新闻要点: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何时(when)
何地(where )
何人(who )
何事(what)
何因(why )
如何 (how)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o :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因
How: 何果
新闻六要素是什么
5W+1H
【学习环节四】检测巩固
文体知识
新闻标题(消息)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新
闻
文体知识—标题
主标题
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
副标题
▲人民日报2021。05。27
文体知识—标题
主标题
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
引标题
副标题
▲人民日报2021。05。26
文体知识—标题
主标题
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引标题
副标题
▲人民日报2021。05。22
文体知识—导语
导语
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
▲人民日报2021。05。26
文体知识—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五要素。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
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新
闻
主体
文体知识—结语
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
它用于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新
闻
结语(有时可无)
文体知识—背景
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
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新
闻
背景(根据需要交代)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写作形式
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十连冠!五连冠!》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苏斌、陈地、张寒)
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9日在成都落幕。中国队实现男团十连冠、女团五连冠,在两个项目上分别获得了第22个世乒赛团体赛冠军,继续扩大着夺冠次数历史纪录。
“不列颠尼亚”
在欧洲,英国常被欧洲大陆人称为“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不列颠女神“的名称,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是英国最有名的游轮,也是唯一一艘以“不列颠尼亚”命名的皇家游艇。
背景知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从割让到回归:香港的百年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
终于,156年后,也就是1997年7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奏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报道了中国人民雪百年耻辱,香港重回祖国怀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乌涌口之战
▲香港回归
1842年英割占
1898年租借新界,7月1日生效租期99年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英割占
1898年英租借
香港问题由来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访华。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举行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思
1、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 场景 象征意义
展评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中英政权的交接仪式。
背景:港督府变迁 香港历史(在第4、7、11段插叙)
结语:第11段。小结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
1、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思
2、为了表现香港回归的伟大时刻,作者选取了几个经典场景。请找出时间和场景的转换及其象征意义,填补表格。
时间 场景 象征意义
时间 场景 象征意义
30日下午4时30分 4时40分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彭定康登上皇家劳斯莱斯离开港督府 晚6时15分 7时45分 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 第二次降旗。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1997年7月1日0时0分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0时40分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去。 展
评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本文记录回归以时间为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3、表现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
思
1、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2、赏析以下句子: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展
采用倒装句式,突出“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主题。
“别了”,拟人,委婉的语气中有嘲讽意味。
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巧用双关,表面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耻辱被洗刷。
2、赏析以下句子: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展
“面色凝重”“注视”写出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的失落感。“日落余音”是英国人在降旗仪式上演奏的一首乐曲。这里“日落余音”的乐曲名一语双关,既指号角声,也暗指“日不落帝国”的退场。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展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管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指出英国管治的结束,又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之情。
1、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结合4、 7、11段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议
1、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结合4、 7、11段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议展
第4段作用:
结构上,与上段末句中的“港督府”衔接,较自然地实现了场景转换。
内容上,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把港督府昔日的辉煌和如今成为历史陈迹的冷落进行对比,表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
1、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结合
4、 7、11段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展
第7段作用:
作者把一笔带过的第二次降旗仪式放在今昔对比中,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荣衰兴替,意蕴深长。
第11段作用:概括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英国强占中国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点明题意。在现实场景与历史画面的交错、对比中,以冷静平实的语调写出英国的黯然退场,表达香港回归的不凡意义。
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作用:
小结:
对新闻事件进行补充说明,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
在今昔对比中,使读者体会到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多变蕴藉的用词
作者在这则新闻消息里,用4种方式称呼港督彭定康,分别是 ?说说这样的变化有何表达效果?完成表格2。
称谓变化 表达效果
离任港督彭定康
末任港督彭定康
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末任港督彭定康
第28任港督彭定康
第1段中的离任是客观表明身份,体现导语凝炼、庄重;强调最后一任与蒙蒙细雨结合在一起,增添了落寞之感;而强调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则与下文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紧密衔接,与第4段中的末代二字形成对照表明港督所代表的殖民政权已在香港终结成为历史,其中包含着更多的感慨,且登船离港的那一刻,用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似乎是告别时的一次回顾,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可见作者选用称谓,并非偶然。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段)第一次降旗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5——7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
米旗落幕 五星升起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行使主权。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10自然段)
标志:英国统治的结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二)“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有什么寓意?
(三) 文中提到了几处“雨”,找出并分析作用
【学习环节二】讨论领悟
(二)“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
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学习环节三】展示分享
(三)文中提到了几处“雨”,找出并分析作用
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表现英国殖民者离开香港的灰头土脸,
反衬国民香港回归的自豪。
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庭院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
烘托气氛
【学习环节三】展示分享
明晰主旨
课堂小结
本文是篇特写,文章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无比欣喜、自豪之情。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高考衔接:
如何拟写新闻的主标题
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
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下面是盐城市某报的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本报讯 3月29日,在上海世博局举行的世博会会徽设计颁奖仪式上,上海市有关领导为世博会会徽中标者、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颁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奖金。邵宏庚今年34岁。
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第1件作品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示例一:上海世博局重奖盐城小伙邵宏庚
示例二:盐城青年邵宏庚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
【学习环节五】评价提升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2020年新高考1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检
【参考】
2020年6月3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港铁站
小叮车
红色的士
日落下的粉红城堡
作业:
1、完成大小本同步练习
课时作业(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
演讲人
01
基础素养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4时30分,____①____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改建和扩建。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当然,最为____②_____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____③____,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面色凝重 ②世人瞩目 ③冉冉升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一共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句意相同,你觉得哪句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两种写法,一繁一简,繁笔写法将香港被英国管治时间细化到天,强调人们记住这一刻骨铭心的时间,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为这一时间的结束感到骄傲与自豪;简笔写法只是一般陈述,没有这种意味。
02
能力素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快编制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不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都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特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艾比 洛克菲勒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4.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
B.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
D.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
D
5.根据材料,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现代垃圾物质。
B.现代社会垃圾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
D
D项,由材料二第三段“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垃圾问题不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态,反向推导不成立。
6.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 )
A.纽扣电池 B.纯棉衣物
C.共享单车 D.塑料餐盒
7.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生态文明”的特征。
答案:①生态文明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超越工业文明;②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D
7.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生态文明”的特征。
①生态文明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超越工业文明;②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8.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