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巩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巩固(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3 09: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巩固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3、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B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4、“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反应来制取。下列物质中,是该反应后生成物之一的是(  )
A.NH3 B.CO2 C.H2O D.SO2
5、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会燃烧起来,这是因为(  )
A.吹走了二氧化碳气体 B.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升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可燃物和氧气接触,一定会燃烧
B.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厨房失火,应移走液化石油气以隔离可燃物
D.炒菜的油锅着火,可以用扇子扇风灭火
8、我国铜冶炼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格致粗谈》记载“赤铜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把赤铜(Cu2O)和炉甘石、木炭粉混合高温制得黄铜:X+Cu2O+CZn+2Cu+2CO2↑。则炉甘石主要成分X的化学式为(  )
A.Zn2CO3 B.Zn C.ZnO D.ZnCO3
9、密闭容器中有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10克 ,充分反应后生成水9克,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
A.1:4 B.2:3 C.1:9 D.3:7
10、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向右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后发现白磷燃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注射器中氧气可以换成空气
C.细沙和纸棒可以阻止白磷随水流动
D.气球可以缓冲气压减少污染
11、教育部已经发布校园全面禁烟。—个烟头可能引起一场火灾,防火从细心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 )
A.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2、化学学习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5 12 20
反应后质量/g 8 5 30 X
A.X=4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9
C.该反应中丙有可能是单质,丁一定是化合物
D.若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16
13、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14、关于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C.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D.若图2水中白磷使用红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15、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1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2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3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16、“飞扬”冬奥,火炬采用的燃料是氢燃料,不是传统燃料丙烷,丙烷(X)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3CO2+4H2O,丙烷(X)的化学式为(  )
A.C3H4 B.C3H8 C.C3H8O D.C3H6O2
二、填空题。
17、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周末,小晋同学一家三口到风景秀丽的山区踏青,并准备自制烧烤。
①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小晋将木炭架空,原因是 。
②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请给出一种熄灭余火的简易方法 。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变化。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高烧”,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家用燃气主要有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H2、CH4、CO)和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等,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厨房中安装泄气报警器(如图所示)。
①如果某家庭用的是天然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 (填“A”“B”)图安装,原因是 。
②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是否可以开灯 (填“可以”或“不可以”)检查。
(4)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 (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
18、草酸钙(CaC2O4)受热可以分解,生成一种固体和气体(碳的氧化物),如果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钙,则气体是_________;如果生成的固体是氧化钙,则气体是_________ 。
19、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看,图1所示变化属于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从微观角度解释图1、图2所示的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符合图2所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3)图3中,B、C、D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若一定质量的A和6.4g的B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C和3.6gD,则组成A的元素是__________。
20、)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______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21、在严寒的冬季因用煤炉取暖使用不当而造成煤气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试回答:
“煤气”产生的原因是         ;“煤气”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一氧化碳与人体的       结合,导致人体缺氧;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是             。
三、实验题。
22、如图1、2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提高温度外,主要还起到________ 的作用。
(2)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从而再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3)如果白磷和红磷靠近些,白磷先起火,红磷会随后着火,这是因为________ 。
(4)如图3,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实验初始阶段发现________ , 由此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23、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6g 138.4g
反应后 8g 112.5g 138.4g
(1)从表面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选填“增大”“减少”),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
(2)造成上述实验的原因可能是:   
    。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    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     体系中进行。
四、计算类题。
2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达标巩固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答案】A
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3、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
B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答案】B
4、“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反应来制取。下列物质中,是该反应后生成物之一的是(  )
A.NH3 B.CO2 C.H2O D.SO2
【答案】C
5、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6、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会燃烧起来,这是因为(  )
A.吹走了二氧化碳气体 B.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升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答案】B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可燃物和氧气接触,一定会燃烧
B.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厨房失火,应移走液化石油气以隔离可燃物
D.炒菜的油锅着火,可以用扇子扇风灭火
【答案】C
8、我国铜冶炼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格致粗谈》记载“赤铜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把赤铜(Cu2O)和炉甘石、木炭粉混合高温制得黄铜:X+Cu2O+CZn+2Cu+2CO2↑。则炉甘石主要成分X的化学式为(  )
A.Zn2CO3 B.Zn C.ZnO D.ZnCO3
【答案】D
9、密闭容器中有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10克 ,充分反应后生成水9克,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
A.1:4 B.2:3 C.1:9 D.3:7
【答案】A,C
10、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向右缓慢推动注射器活塞后发现白磷燃烧。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注射器中氧气可以换成空气
C.细沙和纸棒可以阻止白磷随水流动
D.气球可以缓冲气压减少污染
【答案】A
11、教育部已经发布校园全面禁烟。—个烟头可能引起一场火灾,防火从细心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 )
A.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12、化学学习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0 5 12 20
反应后质量/g 8 5 30 X
A.X=4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9
C.该反应中丙有可能是单质,丁一定是化合物
D.若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16
【答案】C
13、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答案】A
14、关于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C.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D.若图2水中白磷使用红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C
15、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1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2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3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答案】C
16、“飞扬”冬奥,火炬采用的燃料是氢燃料,不是传统燃料丙烷,丙烷(X)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3CO2+4H2O,丙烷(X)的化学式为(  )
A.C3H4 B.C3H8 C.C3H8O D.C3H6O2
【答案】B
二、填空题。
17、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周末,小晋同学一家三口到风景秀丽的山区踏青,并准备自制烧烤。
①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小晋将木炭架空,原因是 。
②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请给出一种熄灭余火的简易方法 。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变化。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高烧”,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家用燃气主要有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H2、CH4、CO)和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等,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厨房中安装泄气报警器(如图所示)。
①如果某家庭用的是天然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 (填“A”“B”)图安装,原因是 。
②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是否可以开灯 (填“可以”或“不可以”)检查。
(4)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 (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
【答案】(1)①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②用水浇灭;
(2)热量;不可再生能源;C;
(3)①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②不可以;
(4)空气。
18、草酸钙(CaC2O4)受热可以分解,生成一种固体和气体(碳的氧化物),如果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钙,则气体是_________;如果生成的固体是氧化钙,则气体是_________ 。
【答案】CO;CO、CO2。
19、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看,图1所示变化属于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从微观角度解释图1、图2所示的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符合图2所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3)图3中,B、C、D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若一定质量的A和6.4g的B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C和3.6gD,则组成A的元素是__________。
【答案】物理 图1中分子种类没有变,分子间的间隙发生改变,而图2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变成其它分子 2H2O2H2↑+O2↑ 分解反应 CO2、H2O 碳元素和氢元素
20、)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______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答案】(1)a;B (2)P2O5
21、在严寒的冬季因用煤炉取暖使用不当而造成煤气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试回答:
“煤气”产生的原因是         ;“煤气”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一氧化碳与人体的       结合,导致人体缺氧;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是             。
【答案】煤的不完全燃烧 血红蛋白 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
三、实验题。
22、如图1、2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提高温度外,主要还起到________ 的作用。
(2)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从而再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3)如果白磷和红磷靠近些,白磷先起火,红磷会随后着火,这是因为________ 。
(4)如图3,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实验初始阶段发现________ , 由此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
【答案】(1)隔绝氧气;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红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4)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可燃物。
23、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6g 138.4g
反应后 8g 112.5g 138.4g
(1)从表面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选填“增大”“减少”),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
(2)造成上述实验的原因可能是:   
    。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    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     体系中进行。
【答案】(1)增大 减小 不变
(2)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
(3)三
(4)封闭(孤立或与环境隔绝)
四、计算类题。
2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答案】(1)3 (2)14:3 (3)2A+B2D。
【解析】:(1)x=51+9+3+17﹣51﹣3﹣23=3。故填:3。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51﹣23):(9﹣3)=14:3。
故填:14:3。
(3)设A、B、D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x:y:z,
A、B、D三种物质反应的质量比:
(51﹣23):(9﹣3):(51﹣17)=14:3:17,
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根据题意有:28x:12y:34z=14:3:17,x:y:z=2:1:2,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B2D。
故填:2A+B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