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达标]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2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1.B 2.D 解析:第1题,水平地层越深,形成时间越早,呈现下老上新;常在海洋中缺失。 第2题,水平地层越深,其形成的时间越早,岩层也就越老;根据水平地层的岩石组成的不同,可判断不同岩层的发展阶段;地层能判断形成的相对时间,不能精确判断时间长短。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4.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 外力侵蚀 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 挤压弯曲 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 挤压弯曲 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 断裂位移 外力侵蚀
3.B 4.D 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示岩层形态,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地质构造是背斜,B对,C错;谷地是地貌类型,A错;地堑属于断层构造,岩层应有明显错动、位移,D错,第4题,读图,该地区中间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但弯曲形态相似,说明是同一时期受外力挤压弯曲形成;弯曲形成后,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导致中间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最后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貌。所以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D对,A、B、C错。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
B.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石油
C.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石油
D.丙处地质构造为地堑,适宜建设大型水库
6.和丙处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 )
A.崇明岛 B.夏威夷岛
C.台湾岛 D.喜马拉雅山脉
5.C 6.C 解析:第5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是储油构造,不能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A错误,C正确;乙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B错误;丙处地质构造为断层(地垒),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库,D错误。第6题,丙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和丙处成因相同所形成的地形区是台湾岛,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正确。崇明岛是由沉积作用形成,夏威夷岛是火山岛,喜马拉雅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排除A、B、D。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岩石或沉积物按形成的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
A.花岗岩、砾岩、页岩、沉积物
B.砾岩、页岩、花岗岩、沉积物
C.砾岩、页岩、沉积物、花岗岩
D.沉积物、页岩、砾岩、花岗岩
8.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断层北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B.甲处山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
C.乙处为年轻的背斜山
D.丙处易出露泉水
7.B 8.D 解析:第7题,读图,沉积岩年龄由下往上越来越年轻,则石灰岩、砾岩、页岩越来越晚。花岗岩穿透了页岩,说明形成在页岩之后,大理岩和玄武岩更在花岗岩之后。沉积物堆积在玄武岩火山锥侧,说明它形成于玄武岩之后。因此,只有B正确。第8题,读图,断层北侧岩层相对下降,A错误;甲处山谷是页岩被侵蚀,另一侧被火山喷出的玄武岩阻挡形成的,B错误;从岩层弯曲状况判断,乙处不是背斜,C错误;丙处位于断层,地下水容易沿断层上升形成泉水,D正确。
9.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2)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由________向________扩展的过程。
解析:第(1)题,地质年代越老,其生活的生物越简单,生物进化的过程大致是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典型的代表,古生代中期代表是鱼类,古生代晚期代表是两栖类,中生代代表是爬行类,新生代代表是哺乳类。第(2)题,地球生物的演化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趋向复杂,从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1)② ①
(2)低级 高级 简单 复杂 海洋 陆地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11.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C 11.B 解析:第10题,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第11题,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
下图为某地经历了三次断层的地质平面图,其中不连续面指被风化和侵蚀的面。据此完成12~13题。
12.没有经过山谷的断层或不连续面是( )
A.甲 B.乙
C.丙 D.戊
13.图中断层甲、乙和不连续面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乙丙甲 B.甲乙丁
C.甲丙乙 D.丁乙甲
12.A 13.A 解析:第12题,注意图中虚线表示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一侧弯曲表示山谷,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丙戊均经过了山谷,而甲所经地区为山地的山脊,没有经过山谷,故选A。第13题,甲断层使得P1岩层错位,乙断层使得S3岩层错位,结合图中岩层年龄信息可知,乙断层发生较甲断层更早,B、C错误。乙断层在丁侵蚀面未继续延伸,表明先出现乙断层,后发生侵蚀形成丁侵蚀面,D错误。丙侵蚀面在甲断层处未继续延伸,表明先出现丙侵蚀面,后发生断层,形成甲断层。所以先后顺序正确的是乙丙甲,A正确。
14.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层剖面示意图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左右两侧的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图例可知C层为砂岩,表明为河湖沉积的产物,所以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即深海沉积物;F层为砂岩,即河湖沉积物;G层为页岩,即浅海沉积物。所以,从E层到F层即由深海变为陆地,说明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即陆地变为浅海,说明海平面上升。第(2)题, N层、O层、P层水平分布,说明是在褶皱之后沉积的,所以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3)题,断层M右侧从C层向上依次为D、E、F、G、H、I、J、K, 断层M左侧从C层理论上也应该按顺序形成,但读图可知,向上依次为D、E、F、G,表明H、I、J、K地层缺失。第(4)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结合题目具体内容可知,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
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 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 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学业达标]
埃塞俄比亚境内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埃塞俄比亚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著。下图为埃塞俄比亚各州人口密度(人/km2)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区域与乙区域人口密度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2.埃塞俄比亚中西部人口较为密集,是因为该区域( )
A.位于中非大裂谷带
B.地势平坦,便于耕种
C.地处火山熔岩台地
D.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1.B 2.D 解析:第1题,埃塞俄比亚的乙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土地生产力较低,农业发展水平低,导致人口稀少;甲区域位于湿润的西南气流的迎风坡,受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抬升作用,降水多,气候湿润,利于农业生产,人口较为密集,B正确。气温、地形、河流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第2题,位于热带地区国家的人口往往选择生活在海拔较高之地,因海拔高,气候不闷热,适宜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根据材料“境内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可知,中西部人口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气候温凉,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与生产,D正确。该地不位于中非大裂谷带;地势平坦、便于耕种不是主要原因;该地全部是火山熔岩台地,A、B、C错误。
在大别山北缘的老虎村,大部分农田集中分布于河谷两侧狭窄的平原,民居分布在山麓两侧的坡地,传统民居分布在北侧岗坡的东西两侧,每户都有狭窄的院落(南北长3~4 m,东西与房屋等长或略长),院墙和门楼朝向西南(或东南),门楼的大门朝向正南。图甲为老虎村等高线分布图,图乙示意当地传统民居结构。据此完成3~4题。
甲
乙
3.老虎村民居分布在岗坡有利于( )
A.接近水源 B.交通联系
C.节约耕地 D.冬季采光
4.老虎村传统民居设计门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方文化 B.气候条件
C.野兽出没 D.地势起伏
3.C 4.A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民居多分布在山麓地带,但并未沿河分布,其目的不是接近水源,A错误;该地地处大别山北缘,耕地资源较少,民居分散在两侧山麓的坡地上,可以尽量少占耕地,而不是为了方便交通(坡地交通线路建设难度较河谷两侧平原更大),B错误,C正确;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如果为了增加冬季采光,其民居选址的海拔应该更高,而不是在山麓的坡地上,D错误。第4题,大别山民居门楼朝向和建设风格具有地方特色,主要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A正确;气候条件,地势起伏,与有没有门楼没多大关系,B、D错误;野兽出没,与是否有门楼没关系,只要大门够紧固就可以,C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读图,完成5~6题。
5.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6.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
A.山上植茶树,山下种稻棉
B.山上修梯田,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C.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麦棉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
5.C 6.A 解析:第5题,B线路较长,工程量较大,A错误;A、B线路穿过等高线数量相同,坡度相差不大,B错误;A方案几次穿过了河流,需要修建桥梁,且占用的耕地较多,成本较高,而B方案不需要修建大型桥梁,而且占用耕地少,C正确;两条线路在连接居民点方面差异不大,D错误。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因此山区可以种茶树,山下地势低平处可以种植水稻和棉花,A正确;山上坡度较大,不适宜修梯田,B、D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小麦,C错误。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8.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7.C 8.D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③处为山坡鱼鳞坑的上部,在此处植树与鱼鳞坑相配合有利于水分和土壤的保持。第8题,鱼鳞坑减缓了水流速度,有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的沉积。
9.读某盘山公路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这是因为修建公路难度小,成本低。第(2)题,山区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这样可以减小地势起伏的影响,降低建设难度,减少投资。第(3)题,盘山公路选择迂回前进的线路,是为了减小施工难度和车辆行进的坡度。
答案:(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低、难度相对小的公路。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能力提升]
浙江省西南部松阴溪流域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出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下图为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 )
①多分布在溪谷 ②主要在盆地内 ③支流数量较多,干流数量较少 ④支流数量较少,干流数量较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松阴溪流域许多古村落保持完好,其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发达,环保政策严格
B.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C.地形封闭,交通不便
D.居民较少,思想传统
10.A 11.C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聚落多分布于河流旁,因为松阴溪流域溪谷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因此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①正确,②错误;读图可知,该水系支流数量较多,干流数量较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第11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流域山区地形崎岖,相对封闭,人口较少,加之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便,来往人员少,人为破坏较小,许多古村落保存完好,C正确;该地区为一县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A错误;生态良好和居民思想对于古村落保持完好的影响较小,B、D排除。
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如图所示为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植被 B.气候
C.河流 D.地形
13.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 )
A.缓解噪声污染 B.提高通行效率
C.减少洪涝灾害 D.增加科技含量
12.D 13.B 解析:第12题,根据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可知,道路呈“之”字形与植被、气候、河流无关;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大,公路多选择呈“之”字形迂回前进的方式,故选D。第13题,由材料可知,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峡谷,附近人烟稀少,不可能存在噪声污染;在两座山之间建设大悬索桥,可以实现两座山之间直行,避免了迂回前进,提高了通行效率,故选B。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是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是断层陷落形成的)。阴山南坡发育了众多的洪积扇,形态上为“叠瓦状”河流洪积扇。下图为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图及“叠瓦状”洪积扇示意图。
(1)说明阴山南坡多洪积扇分布的原因。
(2)简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河流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指出阴山南坡地区城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阴山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河流、沟谷发育较多;南坡相对高差大,坡度大,流水侵蚀与搬运能力强。因此,阴山南坡砾石和泥沙来源丰富,洪积扇分布广泛。第(2)题,在阴山南坡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平坦,河流流速变慢,河流挟带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洪积扇形成后,由于山脉不断抬升,已经形成的老洪积扇也随之抬升,与此同时,新洪积扇在不断形成,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第(3)题,阴山南坡地区的城市大致沿山前洪积扇的前缘分布。洪积扇前缘的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土壤颗粒较小,矿物质丰富,肥力较高,物产丰富;坡度较小,地形较平坦,可以节省城市建设成本,对城市建设有利;与河套平原地区相邻,地形平坦开阔,对外交通便利。
答案:(1)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沟谷发育较多;南坡相对高差大,坡度大,流水侵蚀与搬运能力强。
(2)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之后,由于山体不断抬升,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也随之抬升,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特征:沿山前洪积扇前缘分布。
原因:洪积扇前缘水分条件较好,地下水较丰富;土壤颗粒较小,肥力较高,物产丰富;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平原地区相邻,对外联系便捷。[学业达标]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地震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2.C 解析:第1题,那不勒斯湾位于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地区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活跃,多火山。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附近曾经有许多岩浆喷出活动,海岸附近多岩浆喷出活动,这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B正确。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明显,但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不能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A错误。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不能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C错误。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不能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发生了地震,D错误。第2题,图中显示,从公元79年到1955年,塞拉比斯古庙遗址的三颗大理石柱两次下降、一次上升,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以垂直运动为主,③正确;图中显示,与公元79年相比,15世纪石柱明显下降,与15世纪相比,18世纪石柱明显上升,与18世纪相比,1955年石柱明显下降,因此在此期间,那不勒斯海岸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④正确,②错误;题中没有信息表明那不勒斯海岸以水平运动为主,①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
3.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
B.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上升
C.形成岩层③④的地质作用相同
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圈
4.下列关于图中a、b、c、d四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地貌与我国华山成因不同
B.b处岩石含有生物化石
C.c处易发育河流,适宜修建水库
D.d处地貌峰林与钟乳石成因相同
3.A 4.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断层①将岩层②切断,说明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A正确;岩层⑥属于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一侧,B错误;形成③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形成④的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C错误;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山地,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而不是岩石圈,D错误。第4题,图中a处地貌是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山脉;华山是断裂发生后,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山岭,属于断块山,两者成因不同,A正确;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没有化石,B错误;c处是断层,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处是喀斯特地貌,峰林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而钟乳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两者成因不同,D错误。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5~6题。
5.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6.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A.三峡谷地 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皖南丘陵
5.A 6.C 解析:第5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6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倾斜度为1‰~2‰的陆地平面,有准平原、山麓平原等类型。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西秦岭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质时期气候温暖,夷平作用显著。下图为我国西秦岭及周边夷平面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西秦岭夷平过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
8.在西秦岭每次进行大规模夷平作用的时期,该地区( )
A.以海洋为主 B.以海侵为主
C.地壳相对活跃 D.地壳相对稳定
7.B 8.D 解析:第7题,西秦岭位于我国季风区,且降水量较多,在夷平作用过程中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B正确;风力侵蚀多为干旱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A错误;冰川侵蚀只存在于高纬或者高海拔地区,由图可知,西秦岭夷平面海拔不足3600米,且位于温带地区,不符合冰川存在条件,C错误;该地区不是石灰岩沉积地貌,流水溶蚀不是主要外力侵蚀作用,D错误。第8题,西秦岭经过夷平作用形成夷平面,说明夷平时期已经为陆地,海退和海侵不明显,A、B错误;从构造运动角度来看,地壳稳定时期,地面经过长期剥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之后地壳抬升时期,准平原受外力作用切割、破坏,准平原残留在山顶或山坡上,形成山顶面,由此可见,在西秦岭每次进行大规模夷平作用的时期,该地区处于地壳相对稳定期,C错误,D正确。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度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湖泊和河床上,经常形成一些裂隙,盛行风沿着裂隙使其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地面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土墩和浅沟槽。其中,甘肃省西部的敦煌市雅丹地貌景观发育典型,其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1)说明敦煌雅丹地貌发育典型的自然条件。
(2)结合示意图,描述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
(3)推测敦煌雅丹地貌中垄、槽的延伸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在极度干旱地区的河床和干涸湖泊上形成的,说明该地形成雅丹地貌必须具备干旱的气候条件。在河床和湖泊上形成裂隙,裂隙在风力作用下,侵蚀形成雅丹地貌,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河床多裂隙,敦煌冬春季西北风风力强劲,有利于雅丹地貌形成。第(2)题,敦煌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消亡期四个时期,要根据图示进行描述。在幼年时期,气候干燥,地表多裂隙;青年时期沿着盛行风风向形成多条沟槽,且进一步加宽加深,垄、沟相间分布;到了壮年期,在垂直于垄槽走向的方向上产生了切割沟槽,形成了土墩塔状雅丹地貌且发育成熟;随着外力侵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雅丹地貌坍塌,不复存在,形成戈壁,雅丹地貌基本消亡。第(3)题,垄、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敦煌市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而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导致垄、槽的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所以垄槽走向为西北—东南方向。
答案:(1)敦煌位于西北干旱区,地表干燥,黏土层相对松软,且多裂隙;敦煌多大风天气,风力对地表侵蚀作用强。
(2)在幼年期,地表因为干燥产生较多的裂隙;在青年期,受定向强风的吹拂侵蚀,沟槽加宽加深,形成垄、沟相间分布的景观;在壮年期,纵向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消亡期,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3)西北—东南方向。理由:敦煌市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吹拂侵蚀下,岩性疏松的被侵蚀掉,而岩性硬实的被保留下来,导致垄、槽的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平面图,1~6为岩层,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为( )
A.断裂—侵入—挤压
B.侵入—挤压—断裂
C.侵入—断裂—挤压
D.挤压—侵入—断裂
11.如不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则( )
A.M为背斜,1岩层老2岩层新
B.M为向斜,1岩层新2岩层老
C.M为向斜,1岩层老2岩层新
D.M为背斜,1岩层新2岩层老
10.D 11.A 解析: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有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沉积完成后,发生了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图中花岗岩侵入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弯曲变形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冷却之后,形成了花岗岩;图中断层将花岗岩和岩层都打断,说明岩浆侵入之后,经历了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所以图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为挤压—侵入—断裂,故选D。第11题,根据材料信息“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可知,断层西南侧岩层抬升的程度高于东北侧,1岩层在西南侧出露的更多,说明岩层向上拱起,M为背斜,背斜岩层新老关系为两翼新中间老,所以1岩层老,2岩层新,故选A。
风沙地貌是风沙运动的产物,沙物质是风塑造风沙地貌的物质基础,沙物质粒度特征是分析沙丘形成发展过程、风沙地貌形成及其历史演变信息的重要参考。阿联酋迪拜中部沙漠距离迪拜市区约50 km,降水少且集中在1—2月,偶有暴雨。下图示意该沙漠沙丘不同部位及丘间平地沉积物粒级频率(粒级值越大,粒径越小)。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沙漠沙丘从沙丘顶部到背风坡脚沉积物粒径趋于减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风速 B.重力
C.坡度 D.物源
13.下列地区,沉积物分选性(颗粒大小均匀程度)最好的是( )
A.丘间平地 B.沙丘顶部
C.沙丘背风坡 D.沙丘迎风坡
12.D 13.B 解析:第12题,观察沙丘顶部和背风坡的沉积物粒级频率,一般而言背风坡沉积物粒径较沙丘顶部大,但从图中可以看到背风坡沉积物粒级较沙丘顶部要大,也就是说背风坡沉积物粒径小,背风坡形成静风区,沙粒堆积,受重力作用较大粒径下滑,因而坡脚沉积物受风速影响较小,A错误;如果受到重力影响,那么粒径大的沉积物先掉落,背风坡粒径向下会逐渐增大,B错误;坡度主要与沉积物摩擦力、重力有关,对坡脚沉积物粒径影响不大,C错误;物质来源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粒径的沉积物,背风坡的物源,来源丰富,粒径较小,D正确。第13题,沉积物的分选性是指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意味着同一粒级的含量越高越均匀,丘间平地在粒级0和5的含量大约为20%、35%,A错误;沙丘顶部在粒级4的含量约为63%,B正确;沙丘背风坡粒级4的含量约为50%,C错误;沙丘迎风坡粒级4的含量约为53%,D错误。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解析:第(1)题,从题干中可知需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回答问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金沙江、雅砻江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消亡边界)附近,因此断裂发育可从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入手,再结合受力状况进一步分析。第(2)题,题干设问明确了“河流多沿断裂分布”,调动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可知,河流是在地势低洼的谷地水流汇集而形成的,因此要从断裂区域为什么会形成谷地的角度分析。联系所学的地质构造知识可知,岩层断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容易形成河流。第(3)题,由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结合图可知该区域位于金沙江地区。调动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属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一方面由于谷地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出露的岩层多,使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图中河流较多,河谷地带都可能会有金矿出露,因此本区域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第(4)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设问中心词是“地质作用过程”,条件限定词是“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这种转变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差异,一方面是金矿石(较大)变为沙金(较小),另一方面是出露的金矿石的位置与沙金的位置差异。由材料可知,沙金为河床沉积物中的金,因此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回答比较大的金矿石经过外力风化、侵蚀等作用,破碎后进入金沙江之中,然后经金沙江流水搬运和磨蚀作用,使矿石进一步破碎,最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金沙江河谷中沉积而形成沙金。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学业达标]
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某地岩层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X代表的岩石是( )
A.大理岩 B.石英岩
C.方解石 D.板岩
2.下列成岩过程中,与图示岩石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侵入 B.凝固成岩
C.变质作用 D.岩浆喷出
1.A 2.D 解析:第1题,X岩石位于石灰岩和岩浆之间,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可能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第2题,岩浆喷出地表不会对地下的岩石产生变质作用。
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完成3~4题。
3.下面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岩浆岩→岩浆 B.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浆岩 D.变质岩→岩浆岩
4.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沉积岩→重熔再生→新的变质岩
C.岩浆→喷出作用、冷却凝固→侵入岩
D.露出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3.D 4.D 解析:第3题,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变质岩先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再生成新的岩浆岩。第4题,A项中“侵入作用”应为“变质作用”。B项中“重熔再生”应为“变质作用”,或“新的变质岩”为“岩浆”。C项中“侵入岩”应为“喷出岩”。
贵州路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石壁,近百枚“石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崖上,每隔数十年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当地百姓称为“下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勘探发现,石壁为质地较软的泥质岩石。据此完成5~6题。
5.“石蛋”属于( )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6.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5.A 6.C 解析:第5题,泥质岩是指泥质质点(主要指黏土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且粒径小于0.0039毫米,又称粘土质岩,因此“石蛋”属于沉积岩,A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岩浆活动的提示,这里也不是岩浆活跃区,B、C错误;变质岩重结晶现象明显,且具有片理结构,D错误。第6题,寒武纪时,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形成大量沉积岩。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C正确;该处不是岩浆活跃区,A、B错误;根据材料,“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不是中生代,也不会有恐龙,D错误。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质运动。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序号①~④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②代表的物质中常含有化石,字母A~D代表岩石圈物质转化的地质作用。据此完成7~8题。
7.序号①~④中代表岩浆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字母D代表的岩石圈物质转化的地质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重熔再生
C.变质作用 D.岩浆上升冷却
7.A 8.B 解析: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可以转化为岩浆。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②代表的物质中常含有化石”可知,图中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③为变质岩,④为岩浆。故选A。第8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④为岩浆,D代表三大类岩石转化为岩浆,因此,D代表重熔再生作用。故选B。
9.青岛某中学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去野外进行岩石考察,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岩石的图片(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①云南石林 ②印度泰姬陵
③黑龙江五大连池 ④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
⑤青岛崂山“怪石”
(1)①图中的岩石是________岩,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白而致密的大理石又称汉白玉,泰姬陵就是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的。汉白玉按成因属于________岩,它是在______条件下,由________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________和装饰材料。
(3)去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同学带回了不少五大连池中的岩石,这些岩石大部分都有气孔构造,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4)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有可能是_______岩(成因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岩石成因与其相似。
(5)青岛崂山“怪石”主要是岩浆岩中的________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常呈现圆滑而巨大的岩石形态。
解析:第(1)题,云南石林属喀斯特地貌,为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该岩石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第(2)题,汉白玉按成因属变质岩,它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建筑和装饰材料。第(3)题,五大连池中的岩石属于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从熔岩中逸出而形成大小和数量不同的气孔。第(4)题,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有可能是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图①中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第(5)题,青岛崂山“怪石”具有明显的球状风化特征,因此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答案:(1)石灰 碳酸钙 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2)变质 高温、高压 石灰 建筑
(3)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从熔岩中逸出而形成大小和数量不同的气孔。
(4)沉积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①
(5)花岗(侵入)
[能力提升]
下图为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据此完成10~11题。
10.云南石林岩石( )
A.质地紧密,透水性差
B.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
C.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
D.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
11.该石林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侵入冷凝—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壳抬升
D.流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10.D 11.A 解析:第10题,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喀斯特地质地貌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的,石灰岩透水性好,A错误;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B错误。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C错误。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D正确。第11题,该石林的形成过程先是流水沉积形成石灰岩或沉积岩,之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流水侵蚀形成石林,A正确,C、D错误。侵入冷凝形成的是岩浆岩,B错误。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该地在震旦纪期间为一片浅海海滨,在海相沉积作用(海洋环境下,近海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下发育成各类岩石矿体。进入古生代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喷发活动,原有岩石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灵璧石。如图为灵璧石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灵璧石按成因所属岩石类型以及形成过程搭配正确的是( )
A.甲—④ B.乙—③
C.丙—③ D.丁—②
13.形成灵璧石的地质作用过程由先到后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⑤④⑥ D.⑤⑥④
12.A 13.D 解析:第12题,从图中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我们可以看到,乙是由沉积物形成的,故乙为沉积岩;丁是岩石圈各岩石均可形成的,可判断为岩浆;丙由丁形成,判断为岩浆岩;故综合判断甲应为变质岩。材料中的灵璧石是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应为变质岩,故灵璧石对应的岩石类型应为变质岩—甲;其是在海相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又受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形成环境符合的为④,故选A。第1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判断,①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②为沉积作用,④为变质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⑥为岩浆喷发冷却作用。从材料中我们可知,灵璧石的前身是海相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从图中来看,应为⑤;进入古生代发生了构造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属岩浆喷发冷却作用,应是⑥;而后沉积岩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灵璧石应属变质作用,应是④。故其正确形成顺序应为⑤⑥④,故选D。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当地时间2021年1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默拉皮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00米以上。
(1)据图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指出默拉皮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及判断依据。
(3)分别说出图中②④⑤⑧所属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解析:第(1)题,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外力作用分析。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由风力、流水等搬运至低处堆积,厚度不断增大,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2)题,默拉皮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主要从岩浆的来源分析,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上升穿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喷出地表,所以波及了地幔和地壳。第(3)题,根据图中②④⑤⑧箭头的物质转化,②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④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作用,⑤表示低处岩石抬升,表示地壳上升,⑧表示岩石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第(4)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地表形态的塑造、矿产资源的形成及区域物质、能量传输等方面。地质循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循环使地表发生高低起伏的变化,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岩浆活动和物质搬运等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等。
答案:(1)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由风力、流水等搬运至低处;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2)地幔和地壳。判断依据: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②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地壳上升运动,⑧为风化、侵蚀作用。
(4)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单元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图示意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读图,完成1~2题。
1.含有古生物化石的岩石对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变质作用
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由堆积物直接形成,应为沉积岩,丙、丁由岩浆直接形成,应为岩浆岩,则乙为变质岩。古生物化石在沉积环境条件下形成,应存在于沉积岩。因此含有古生物化石的岩石对应的是甲,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甲由堆积物直接形成,应为沉积岩,丙、丁由岩浆直接形成,应为岩浆岩,乙由沉积岩和岩浆岩转变而来,应为变质岩,形成变质岩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不是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故选D。
艾尔斯岩石是一块长约3000米、周长约9.4千米的红褐色巨大岩石,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岩石,已经在荒漠地带屹立了上亿年。该岩石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被称为“澳大利亚的红色心脏”。下图为艾尔斯岩石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艾尔斯岩石最可能属于( )
A.大理岩 B.花岗岩
C.沉积岩 D.玄武岩
4.与该岩石外在形态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作用是( )
A.生物风化 B.物理风化
C.冰川侵蚀 D.化学剥蚀
3.C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艾尔斯岩石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且呈红褐色,结合岩石景观图可知,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由此推断该岩石最可能为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第4题,艾尔斯岩石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中,岩石所在区域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生物活动较少,生物风化和化学剥蚀作用较弱,A、D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纬度较低,并未发育冰川,C错误;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较大,加之风力的吹蚀,致使岩石表面较平滑,B正确。
河流蛇曲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在永和的晋陕大峡谷中,却存在特殊的嵌入式蛇曲景观(右图)——蛇曲嵌入地下岩石中。据此完成5~6题。
5.一般蛇曲进一步发展,会使该段河流( )
A.曲度不断减小
B.最终可能自然裁弯取直
C.流速逐渐增大
D.含沙量会先增大再减小
6.推断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流经低矮处且不断下蚀和侧蚀
B.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峡谷并继续侧蚀形成曲流
C.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下陷形成谷地并继续下蚀
D.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抬升保留弯曲并继续下蚀
5.B 6.D 解析:第5题,一般蛇曲形成后,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流速逐渐减小;流水沉积作用增强,河流含沙量逐渐减小;A、C、D错误。与此同时,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也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裁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B正确。第6题,嵌入式河曲的形成要先经历侵蚀与堆积,地壳的抬升是这种嵌入式蛇曲形成的重要原因。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下切侵蚀增强,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故选D。
岱崮地貌是指山峰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该地貌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最集中,故中国地理学会将其命名为“岱崮地貌”。如图为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7~8题。
7.岱崮地貌山峰平展开阔如平原,说明构成该地貌的岩石( )
A.含有大量动物化石 B.形成于广阔的浅海
C.由砂黏土物质组成 D.具有水平层理构造
8.岱崮地貌属于( )
A.褶皱山 B.地垒山
C.向斜山 D.背斜山
7.D 8.B 解析:第7题,岩石的水平层理又称水平纹层,其特点是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岱崮地貌山峰平展开阔如平原,说明构成该地貌的岩石具有水平层理构造,D正确。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形成于广阔的浅海和由砂黏土物质组成,都只能说明该地貌岩石为沉积岩,A、B、C错误。第8题,由材料中岱崮地貌的概念推出,岱崮地貌属于断裂抬升作用形成的断块山,即地垒山,故选B。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地层层序产生沉积中断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为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且①~⑥为生油岩(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9~10题。
9.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 )
A.Ⅰ、Ⅴ B.Ⅱ、Ⅴ
C.Ⅲ、Ⅳ D.Ⅱ、Ⅲ
10.该地( )
A.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右降左升
B.甲处变质岩体可能是大理岩
C.大致为中间老,两翼新的构造
D.辉绿岩形成晚于生油岩
9.B 10.D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图中Ⅱ与Ⅴ上面有辉绿岩,属于圈闭构造,可能成为油气藏,B正确。Ⅲ附近有断层,Ⅰ、Ⅳ是普通沉积岩层,不是圈闭构造,不易储存油气,A、C、D错误。第10题,根据岩层分布可以看出,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于其左侧岩体,有所下降,相对于其右侧岩体,有所上升,A错误。由材料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C错误。甲处附近有辉绿岩,表明此处有岩浆侵入,受岩浆影响,甲处发生变质作用,岩体可能是变质岩,大理石主要是碳酸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所以甲处变质岩体不能是大理岩,B错误。生油岩形成之后,岩浆侵入生油岩时结晶形成辉绿岩,所以辉绿岩形成晚于生油岩,D正确。
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某地区地质地形图,对当地进行野外考察。虚线为等高线(m),实线为地层界线。读图,完成11~12题。
11.在甲处垂直向下钻探取样可能发现的岩层是( )
A.O3 B.S2
C.S3 D.D
12.研学小组对该地区所作推测可信的是( )
A.甲处为地垒
B.断层形成于S3时期之前
C.乙处为向斜
D.河流沿断层线发育
11.A 12.C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甲处岩层为S1,O3岩层比S1岩层老,O3岩层应该形成在S1岩层形成之前,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故O3岩层在S1岩层下方,在甲处垂直向下钻探取样可能发现的岩层是O3岩层,A正确;S2、S3、D岩层都比S1岩层新,应该在S1岩层的上方,从S1岩层垂直向下钻探不可能发现S2、S3、D岩层,B、C、D错误。第12题,甲处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A错误;从图上看,断层破坏了S3岩层,S3岩层应该先形成,断层形成于S3时期之后,B错误;乙处中间为岩层C,岩层较新,从乙处向两侧岩层越来越老,呈现中间新、两侧老的特点,故为向斜,C正确;读图中等高线,没有沿断层处形成谷地,故河流没有沿断层线发育,D错误。
读某矿区地质剖面图,完成13~14题。
13.图示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序,正确的是( )
A.a—b—含煤层①
B.含煤层②—d—c—e
C.含煤层④—b—a—e
D.a—b—e—含煤层③
14.大旱年份深挖机井抗旱最适合的地点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13.C 14.A 解析:第13题,结合图中岩层的上下分布关系可知,a岩层在b岩层上面,a岩层比b岩层新,A、D错误;d岩层在c岩层的上面,因此d岩层相对较新,B错误;根据图示,含煤层④、b、a分布由下层到上层,故岩层由老到新,e岩层侵入到上面岩层中,因此e形成时间最晚,C正确。第14题,图中Ⅰ处为向斜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适合挖机井。
下图为世界某板块边界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位于不同板块(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该板块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据此完成15~16题。
15.我国钓鱼岛位于( )
A.甲、乙板块消亡边界
B.甲、乙板块生长边界
C.乙、丙板块消亡边界
D.乙、丙板块生长边界
16.喜马拉雅山脉属于( )
A.甲板块 B.乙板块
C.丙板块 D.丁板块
15.A 16.C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甲为亚欧板块,乙为太平洋板块,丙为印度洋板块,丁为美洲板块,钓鱼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故选A。第16题,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印度洋板块,据上题分析,丙为印度洋板块。故选C。
游荡型河道横断面宽而浅,床面上满布的沙洲将水流分成许多汊道,主河道位置经常移动且幅度大,汛期尤为显著。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深(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和含沙量随流域干燥指标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推测游荡频度最高值区域在( )
A.Ⅰ B.Ⅱ
C.Ⅲ D.都不是
18.下列关于游荡型河道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沙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小
B.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
C.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
D.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
17.C 18.A 解析:第17题,由材料可知,游荡型河道横断面宽而浅,河床上布满的沙洲将水流分成许多汊道,主河道位置经常移动且幅度大,汛期尤为显著。据此可以判断,径流最浅、含沙量最大的区域,沙洲最多,水流分成的汊道最多,也是游荡频度出现最高值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图中的Ⅲ。故选C。第18题,游荡型河道,含沙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A符合题意;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B不符合题意;根据图文资料,洪水暴涨暴落,流量的变化幅度大,C不符合题意;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为游荡型河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D不符合题意。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会产生重大影响。下图为黄土高原和狮身人面像(下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虽千沟万壑、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其成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20.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19.D 20.B 解析:第19题,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而黄土高原成因主要是风力堆积,A错误。风力侵蚀和流水堆积作用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小,B、C错误。第20题,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风蚀作用强;热带沙漠气候区昼夜温差大,热胀冷缩等物理风化强烈。故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风化和风蚀作用。沙漠地区,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小;喀斯特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貌区;位于内陆地区,没有海蚀作用。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青田石(叶蜡石)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由流纹岩在漫长地质时期经部分或全部脱硅、去杂、物质成分重新组合等形成。
材料二 下图为岩浆与岩石转化示意图。
(1)甲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与青田石成因对应的是( )(4分)
A.e→a B.b→c
C.a→c D.d→e
(3)图中与渭河谷地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假设该地地下有煤层,在甲、乙两处挖煤易发生哪些安全事故?(6分)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为谷地,分析其地质构造判断为背斜,是由于背斜顶部易受张裂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第(2)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判断,a为喷出岩,b为侵入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e为岩浆。依据材料可知青田石是由喷出岩变质而成,故选C。第(3)题,渭河谷地是由断裂下陷形成的,图中丙处位于断层相对下降的地方——地堑,容易形成谷地。第(4)题,甲处为背斜所在的区域,由于背斜利于储气,在此处开挖煤炭应预防瓦斯爆炸;而乙处为向斜,利于储水,开挖煤炭应注意预防漏水。
答案:(1)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2)C (3)丙
(4)瓦斯爆炸;透水事故。
22.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判断图1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原因:(12分)
甲地为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地形是________。
乙地为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地形是________。
(2)请在图2中画出断层面两侧岩块的位移方向。(4分)
(3)图2中容易形成哪些地貌类型?(6分)
(4)华山西峰和图2中数字________所代表的地质构造相同。(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甲处地形为谷地,乙处为山岭。第(2)题,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第(3)题,地堑形成谷地、盆地;两侧上升岩块形成高原或山地;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沟谷、洼地、泉、湖泊。第(4)题,华山属于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部分。
答案:(1)背斜 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中间岩层向上拱起 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向下弯曲 山岭
(2)画图略。(沿断层面看,内侧的两个箭头向下,外侧的两个箭头向上。)
(3)地堑形成谷地、盆地;两侧上升岩块形成高原或山地;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沟谷、洼地、泉、湖泊。
(4)①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据图文信息可知,台地形成之初是平坦的地形单元;流水侵蚀作用会使平坦的台地变得高低不平,起伏加大,面积缩小。第(2)题,台地是岩浆喷出冷凝后形成的平坦、完整的地形单元,而且是多次喷发而成(构成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岩石形成于不同时期);后由于外力侵蚀、风化等作用,“破坏”平坦、完整的地形单元。根据外力作用对平坦地形单元的破坏程度,判断其形成时间的早晚,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其受侵蚀的时间最长,形成的时间最早。第(3)题,由材料可知,构成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于不同的喷发时期,说明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由台地、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地貌形态可判断,早期的玄武岩台地在外力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将以前的山体全部覆盖,只能在地势较低处(被侵蚀的地方等)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