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八上第一单元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书局版八上第一单元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7 00: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甲午中日战争上南中学 李云峰甲午中日战争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制定“大陆政策”,企图侵略朝鲜和中国。丰 岛 之 战 平 壤 战 役黄 海 战 役辽 东 半岛战役 威 海 卫 战 役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①“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些尝试?征韩侵华——请思考: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不惜以“国运相赌”。1893.5,日本制定《战时大本营条例》,标志着侵华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备战图表中看出:①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
战争的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鸭 绿 江汉城仁川丰岛1894、7、25牙山1894、7、29平壤1894、9、15大东沟旅顺大连威海卫1894、9、17黄 海大沽 中 国朝鲜辽东半岛山东渤海中国海陆军
日本海陆军
议一议:谁胜了?李鸿章的命令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日本:获得黄海制海权北洋海军“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內,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鸭 绿 江汉城仁川丰岛1894、7、25牙山1894、7、29平壤1894、9、15大东沟旅顺大连黄 海1894、9、171894、11、22大沽九连城牛庄田庄台花园口中国朝鲜辽东半岛山 东渤海威海卫鸭 绿 江汉城仁川丰岛1894、7、25牙山1894、7、29平壤1894、9、15大东沟旅顺大连黄 海1894、9、171894、11、22大沽九连城花园口中国朝鲜辽东半岛山 东渤海牛庄田庄台威海卫1895、2、21895、3、91895、3、4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军败局已定,洋务运动破产。 黄海大战后,实力尚存。由于李鸿章消极避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李鸿章:伊藤博文:
请思考:①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②“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③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 “玉帛相将”,却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请看对联:清政府为什么战败?如此腐败,此战岂能不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设厂开埠讨论: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请思考: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①《马关条约》签定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阅读资料:请思考: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甲午战争后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请思考:A. 甲午战争的惨败,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这为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大量战争赔款和其它侵略权益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强国。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