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达标]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自然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大
2.区域内部既存在整体性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3.下列植被的排列顺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1.C 2.D 3.A 解析:第1题,我国区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多丘陵、平原,A错误;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夏季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B错误;由于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正确;河流径流量由于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等的影响,比较复杂,D错误。第2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形成南北差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为基础形成东西差异,青藏高寒区垂直分异明显。故选D。第3题,我国东部季风区受热量影响,植被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由北向南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故选A。
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河段水文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明显的夏汛
B.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少
C.有凌汛现象
D.水能丰富
5.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
①流水搬运上游黄土至该河段沉积 ②风力搬运附近沙尘至该河段沉积 ③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 ④附近灌溉农区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在河床沉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D 5.A 解析:第4题,该河段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季风区,夏季降水最多,有明显夏汛;该河段经过农业发展区,大量引水灌溉,下游径流量变少;该河段纬度较高,有结冰期,且由低纬向高纬流,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根据材料说明,该河段河床不断抬高,说明以沉积作用为主,可知落差较小,水能缺乏。第5题,该河段的沙源,根据图示分析,来自流水侵蚀黄土和风力搬运沙漠区沙子,进入河流沉积,①②正确。流经区域主要由黄土和沙漠构成,地质不稳定,河岸有可能崩塌形成沙源,③正确。由于地上河地势较高,河水由黄河流向较低的农业灌溉区,不可能出现灌溉区泥沙进入河床,④错误。故选A。
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并排列在一起,垒原木时一般都垫上苔藓。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连着房门均修建一间门斗。据专家研究,木刻楞有调节温度、水分和平衡情绪的作用,冬暖夏凉,被誉为“长寿木屋”。据此完成6~8题。
6.木刻楞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可能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传统住宅( )
A.鄂伦春族 B.彝族
C.维吾尔族 D.高山族
7.在木刻楞建设过程中,叠原木时原木间垫上苔藓的主要目的是( )
A.填充绿色植被,覆盖墙面,增加建筑美感
B.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
C.通过苔藓吸收湿气,提高室内湿度
D.利用苔藓特殊生物性状,起到防虫、防蛀作用
8.木刻楞一般会连着房门修建门斗,门斗的主要作用是( )
A.可在其中设置信报箱、送奶箱,有利于提高住宅公共服务性能
B.使住宅的立面造型更加富于变化,便于人们识别
C.起到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
D.可以增加室内空间,增加阳光射入
6.A 7.B 8.C 解析:第6题,木刻楞冬暖夏凉、结实耐用,是东北地区的典型民居,结合各少数民族分布可知,A正确;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B错误;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C错误;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地区,D错误。第7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其冬季寒冷时间长,房屋应更加注重防寒保暖,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可增强保暖效果,并不是为了防止虫蛀。故选B。第8题,木刻楞就地选材建造方便,是当地人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门主要向北开,连接门斗可起到分隔、挡风、御寒的作用,C正确;该住宅一般为私人住宅,并不会提高公共服务性能,A错误;该区域的民居均在连接房门处修建门斗,因此并不是为了便于人们识别,B错误;房门主要朝向北开,而增加阳光射入主要是南墙窗户所起的作用,D错误。
9.下图是纳米比亚的位置及沙漠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纳米比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纳米比亚沙漠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分布、海陆分布特点可以确定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从河流形态看,河网不发达,河流多季节性河流;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2)题,根据图形可以看出沙漠的分布特点。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受信风控制,多离岸风,降水少;沿岸有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气候干旱;受地形影响,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流,降水少。
答案:(1)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地处热带;位于非洲西南部,濒临大西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河流稀少,多季节性河流;地表植被稀疏,沙漠面积广。
(2)分布特点:分布在纳米比亚的中南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成因: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多下沉气流和离岸风,干燥少雨;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加剧了干旱程度;东非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
[能力提升]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1.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10.D 11.C 解析:第10题,青海省东南边缘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导致降水较多,故选D。第11题,影响青藏高原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地势。Ⅱ温度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地势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最高,Ⅰ、Ⅲ为山区,气温低,故选C。
读我国某季节大气环流平均状况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据图从外力作用过程判断,甲、乙、丙各处地貌最可能为( )
A.戈壁 黄土 荒漠
B.沼泽 荒漠 黄土
C.戈壁 荒漠 黄土
D.荒漠 黄土 沼泽
13.此季节我国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风气流在昆明与贵阳之间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则昆明与贵阳天气状况分别是( )
A.阴雨连绵 风和日丽
B.狂风暴雨 晴热干燥
C.风和日丽 阴雨连绵
D.晴热干燥 狂风暴雨
12.A 13.C 解析:第12题,甲位于蒙古高原,降水稀少,最可能是戈壁,丙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最可能是荒漠,乙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为黄土地貌。第13题,锋面雨带的位置一般在锋面附近的冷气团一侧,昆明准静止锋是南下冷空气被山脉所阻而呈现准静止状态,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受单一暖气团影响,天气晴朗;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多阴雨天气,锋面移动慢,风力较小。故选C。
14.读我国某区域及其1月0 ℃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1月0 ℃等温线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2)图示区域生物资源丰富,从气候、地形角度简析其原因。
(3)比较R1、R2河段流速和流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解析:第(1)题,1月0 ℃等温线近似与纬线平行,所以说沿东西方向(纬线就是东西方向的)延伸。河流一般发源于山脉,图中很多河流的起点就在1月0 ℃等温线附近,说明等温线就沿着山脉的方向。第(2)题,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的原因应从气候、地形角度考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第(3)题,流速大小应从地形、地势角度考虑。从图中可见R1河段为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处流速降低,物质沉积,R1河段流速较小,R2河段流速较大。流量大小应从汇水量、支流多少、补给量等角度考虑。有支流汇入流量大,R2河段有支流汇入,位于下游,流量大。
答案:(1)东西走向;纬度(或纬度和地形)。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垂直分异明显,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3)流速:R1河段流速较小(或R2河段流速较大)。
原因:R1河段沉积作用更显著,表明流速慢。
流量:R2流量较大(或R1流量较小)。
原因:R2位于R1下游,且在R1、R2间有支流汇入。模块综合测评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α=23°26′。读图,完成1~3题。
1.此时,国际标准时为( )
A.6月22日0时 B.6月22日12时
C.12月22日6时 D.12月22日8时
2.此图示时间的半年后,关于右图中河流与潜水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恒河沿岸的潜水面为a状态
B.黄河中下游沿岸的潜水面为a状态
C.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潜水面为b状态
D.开普敦地区的潜水面为a状态
3.在α由图示状态缩小为0°的时段内( )
A.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
B.东北山区河流进入主汛期
C.华北平原开始播种小麦
D.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可能出现低温冻害
1.C 2.C 3.D 解析:第1题,此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刻是18点,所在经线是180°经线,国际标准时是0时区的区时,时刻是6点。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回归线度数,北极圈是极夜现象,日期是12月22日,故选C。第2题,此图示时间的半年后,北半球是夏至,右图中河流与潜水面的关系,恒河正值丰水期,河沿岸的潜水面为b状态,A错误;黄河中下游是地上河,沿岸的潜水面为b状态,B错误;密西西比河是丰水期,沿岸的潜水面为b状态,C正确;开普敦地区是丰水期,潜水面为b状态,D错误。第3题,在α由图示状态缩小为0°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赤道,此时是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会出现梅雨,梅雨出现在6月份,A错误;东北山区河流进入主汛期是在夏季,B错误;华北平原播种冬小麦,在秋季播种,C错误;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春季受寒潮影响,可能出现低温冻害,D正确。
长沙(约28.5°N)某楼盘的住宅东西延伸,南北通透(每户南北均有阳台);有三栋楼的楼高均是97米,每层楼高3米,楼间距分别为70米和100米,小区内有一停车场。业主入住后发现房间采光条件并未像开发商承诺的那样:朝南的房间全年正午都能够照进阳光;业主与开发商出现纠纷。下图示意三栋住宅楼与露天停车位分布示意图,(tan 38°≈0.781)。读图,完成4~5题。
4.进行维权的业主所居住的楼层是( )
A.一号楼1~6层
B.二号楼1~18层
C.二号楼14~32层
D.三号楼1~14层
5.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中最有可能看不到落日余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A 5.C 解析:第4题,一号楼前有二号楼遮挡阳光,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28.5°+23.5°)为38°,根据三角形边长计算,太阳光能够照射的距离(从楼顶向下)为楼间距×tan 38°,为78米,97-78=19米,说明一号楼19米高以下被南边二号楼影子挡住阳光,即1~6层朝南房间不能全年有阳光照进。业主维权A正确;同理二号楼14层以下出现同样情况,B,C都错;三号楼南侧无遮挡物,全年阳光充足,D错误。第5题,6月22日,日落方向位于西北。车位是东西方向布局,丙车位位于北侧的中间位置,落日余晖会被北侧的一号楼挡住,故选C。
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下图示意曲戈河河谷地形地质剖面。据此完成6~7题。
6.下面岩石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花岗岩 B.乙—卵石层
C.丙—花岗岩 D.丁—砾石层
7.图示区域形成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沉积—褶皱—侵蚀—沉积—断层
B.褶皱—沉积—侵蚀—沉积—断层
C.沉积—断层—褶皱—侵蚀—沉积
D.断层—沉积—褶皱—侵蚀—沉积
6.C 7.A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甲是覆盖在地表的沉积层,是卵石层;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甲不可能是花岗岩,A、B错误;丙岩层穿过乙、丁岩层,说明乙、丁岩层形成后,岩浆上升,先后侵入乙、丁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C正确;丁是透水性好的石灰岩,利于地下水渗入温泉,D错误。第7题,由图可知,经外力作用沉积作用先形成乙岩层;后受水平挤压力乙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乙岩层上部缺失,说明后来受到了外力侵蚀作用;再后来乙岩层上先后沉积形成了丁岩层和甲岩层;最后出现断层,地下热水沿断层出露地表,形成温泉,故选A。
比拉大沙丘长3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读图,完成8~10题。
8.比拉大沙丘所在海湾及其周边地区( )
A.火山地震频发
B.气候温和湿润
C.有季节性海冰
D.常绿硬叶林广布
9.图示沙洲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搬运与堆积
B.岩浆的固结与风化
C.风力的搬运与堆积
D.海浪与风力的侵蚀
10.比拉大沙丘移动速度最快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B 9.A 10.D 解析:第8题,比拉大沙丘位于40°N~60°N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影响,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B正确;读图可知,比拉大沙丘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因此地震、火山活动较少,A错误;图示地区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冬季海面不结冰,C错误;图示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错误。第9题,图示地区有多条河流注入海洋,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形成沙丘,A正确;图示地区地壳稳定,岩浆活动少,且岩浆的固结与风化也不会形成沙丘,B错误;图示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风力作用不明显,C错误;沙丘属于堆积地貌,海浪侵蚀与风力侵蚀不能形成沙丘,D错误。第10题,能够移动比拉大沙丘的作用力,只有风力作用。冬季西风带南移,且冬季西风风力强劲,对沙丘的推动作用较强,故沙丘移动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
下图为2021年10月1日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为锋线。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甲、乙( )
A.甲—低气压—逆时针
B.乙—气旋—顺时针
C.甲—反气旋—顺时针
D.乙—低气压—逆时针
1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偏北风,④处天气阴雨
B.②位于冷锋前,大风降温
C.锋线③的移动速度比②快
D.该大陆北部盛行西北风
11.B 12.C 解析:第11题,图中甲处中心气压高于周围,为高压,高压又称反气旋,南半球反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乙处中心气压低于周围,为低压,低压又称气旋,南半球气旋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B正确,A、C、D错误。第12题,①处位于低压中心南侧,应为偏南风,④处为高压脊,天气晴朗,A错误;②附近为暖锋,B错误;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推知,该大陆北部盛行偏南风,D错误;锋线③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因此移动速度比②快,C正确。
大气降水是主要气候要素之一,降水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世界某岛屿7月降水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岛屿7月份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B.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增强
C.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D.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14.该岛屿甲地的主要降水类型是( )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15.与1月份相比,该岛的7月份水循环的特点是( )
A.水循环量较大 B.水循环较活跃
C.地下径流量较小 D.地表径流量较大
13.D 14.B 15.C 解析:第13题,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屿位于地中海地区,7月份不受东北信风影响,而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难以成云致雨,A错误,D正确;该岛屿位于地中海,不受寒流的影响,B错误;7月份整个岛屿降水少,与背风坡没有关系,C错误。第14题,由图可知,甲地等降水量线呈闭合状态,为岛屿该月降水较多的区域,图中显示,该区域为当地河流的源地,因此该区域为岛屿的山地分布区,由于山地抬升,多地形雨,B正确;没有信息表明当地该月多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排除A、C、D。故选B。第15题,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屿属地中海气候,7月份降水较少,水循环量较小,排除A;水循环量较小,水循环不活跃,地下径流量和地表径流量较小,排除B、D。故选C。
地下水的水位和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和补给量。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地下冻土层会明显影响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和补给量。下图为小兴安岭北麓清溪站冻土区水文特征变化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关于该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融雪补给 B.夏秋降雨补给
C.人工注水补给 D.高山冰雪融水
17.冻土层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表现为( )
A.封冻期,潜水位上升幅度较大
B.封冻期,下渗量最大
C.融冻期,土壤含水量减少
D.融冻期,地下水补给时间滞后
16.B 17.D 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潜水位最高的时期是在无冻期,这是因为地下冻土层会阻挡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故冻土层消失的时期是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时期。读图可知,该区域冻土层在8—10月融化消失,因而该时期的大气降雨是当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B正确;春季融雪因冻土层的阻挡难以下渗补给地下水,A错误;小兴安岭冬季气候寒冷,积雪不易融化,不可能补给地下水,C错误;小兴安岭海拔较低,附近没有高山分布,因而没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D错误。第17题,封冻期,由于受冻土层阻挡,地表水难以下渗,潜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给,潜水位相对稳定,A、B错误;融冻期,表层冻土融化,受深层冻土阻挡,水分又难以下渗,因此土壤中水分含量较高,C错误;读图可知,潜水位比较低,融冻期,冻土不断融化,再进一步下渗,地下水才能得到冻土层对其大量补给,故冻土层对地下水的补给时间滞后,D正确。
选择大洋航线时,应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和岛礁等因素,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地表两点的圆)航行。下图为巽他海峡西行好望角的大洋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8~19题。
18.60°E以东航线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 )
A.航程最短 B.风阻最小
C.逆水最短 D.岛礁最少
19.7月航线西段明显北移,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南极冰山
B.减少西风带影响
C.远离热带风暴
D.便于沿途补给
18.A 19.B 解析:第18题,据图可知,60°E以东航线主要沿地球表面大圆分布,航程最短,A正确;60°E以东海域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风阻不是该航线主要考虑因素,B错误;该航线选择若要逆水最短,应顺南赤道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先向西再向南航行,与图中航线不符,C错误;此海域岛礁少,故其不是航线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D错误。第19题,7月太阳直射点移至最北点附近,南半球西风带位置靠北,为避免逆风逆水航行,西段航线北移,B正确;西段航线所在海域,纬度较低,不会出现南极冰山,A错误;7月份该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热带风暴较少,C错误;远洋补给点相对稳定,D错误。
20.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 )
A.温度升高,暴雨
B.温度升高,干旱
C.温度降低,干旱
D.温度降低,暴雨
20.A 解析: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逆流增强,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降水概率增多,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21~22题。
2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2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21.B 22.A 解析:第21题,由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分布海拔在0~2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分布海拔在1000~2800米,故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差较黔桂喀斯特山区小,A错误;因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差较小,有针叶林分布的海拔段面积占比较低,故太行山区针叶林总分布面积占比小,B正确;太行山区在海拔1000米以下没有针叶林分布,C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较高,为2200~2400米,D错误。第22题,由题干信息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山体陡峭,坡面水土容易流失,因此其较低海拔陡峭的山体处,地表水分不充足,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针叶林则成为优势植被,A正确。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气象台站利用持续盛有液态水的蒸发皿观测到的蒸发量是蒸发能力,并不是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推测,四个地形区中蒸发能力均值最高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天山山地
C.阿尔泰山地 D.准噶尔盆地
24.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 )
A.太阳辐射强弱 B.气温高低
C.降水多少 D.风速大小
25.我国下列四个湖泊,冬季湖面单位面积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台湾日月潭 B.江西鄱阳湖
C.云南滇池 D.新疆博斯腾湖
23.A 24.C 25.D 解析:第23题,由题意可知,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四个地形区中,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气温最高,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蒸发能力均值最高,A正确。第24题,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西北最多,往南往东减少,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太阳辐射最强,气温高,A、B错误;西北部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多,与实际蒸发总量格局基本一致,故可以判断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降水多少,C正确;风速无法判断,D错误。第25题,湖泊水源充足,故实际蒸发量就是蒸发能力,蒸发能力主要受气温影响,新疆博斯腾湖纬度最高,冬季寒冷,气温最低,实际蒸发量最小,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以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为代表。考察发现,该地貌的山顶造型独特,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图1示意岱崮镇周边地区,图2示意岱崮地貌景观。
(1)描述岱崮地貌的形态特征。(4分)
(2)说明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3)岱崮崮顶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据考证发现崮顶山寨遗存多达22座,多为一崮一寨。分析古代将山寨建在崮顶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本题描述岱崮地貌形态特征,读图然后进行描述即可,不可忽略细节的东西。岱崮地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顶部平坦(或“桌状山地”“方山”),周围峭壁如削;下部分:主要体现在坡度的变化,由陡逐渐变缓。第(2)题,本题考查借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有外力和内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可知,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形成石灰岩→新生代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岩层隆起抬升,使石灰岩出露地表→经过外力作用的侵蚀,最后形成岱崮地貌。第(3)题,结合岱崮镇周边地区进行分析可得,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将山寨建在崮顶,海拔较高,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冬季有利于防积雪;崮顶平坦开阔,周边峭壁,外敌不易入侵,在古代易守难攻,军事防御作用显著。
答案:(1)山体顶部平坦(或“桌状山地”“方山”),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山坡由陡到缓。
(2)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形成石灰岩;新生代由于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岩层隆起抬升,使石灰岩出露地表;后经风化、侵蚀、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后形成岱崮地貌。
(3)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将山寨建在崮顶,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崮顶平坦开阔,周边峭壁,在古代易守难攻,军事防御作用显著。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雷暴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其显著的环流特征。强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向四周流出,并与前方低空气流交汇形成阵风锋。
材料二 强雷暴天气时单体雷暴的低空气流(局部)示意图(下图)。
(1)描述图中A区低空气流的运动特征。(4分)
(2)用锋面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阵风锋。(6分)
(3)推测图中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特征。(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B区的气流向四周流出,是湿冷空气下沉所致,故B区的气流为冷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A区为近地面的暖气流,气流在冷气流作用下以上升为主,水平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第(2)题,据题意所述,阵风锋是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向四周流出,并与前方低空气流交汇形成,阵风锋处于图中气流交汇处,故作图如下:
第(3)题,该锋面为冷锋,冷锋过境时,受冷空气影响,形成阴雨天气,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冷锋过境可能带来降水,而且会刮大风,风向突变。
答案:(1)A区低空气流逆时针辐合上升。
(2)据题意合理作图,位置和符号均正确即可。
(3)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可能有降水。风速猛增,风向突变。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花生、棉花、小米、高粱、玉米、木薯等为主;渔业是塞内加尔主要创汇产业之一。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主要的种植业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
(1)概括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说明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塞内加尔西北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从大气环流分析。该区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原因:图示区域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从南到北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变短,受东北信风带控制时间变长,降水量减少。第(2)题,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的变化特点: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原因:降水量减少,支流汇入少,河水补给少,河流径流量小;纬度低,气温高,河水蒸发旺盛;流经草原(沙漠)地区,河水下渗量大;河谷地带人口稠密且是主要的种植业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第(3)题,塞内加尔西北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可从形成鱼类丰富的饵料方面去分析。该区域沿海吹离岸风,沿岸有上升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塞内加尔河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饵料。
答案:(1)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原因:图示区域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从南到北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变短,受东北信风带控制时间变长,降水量减少。
(2)变化特点: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原因:降水量减少,河水补给少;支流汇入少;气温高,河水蒸发旺盛;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量大;河谷地带人口稠密且是主要的种植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任答4点即可)。
(3)沿岸有上升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塞内加尔河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饵料。单元测评(五)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世界上不同地区,气候、景观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30°N沿线撒哈拉沙漠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30°N沿线东西两地景观差异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地势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2.形成撒哈拉沙漠景观的主要大气环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东南信风
C.赤道低气压带 D.盛行西风
1.D 2.A 解析:第1题,两地位于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大,排除A;两地地形地势虽有差别,但不是导致景观差异的原因,排除B;两地距离海洋都比较近,并没有深居内陆的现象,排除C;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炎热干燥,形成荒漠景观;长江中下游平原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风从海洋带来暖湿水汽,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形成鱼米之乡的景观,D正确。第2题,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炎热干燥,形成荒漠景观,A正确;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排除B;赤道低气压带、盛行西风控制的地区多降水,不会形成荒漠景观,排除C、D。
某游客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如左图),而背海一侧的植被则高大而茂密(如右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高山草甸带
D.热带季雨林带
4.山丘东南沿海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层瘠薄 B.降水稀少
C.光照不足 D.热量过低
3.A 4.A 解析:第3题,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故选A。第4题,热量条件向海和背海一侧纬度相当,差别很小;光照条件、降水条件向海比背海一侧好,理论上应该是向海一侧的植被长势更好,实际恰恰相反,故光照、降水条件不是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稀疏的原因。山丘东南沿海地区为迎风地带,降水量大,水土流失多,土层瘠薄,因而植被低矮稀疏。据此分析,山丘东南沿海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土层瘠薄造成的,故选A。
读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完成5~6题。
5.该山脉( )
A.位于南半球中纬度
B.北坡自然带数目多
C.北坡为向阳坡
D.南坡为迎风坡
6.该山脉山麓的植被特征是( )
A.叶质硬 B.叶片大
C.板状根 D.根系浅
5.D 6.A 解析:第5题,据图中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特点可知,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说明南坡为迎风坡,D正确;南坡的气温高于北坡,说明南坡为向阳坡,C错误;南坡的气温比北坡高,说明热量条件好,此外,南坡比北坡降水多,则南坡的水热条件优于北坡,两坡的相对高度相等,故南坡的自然带数量更多,B错误;该地的7月温度高于1月,说明处于北半球,A错误。第6题,该地的7月温度高于1月,说明处于北半球;根据1月份山麓最低温度高于0 ℃可知,该山地位于亚热带;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在冬季,最高温出现在夏季,说明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典型的特征是叶片硬、有蜡质层,A正确;叶片大为阔叶林的特征,板状根、根系浅为雨林的特征,B、C、D错误。
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热带季雨林
8.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
B.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湿度较大
C.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
D.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7.D 8.C 解析:第7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该森林林窗附近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在25 ℃以上,最低气温在16.5以上,粗略估计,12月晴天日平均气温在20 ℃以上,时值冬季气温高,应该位于热带地区,故为热带季雨林,D正确;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冬季气温较低,A、B、C错误。第8题,树木高度东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差,且东侧树木高大,导致林窗东侧处于树影时间长于林窗西侧,最高气温会更低,不合题意,A错误;东侧湿度大,吸热升温慢,不能说明最高气温高,B错误;12月我国太阳东南升、西南落,东西两侧在理论上日照时间一样长,D错误;但上午气温较低,林间充足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影响日照强度,强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受下午西南方向的日照较多,C正确。
下图为某山地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完成9~10题。
9.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区最可能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10.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东坡是迎风坡
B.西坡较东坡雪线高
C.山地西坡出现永久积雪的海拔约为5030米
D.西坡较东坡森林植被丰富,林线较高
9.C 10.D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年降水量为350 mm,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最可能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C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一般分布在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年降水量为800 mm 以上的湿润地区,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般分布在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年降水量为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B错误;温带荒漠带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下的干旱地区,D错误。第10题,据图中信息判断,西坡降水量比东坡大,可知,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A错误;西坡的最热月气温比东坡低,且西坡为迎风坡,因此西坡出现终年积雪的区域所处海拔比东坡低,即西坡较东坡雪线低,B错误;图中显示丙地海拔为2000 m,夏季气温为19 ℃,根据“海拔升高1000 m,气温下降约6 ℃”,计算可以得出,西坡夏季0 ℃出现在丙地以上3167 m处,因此山地西坡出现永久积雪的海拔约为2000+3167=5167 m,C错误; 西坡降水丰富且冬季气候温和,因此西坡较东坡森林植被丰富,林线较高,D正确。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迄数百里,绵延到天涯……下图是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诗人所描述的植被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人类活动
C.降雪量 D.地形坡度
11.D 12.A 解析:第11题,长白山位于东部季风区,故甲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上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带;高山苔原带的植物多为低矮草状灌木丛及苔藓、地衣,生存条件差,而诗人所描述的植被典型特点是长得矮小,应位于针叶林带与苔原带之间,与图中的丁相符,故选D。第12题,长白山纬度位置较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存条件越差,阳坡比阴坡热量条件好,所以植被生长的上界要高于阴坡;人类活动、地形坡度对植被大范围的分布影响较小;降雪量是北坡即阴坡大,故选A。
读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图,完成13~14题。
13.我国长江三峡的形成,反映在图中为( )
A.①箭头 B.②箭头
C.③箭头 D.④箭头
14.在我国北方,越向北,河流的结冰期越长,反映在图中为( )
A.①箭头 B.②箭头
C.③箭头 D.④箭头
13.A 14.C 解析:第13题,长江三峡是在地壳抬升的背景下,受流水侵蚀而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对应图中①箭头所示过程;②箭头表示生物对地貌的影响,③箭头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④箭头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故选A。第14题,在我国北方,越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河流的结冰期越长,这反映了气候对水文的影响,由上题分析可知,即是图中③箭头,故选C。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引起图中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外力作用
C.人类活动 D.地形改变
16.图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要素的特殊性
D.自然要素的独立性
15.D 16.B 解析:第15题,图示中,山脉的隆起,山脉两侧的植被出现明显差异。迎风坡一侧是森林植被,背风坡一侧是草地植被。引起图中自然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岩层挤压隆起,所以地形变化是主要因素,D正确;图中大气环流方向未变,A错误;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B错误;人类活动影响小,C错误。第16题,图示地区随着地形的变化,则影响了大气环流,从而影响了区域降水分布,又影响了植被分布的差异,故反映了一个要素的变化影响整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
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④为积雪冰川。据此完成17~18题。
17.若图中的虚线表示积雪冰川的下限——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C.a坡是向阳坡,b是迎风坡
D.b坡是向阳坡,a是迎风坡
18.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且该山体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
A.T冬<-10 ℃ B.T夏<18 ℃
C.T冬<0 ℃ D.T夏<20 ℃
17.B 18.B 解析:第17题,同一座山体的同一自然带,阳坡热量条件好于阴坡,图中显示,①、②自然带在b坡上界较高、在a坡较低,因此b坡是向阳坡、a坡为阴坡;一般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迎风坡降水多,同一座山体的雪线迎风坡低于背风坡,图中显示,b坡雪线低,a坡雪线高,因此b坡是迎风坡,a坡是背风坡,故选B。第18题,山顶有永久性冰川意味着夏季最高气温时,山顶温度仍低于0 ℃。材料信息表明,该山3000米高,该山体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从山脚到山顶气温下降了18 ℃,山脚夏季最高气温应低于18 ℃,即T夏<18 ℃时,山顶才会低于0 ℃,才可能有永久性冰川,故选B。
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
A.南坡较多 B.北坡较多
C.大体相等 D.难以判断
20.在海拔1500米以上南坡,降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
①雨影效应 ②上升气流减弱 ③空气中的水汽减少 ④空气中的固体杂质增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A 20.D 解析:第19题,本题需要作辅助线,比如同为1000米高度,地形剖面与降水量线交于两点,然后找其对应的降水量。可以看出同一海拔高度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A正确。B、C、D错误。第20题,气流受到地形抬升的作用上升,不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但降水之后空气中水汽含量不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所以就会出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现象,②③正确,D正确;图中显示山脉同一高度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南坡为迎风坡,北坡发生雨影效应,①错误;在海拔1500米以上,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因大气中水汽和凝结核减少,大气中水汽达不到饱和状态,④错误,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非洲西部地区濒临几内亚湾和大西洋,因受小尺度环境要素影响自然带表现出特殊的分异现象。下图示意非洲西部地区自然带分布。
(1)指出图示地区甲、乙、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说明形成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6分)
(2)推测图中丁处景观属于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现象,分析其原因。(8分)
(3)甲自然带在大西洋沿岸向北延伸,就此做出合理解释。(8分)
解析:第(1)题,甲、乙、丙的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原因是非洲西部地势比较平坦,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带状,受其影响,自然带分布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有上升流,上升流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在其影响下,丁地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景观,因此,形成与热带雨林景观不同的自然带,属于非地带性。第(3)题,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此外,还受西南季风影响和几内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降水充沛,西南风使降水向北延伸,因此热带雨林带由南向北延伸。
答案:(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赤道到两极地域的分异规律)非洲西部地势比较平坦,气压带、风带基本保持带状,受其影响,水热组合即气候类型表现为纬度差异和纬向的一致性,在其影响下,自然带表现为纬度地带分布规律。
(2)非地带性现象。丁地附近海域存在一上升流,上升流为寒流,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对海洋吹来的气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在其影响下,丁地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景观。
(3)一年内较长时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和大西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受几内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饱含水汽,带来丰沛降水,使甲自然带在大西洋沿岸向北延伸。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位于我国广东省的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1),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图2为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分布频次。研究表明,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
图1
图2
(1)描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的分布频率特征。(6分)
(2)简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的形成过程。(8分)
(3)调查发展,保护区内“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推测其自然成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2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的频次先升高后降低;其次,要注意主要分布的海拔范围,读图可知,在海拔700~1200 m范围内,“假林线”出现频次较高。第(2)题,注意材料信息: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由此可知“假林线”附近现今的植被主要为草地;其次,注意材料信息“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由此可推知,由于伐木、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得部分山顶或山脊处的原有森林植被被破坏,破坏处的山脊或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气温较低、土壤贫瘠等原因,使得森林植被难以再次发育,而该保护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其整体的水热条件较好,虽然森林植被难以再次恢复,但水热以及土壤等条件仍然适合草类的生长,最终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第(3)题,注意分析自然原因。“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表明北坡原来“假林线”的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北坡“假林线”分布海拔上升;同时,“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表明北坡相同海拔的土壤水分条件更好,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该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注意北回归线经过广州市),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相比而言,北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蒸发较少,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南坡更好,使得北坡森林植被恢复速度较南坡更快。
答案:(1)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频次先升高后降低;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200米处。
(2)伐木、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原有森林遭到破坏;被破坏处因山顶效应森林难以恢复,亚热带地区的山顶(山脊)处水热、土壤等条件仍能满足草类大量生长,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
(3)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南坡好,森林恢复速度快于南坡。
2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6分)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6分)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6分)
解析:第(1)题,沙漠景观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分析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雪山景观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分析;碧水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在水源丰富的地区有分布。第(2)题,从对气候、对生物、对地表环境等方面分析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
答案:(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反映该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学业达标]
下图为西部非洲植被分布与动物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气流③的风向及性质是( )
A.西南风 湿润 B.西南风 干燥
C.东南风 湿润 D.东南风 干燥
2.甲、乙、丙地区地带性植被依次是( )
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荒漠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C.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1.A 2.B 解析: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可知,湿润气流③从南半球吹向非洲西部赤道以北,其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关;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由于该风来自海洋,所以带来温暖湿润的水汽。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非洲大陆0°~10°N之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受其影响形成的植被为热带雨林,A、C错误;乙位于非洲大陆10°N~20°N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受其影响形成的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丙位于非洲大陆20°N~30°N之间,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来自亚欧大陆的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受其影响形成的植被为热带荒漠,B正确,D错误。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洋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X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
A.12月至次年2月 B.3—5月
C.6—8月 D.9—11月
4.沿X→Y→Z自然景观的变化是( )
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叶林→草原→荒漠
C.落叶林→草原→荒漠
D.雨林→草原→荒漠
3.C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X地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该地,形成地中海气候。冬季,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南移,X地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风从低纬度的海洋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当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南半球的冬季主要在6—8月,故选C。第4题,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判断,图中X为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Y为荒漠与森林景观的过渡景观,为草原景观,Z为热带沙漠气候形成的热带荒漠景观,因此沿X→Y→Z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硬叶林→草原→荒漠,B符合题意,排除A、C、D。
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贺兰山和天山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示三座山脉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兴安岭自然带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海拔低
B.贺兰山缺少②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距海较远,降水稀少
C.天山自然带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其水热资源充足
D.③⑥自然带分布在贺兰山同一高度是因为所需水热相同
6.天山S坡较N坡雪线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热量 ②地形 ③坡向 ④光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B 6.C 解析:第5题,大兴安岭自然带数量较少的原因包括纬度高和海拔低两方面,A错误;由材料分析可知,②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贺兰山缺少②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距海较远,降水稀少,B正确;天山自然带数量较多与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有关,其水热条件并不充足,C错误;③为针叶林,与⑥灌丛草原带所需水热条件不同,D错误。第6题,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南坡受太阳辐射影响强,热量高,雪线高,北坡受太阳辐射影响弱,热量低,雪线低,①正确;南北两坡地形均为山地,②错误;天山北坡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③正确;光照对雪线影响较小,④错误。C正确。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气候和赤道其他地区截然不同。岛上地形复杂,小气候多样,加上火山地貌的特殊环境;尽管群岛周围是海洋物种的“大熔炉”,但岛上沿海地区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下图示意加拉帕戈斯群岛地理位置。据此完成7~8题。
加拉帕戈斯群岛地理位置
7.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气候和赤道其他地区截然不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8.加拉帕戈斯群岛沿海地区分布仙人掌和灌木丛的原因是( )
A.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B .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
C.受秘鲁寒流影响
D.受南赤道暖流影响
7.D 8.C 解析:第7题,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影响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带,而加拉帕戈斯群岛沿海地区,受秘鲁寒流影响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形成与纬度地带性相异的地域分异现象,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D。第8题,该群岛位于赤道,但气候凉爽干燥的主导因素是洋流,秘鲁寒流由高纬流经该岛屿,对岛屿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因此气候凉爽干燥,所以沿海地区分布仙人掌和灌木丛,C正确;有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说明该地沿海是干旱环境,赤道低气压影响会导致降水多,A错误;南赤道暖流会增温增湿,降水增多,D错误;读图可知,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赤道附近,而副热带高气压主要影响回归线附近,所以不会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B错误。
9.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C由于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自然带狭长,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乙地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处在来自热带海洋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上,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处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了温带荒漠带。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原因: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名称:温带荒漠带。原因:其处在安第斯山脉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出现焚风效应,形成了荒漠景观。
[能力提升]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示意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的坡地面积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太白山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约为( )
A.700~900米 B.1300米
C.2000米 D.2200米
11.太白山上海拔3500~3700米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10.B 11.D 解析:第10题,图中虚线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找出最高点,然后向横轴做垂线,交点即为所求海拔高度,约为1300米,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故选B。第11题,太白山位于秦岭主峰,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没有冰雪带,A错误;读图可知,3500~3700米高度段,坡度面积小,说明其坡度较陡,B错误;在接近3800米处,坡地面积为0,为山顶,因此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为太白山的山顶区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但晴天多,光照时间较长,C错误;由图可知,海拔3500~3700米坡地面积小,生物生存的范围小,加上山顶区水热条件差,因此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D正确。
读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大兴安岭中段东坡上部为森林,下部为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差异 B.土壤厚度差异
C.水分差异 D.地形坡度差异
13.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好差比较及影响因素是( )
A.草原Ⅲ>草原Ⅰ 地下水
B.草原Ⅰ>草原Ⅲ 东南季风
C.草原Ⅱ>草原Ⅰ 山地坡度
D.草原Ⅲ<草原Ⅱ 局地环流
12.C 13.A 解析:第12题,造成陆地自然带中森林和草原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东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爬升到一定高度在迎风坡形成降水,在地势较低处由于抬升作用弱,降水较少,因此山上部水分条件比山下部水分条件好,上部为森林,下部为草原,C正确;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不是热量因素,A错误;土壤厚度对植被类型影响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山上坡度较大,山下坡度较小,山上植被条件反倒比山下条件好,说明地形坡度对植被类型影响也不大,D错误。第13题,据图可知,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水分条件最好;该地位于大兴安岭东坡,东侧为夏季风迎风坡,夏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草原Ⅰ处位置高于草原Ⅱ处,抬升更显著,降水较多,草原Ⅱ处水分条件最差。故选A。
14.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和乙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座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山脉各自然带在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山脉在海拔4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带谱的多少、基带的差异、自然带分布的高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乙山山麓为热带雨林带,该山脉所处纬度较低。第(2)题,由图可看出,甲山脉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较高,这与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有关。第(3)题,雪线高度不仅受气温影响,还受降水影响,在气温相当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山坡雪线低。
答案:(1)差异:乙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 乙山脉纬度位置较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学业达标]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实例与图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向东流
B.②—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多冻土
C.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D.④—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
2.下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是( )
A.西北地区大力推广植树造林
B.人们开山炸石获取建筑材料
C.开采深层地下水增加水资源
D.农民通过休耕恢复土壤肥力
1.C 2.D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表示气候和地貌的相互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向东流体现的是地形对水文的影响,A错误;②表示气候和水文的相互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多冻土体现的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B错误;③表示地貌和水文的相互影响,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体现了地貌对水文的影响,C正确;④表示气候和土壤的相互影响,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体现的是气候对植被的影响,D错误。第2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会加重水资源短缺,A错误;开山炸石获取建筑材料会破坏生态环境,诱发地质灾害,B错误;开采深层地下水并不能增加水资源,C错误;农民通过休耕恢复土壤肥力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D正确。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3.C 4.B 解析:第3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红柳沙包是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高度一般在3~10米。研究发现,红柳沙包由许多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组成,二者交替堆积,形成了清晰的层理构造。下图示意红柳沙包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与红柳沙包中枯枝落叶层厚度大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气压 B.水分
C.气温 D.光照
6.沙包上的红柳( )
A.植株高大 B.叶片宽阔
C.枝条粗短 D.根系发达
5.B 6.D 解析:第5题,新疆罗布泊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制约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水分充足则植被的枝叶茂盛,造成的枯枝落叶层厚度大,反之枯枝落叶层厚度小,B正确。气压对植被生长影响不大,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但是无水则植被无法生长,A、C、D错误。第6题,沙包上的红柳生长于干旱环境,植被为获取充足水分,一般地下根系发达,D正确。为减少蒸发,地上植株矮小、叶片窄小;由于土壤贫瘠、水分较少,一般枝条较细,A、B、C错误。
河狸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和亚寒带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河狸用树枝、泥巴等材料筑坝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达到储存食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右上图为某森林中的河狸坝景观。据此完成7~8题。
7.河狸栖息环境的改造使得其栖息地附近( )
A.植被覆盖率降低 B.湿地面积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年降水量增加
8.森林中的河狸被大量捕杀,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
A.年径流量增多 B.含沙量下降
C.河水流速变慢 D.下游枯水期延长
7.C 8.D 解析:第7题,河狸坝可以使该区域蓄水量增加,湿地面积扩大,相应的生物量也会增加,故生物多样性增加;由图中的河狸坝形状和材料可以推测,其筑巢的河段一般都是小支流,蓄水量较小,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忽略。故选C。第8题,河狸大量捕杀,河狸坝就会消失,其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消失,故河狸坝下游河段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枯水期延长,D正确。年径流量、含沙量、河水流速受其影响较小,A、B、C错误。
9.读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的要素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结合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图,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为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还表现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1)整体性 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上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将大量泥沙带入河水中。
[能力提升]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0~11题。
10.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11.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10.B 11.C 解析:第10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错误;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D错误。第11题,据图可知,鸟类排泄鸟粪,堆积、分解,磷进入到土壤。南海诸岛鸟类较多,粪便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经过漫长地积累,逐渐形成了富磷土壤。故选C。
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据此完成12~13题。
12.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增强 B.径流量增大
C.冰雪融水增加 D.降水量增加
13.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温度上升 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降水强度增大 D.地表径流量增大
12.A 13.D 解析:第12题,结合图示信息,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大,湖泊面积明显缩小。第13题,由图可知,降水、径流的增多可导致湖泊面积增大,D正确;气温下降,湖面蒸发作用减弱,A、B错误;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增大,降水量不一定增大,C错误。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 386千米,南北长达1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海陆分布+东南信风+暖流”。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类型:热带雨林。形成原因: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任答其中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