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做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身心和谐”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在儒家看来,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一个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怛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求一个“义”,也就是适宜、合宜。传统君子人格要求处理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扩展开来,构成古代一切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关系,讲求父慈子孝。作为父亲的职责,对于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将他们抚养成人,更要重视子女教育。身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恭行孝悌之道。孝顺并非指无原则地顺从,愚孝是君子所反对的。儒家主张君与臣之间相处要有一个适宜的度,这就是所谓君臣有义。君对待臣子要有一定的礼数,给予一定的尊重;臣为君办事,要忠于王事,尽心尽力地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君臣关系是旧时代的政治架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个人与国家关系还在。君子处理这些关系,有些原则现在还可以适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在儒家看来,“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个“天”主要是指人的天性和自然性,不仅仅指头上的那片天空。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与道家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不同,主要指道德的天赋性;人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君子知天,“天”有天然之意。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要实践天或者实践大自然赋予人这个物种的道德理性,人能实践仁义礼智,就是发挥了人所特有的天性,使天性得以张扬,就是天人合一了。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材料二: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已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是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娓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道德意义的层面,“仁爱”是人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在赤裸裸的暴力社会,由于“仁爱”充满着“平等”的意蕴而被普遍接受——仁爱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谭嗣同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爱”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不仅是儒家做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B.君子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C.儒家遵循的君臣有义原则,在今天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D.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认为君子应以善为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主张父亲应供养子女并重视其教育,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
B.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强调道德的天赋性,认为人若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合一。
C.“君子”的概念流传已久,因为时间的流逝,君子形象已经从社会身份转向了文化符号。
D.孔子认为“仁”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分)()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D.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5.《大学》中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下庄村的道路(节选)
罗伟章
毛相林有段话广为流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里引用过的那一段:“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
1997年腊月初八。
对下庄人而言,这是个特别的日子,特别到开天辟地。
这天的正午十二点钟,他们将放响挑战命运的第一炮。
炸药和雷管是凑钱买的,人均十元。当时,下庄村共三百九十八人,也就凑了三千九百八十块。随同我前往采访的,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两名在读研究生,罗一凡和赵嘉睿。他们听说过毛相林的事迹,希望能近距离接受一次教育,同时做社会调查,搜集剧本素材。当毛相林和几位村民回忆起那三千九百八十块钱,赵嘉睿很有感触,说她的有些同学,五千块也就买个包包。钱本身没有大小,一块就是一块,十块就是十块,但用钱做出的事情,却是这般天悬地隔。
三四千块钱置办不了多少东西,毛相林又找母亲借了七百。这是母亲的全部私房钱,是积年累月儿女孝敬她的。毛相林对母亲说:“妈,你是老党员,我是支部书记,你不支持我谁支持我?”母亲当然支持他,但对修路,也是心存怀疑的,因此说:“你要还我哟。”母亲感觉到,这钱拿出去,多半就是打水漂了,但还是毅然摸给了儿子。
即便如此,也远远不够。
毛相林便又以个人名义,去信用社贷款万余元。他用自己家的房子作担保。“万一事情泡汤了,你又拿不出钱来还,房子做了抵押,你和家人住哪里?”这样的问题,一定有不少人向毛相林提出过,包括他也向自己提出过。
“我没想那么多,”他说,“想多了就干不成事了。”
他又说:“当真落到那一步,搭个草棚棚,照样能过日子。”
几个渠道的水流,汇成将近两万元,买了第一批物资,可以了。
购买炸药是要批的,而且每回不能超过一百二十斤,这些事,自有毛相林去奔走。整个修路过程中,凡需奔走之事,都由毛相林去。其中的艰辛,毛相林不愿多说。有时候,头天去了,没办成,第二天再去,又不可能回家歇一夜再去——真回到家,就不可能第二天去,路上就要几天——更不可能花钱去住旅馆,晚上就睡在公园里。公园里有水泥凳,往地上一坐,头伏在凳上,就把一个夜晚打发了。村主任跟毛相林去过两次就不愿去了,说自己像个叫花子。另一个村干部也跟毛相林去过一次,饿得肚皮贴着脊梁了,才买点水喝,吃两个包子,加上夜里睡露天,受了委屈,也不愿去了。“这叫啥委屈?”毛相林说,“哪有干事情不受委屈的?委屈是长在事情上的,跟事情是一个妈生的,所以不叫委屈。尤其是当了干部,得有奉献精神,更不能说委屈。”
话虽如此,毛相林给我们讲起时,眼圈还是红了。
他承认,在最艰难的时候,自己哭过一场。
即使有天大的委屈,回想起1997年腊月初八那天,毛相林就眉飞色舞。
那天清早,天麻麻亮,修路队伍就出发了。
八十多人,浩浩荡荡,背着锄头、镢头、钢钎、錾子、箩筐朝山上去。如此原始的工具,哪像一支修路队伍?何况是在坚硬陡峭的绝壁上修路。他们还背着雷管和炸药,此外还有铺盖和粮食。这明显是要住在山上了。每人负重八十斤左右,以他们爬山的速度,走了四个多钟头,终于到了起点鱼儿溪。
那面山的凹槽里,悬着一挂瀑布,鱼儿溪当是瀑布的一部分。石缝间偶有碗口样的小潭,花针样的游鱼往来倏忽,一闪即逝。
没有仪式,走拢就干。正式开工前是分组,共分成四个组,每个组负责一段。施工员名叫杨元鼎,念过高中,是继老支书后下庄村的文化人、“土专家”。他就站在那里比划,比划出一条线路,大家就按这条线路动工。
说毫无仪式也不对,动工时间定在腊月初八,定在这天的正午十二点,本身就是仪式。“高兴啊!”毛相林说,“开始,有些人还是勉勉强强的,一旦正式开工,大家欢喜啊!下庄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公路了,有希望了!”
放第一炮的人名叫刘崇凤,时任四组组长。此前,他在骡坪等地修过公路。“毛支书让我去炸响第一炮,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刘崇凤说。他深知这第一炮的重要性,必须炸响、炸好,绝对不能出差错。唯如此,才能提振士气、坚定信心。
轰!
石块飞溅,山鸣谷应,举众欢腾。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相林的母亲在毛相林借钱时嘱咐他还钱,表明毛相林的母亲不相信修路能成功,不情愿借钱。
B.“搭个草棚棚,照样能过日子”一句,体现了毛相林为修路不计得失,也表现了毛相林心胸的豁达。
C.毛相林回想起修路开工的那天就眉飞色舞,是因为他认为修路能让他们村脱贫的希望早日实现。
D.文章详细描写动工当天修路队的行动,这既表现了下庄村的落后,也烘托出下庄人修路的决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如开头介绍1997年腊月初八这天对于下庄人的特别、毛相林介绍筹备修路时眼圈红了等。
B.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小石潭记》中有关游鱼的环境描写相似,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愉悦及对景色的喜爱。
C.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是采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且都注重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性,如说明用同样的钱做出的事情有天壤之别及毛相林解释做事不感到委屈的原因。
8.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4分)
9.《文艺报》评价本文以小见大,读来亲切感人,读后难以忘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而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黡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14.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山村美景。
B.颔联对仗工整,“纵横”对“高下”,形象地表现出流水曲折、村居依山而筑的景况。
C.颈联以声衬静,鸡鸣犬吠之声反衬出山村的宁静安谧,体现了村民生活的闲适。
D.颈联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狗吠深苍中,鸡鸣桑树颠”所营造的意境相似。
16.本诗是诗人晚年罢相后退居金陵时所作,而《登飞来峰》作于诗人初入宦海之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诗人心境也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知识分子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树为喻,说明强大的事物都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焦虑泛指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特点。 A ,如面对危机时,适度的焦虑反应可以提高大脑和肢体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激发潜能,有助于应对挑战。
①焦虑就像一棵大树,导致它成长的是多条根。②根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③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状态,④而且是综合性的情绪,⑤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⑥甚至受饮食、营养等因素的间接触动,⑦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⑧只有了解焦虑形成的原因,⑨才能帮助我们改变焦虑的态度,⑩不再预支痛苦。
当我们发现自身焦虑到产生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各种身体不适时, B 。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的感觉,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做两遍一张一弛训练,然后依照上述方法,对那些感觉未彻底放松的肌肉再次进行训练即可。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专程看杜鹃。很明显,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绽放的时候。每年四月至五月, ① 、争奇斗艳的杜鹃花,会把金佛山装点得妖娆多姿。我看到过杜鹃开满山谷的图片,各种粉的、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杜鹃花,千娇百媚,一丛丛、一片片硕大的花朵,相互依存着,奋力从浓密而耀眼的重重绿色之中挣脱出来,向着阳光,向着更高处,展现着俏丽的身姿和缤纷的笑颜。而这番美景,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只好暂时地把它珍藏在心中。
望着车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我的心中也是一片乌云不散。因为见不到阳光,雾的颜色暗淡、阴郁。起初还能看到山的模样,越往山顶走,雾气越浓重,山的形状也就慢慢地被湮没了。金佛山属大娄山系,最高峰有2200多米。山体连绵起伏,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睡佛。山崖并排而立,宛如金刚罗汉,守护着这尊佛祖。据说,夕阳残血中,晚霞映照山崖峭壁,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形成一条长长的金黄色的彩带,金佛山之名由此而来。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目睹杜鹃的芳容,也将完美错过山峦披金的奇景。我暗自祈祷,希望雾散云消,金佛山全貌能 ②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种颜色的杜鹃花,千娇百媚,那些硕大的花朵,相互依存着”,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
(2)就像一个巨大的睡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焦虑”,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提到的“适度焦虑”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我们不能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但适度的焦虑也能让我们保持警觉,激发潜能,应对困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永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错,因果倒置。原文是“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2.B(A项“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错,强加条件关系,君子主张父慈子孝无先后顺序;C项“因为时间的流逝”错,原文是“《尚书》……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D项“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错,原文中前后内容无递进关系。)
3.B(A项能体现君子与人相处的原则,C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D项体现孝敬父母,B项是说学习方法的,与材料一无关,故选B项。)
4.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论证结构,先指出儒家君子思想在今天对我们做人仍有意义,然后从“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天人合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运用道理论证,如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君子内心强大,不因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运用对比论证,如引用孔子的话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论述了君子内心充盈,常驻德。(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和庶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强调修养自身品德的重要性;②做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注重身心和谐,不要被欲望束缚住;③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讲求“义”,做到适宜、合宜,相处要互相体贴、关爱,平等待人;④做人要有道德,实践仁义礼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发挥人的天性。(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四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A(“不情愿借钱”错,毛相林母亲是毅然把钱给了儿子,没有不情愿一说。)
7.D(A项,“毛相林介绍筹备修路时眼圈红了”错,眼圈红了是承接上文介绍的委屈,没有设置悬念。B项,“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愉悦及对景色的喜爱”错,本文是介绍施工点的,且施工难度大,没有对景色的喜爱之情。C项,“有限视角”错,本文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运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人物约束,客观、多角度叙述,属于全知视角。)
8.①照应文章开头“对下庄人而言,这是个特别的日子”“将放响挑战命运的第一炮”,使得文章结构完整。②以简短的语言描述下庄村道路第一炮炸响的场景,富有画面感,表现了下庄人对修路开工的兴奋。③三个四字短语结尾,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毛相林为了修路,借来了母亲的全部私房钱并将自己的房子抵押,不计得失,一心为人民,用毛相林这一党员形象表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服务、具有奉献精神的伟大群像。②毛相林在修路过程中遇到种种艰辛时,都积极面对,以毛相林这一个体形象表现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③毛相林与下庄人修路这一事迹是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缩影,以地方事迹展现时代发展进程。④与毛相林一起为修路之事奔走的人,没能坚持下来,表现了修路的阻力之大,以此表现伟大的事业都会经历种种磨难。(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为: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A(A项,前者是被灭亡的意思,后者同“无”,没有的意思。B项,“就有道而正焉”中的“而”是连词,表递进。)
12.D(“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错,曲解文意。士贞伯的话是意在提醒晋景公不要轻易杀害忠臣,而应该给他们将功补过的机会。)
13.(1)古来能使国家政治安定清平的君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全天下的人呢!(“致治”“患”、反问句各1分,句意1分)
(2)荀林父事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主,退朝后想着补救自己的过失,他是国家的捍卫者。(“事”“卫”各1分,句意2分)
14.①唐太宗:不苛求人才十全十美,主张对人才用其所长;②范、中行氏:尊重人才但不重用人才,轻视小人但不罢免小人;③齐桓公:为治理国家,尊重人才,满足其合理要求。(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过了很久他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政治安定清平的君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全天下的人呢!”
材料二:
子路问孔子说:“要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人并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晋国的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并轻视不贤的人,他们又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没有重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没有罢免他们;贤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已而仇恨他;贤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上前,范、中行氏即使想不亡,能够办得到吗?”
赵简子说:“我想得到范、中行氏的良臣。”史黡问:“怎么使用他们?”赵简子说:“得到良臣,是人们的心愿,又为什么要问用途呢?”史原说:“我认为范、中行氏的灭亡是没有良臣的缘故。那侍奉君主的人,应该劝诫君主过失并建议可行之事,彰显善政并除去不利之事,贡献才能并引进贤士,早上晚上都要将成败的因果告诉君主使君主采纳,如果君主听取就进用,不听就隐退。如今范、中行氏的良臣,不能匡正辅助他们的君主,使君主陷于危难,逃亡在外,也不能返回,君主逃亡后就背弃君主,怎么能称他们是良臣呢?如果他们不背弃范、中行氏,您又怎么能得到他们?如果是良臣,将会为他们的君主谋划,使君主复位,一直到死才会停止,又怎么说他们会来投奔您呢?如果他们不能做到这些,就不是良臣。”赵简子说:“讲得好。”
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桓公就拜他为上卿,但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桓公问:“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桓公便将齐国一年的市场税收赐给了他,但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桓公又问:“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桓公就尊他为仲父。于是齐国治理得很好,并终于称霸天下。孔子说:“管仲这样的贤才,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能使他的君主面朝南称霸。”
晋国与楚国在邲这个地方交战,晋国战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士贞伯说:“不能这样。(从前)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战胜了楚国,晋文公还面带忧虑之色,说:‘楚国的子玉还在,忧患还没有消失。被围困的野兽都还要拼斗,何况是国相呢?’等到楚王杀了子玉后,晋文公才高兴地说:‘没有谁能伤害我了!’现在可能是上天给晋国的一个大的警告。荀林父事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主,退朝后想着补救自己的过失,他是国家的捍卫者,现在杀了他,这是加重楚国的胜利。”晋景公说:“好!”就让荀林父又做将军。
15.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首联没有比喻,“草如积”的意思是“碧草茂盛,就好像堆积起来了一样”。)
16.①《即》诗尾联用典,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感受,认为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一样,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笔下桃源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平静、淡泊的心境。②《登》诗最后两句巧用比喻,用浮云比喻奸邪的小人,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每点3分,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3)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示例:A但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B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9.(1)语句②修改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2)语句④修改为:而是综合性的情绪(3)语句⑨修改为:才能帮助我们改变对待焦虑的态度或才能帮助我们改变焦虑的情绪。(②句,“根据……证明”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④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根据上文“不是……”这里应是“而是……”。⑨句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在“改变”后加“对待”或将“态度”改为“情绪”。找出来一个并修改正确给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只找出来没有修改正确不给分。)
20.①五颜六色(姹紫嫣红)②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成语符合语境可以酌情给分)
21.①原句“粉的、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既写出杜鹃花的具体颜色,也突出了杜鹃花的颜色之多,比以“各种颜色”概括,更具有形象感。②原句“一丛从、一片片”,运用叠词,写出了杜鹃花盛开时花朵数量之多,语言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①“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意思是焦虑与恐惧、愤怒、悲伤等不一样,“像”表比较,将焦虑与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进行对比,说明焦虑的与众不同;②“就像一个巨大的睡佛”意思是说整个金佛山山体形态与一个巨大的睡佛的形态相似,“像”表比喻,形象地写出金佛山山体的样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本题背景材料“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核心概念是“焦虑”与“适度焦虑”,贴近考生的心理与生活。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焦虑”。导入语中,“我们不能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明确了“焦虑”消极性的一面,但“适度的焦虑也能让我们保持警觉,激发潜能,应对困难”,又指出了“焦虑”也具有积极性的一面。所以,审题立意时,可以分析焦虑形成的原因,可以分析如何避免焦虑或战胜焦虑,同时,更要思考的是,适度的焦虑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动因素,一种建设性力量,甚至促成一种活跃状态,在克服焦虑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参考立意]①变焦虑为前进的力量;②要学会与焦虑共处;③舍焦虑之“焦”而取其“虑”;④适度焦虑,使人进步;⑤“卷”的背后是过度焦虑;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