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09:21:0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 氓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   愆:拖延
B.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C.渐车帷裳 渐:逐步
D.夙兴夜寐 兴:起,指起身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
A.其黄而陨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士贰其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C.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初露男子粗暴的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          ”。
(2)《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          ,          ”。
(3)《氓》中以“淇”和“隰”的有岸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无边的句子是“          ,          ”。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伯  兮①
《诗经》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 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女对丈夫的亲昵之称。②朅(qiè):勇武貌。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杲(gǎo gǎo):日光高照之貌。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兮》与《无衣》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无衣》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
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8.《伯兮》的第二、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终  风
《诗经》
终风且暴①,顾我则笑。谑浪笑敖②,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③,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④,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⑤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⑥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⑦。
注①终:既。暴:暴风。②笑敖:调笑。③莫往莫来:不往不来。④曀:天阴而有风。⑤愿言:《诗经》中的成语,即“愿焉”“愿然”,思念殷切。或以为深思。⑥虺虺:雷鸣声。⑦怀:因思念而伤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在大风天气里,女子想起了曾经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他是那么亲切或者轻薄),不由得心生感伤。
B.第二章,自问自答。他爱不爱我 肯不肯来看我 他终究没有来。对方的不往不来使她开始思念起他来。
C.第三章中“愿言则嚏”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这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后两句一样。
D.这首弃妇诗以第一人称角度、女子口吻写女子的爱情遭遇与心情,跟《氓》表达的主题一致。
10.此诗使用了较多的表达技巧,请选取两个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歌,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B.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展现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其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歌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D.本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总源头。
12.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氓
1.C 解析 渐:浸湿。
2.D 解析 A项,“泮”同“畔”;B项,“说”同“脱”;C项,“无”同“毋”。
3.A 解析 A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C项,夙: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D项,贰:数词活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4.D 解析 A项,至于,古义是“到达”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B项,以为,古义是“把……当作”的意思;今义是“认为”的意思。C项,三岁,古义是“多年”的意思;今义表示三岁的年龄。
5.A 解析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是宾语前置句。
6.(1)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2)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7.C 解析 C项,“所用手法完全相同”错误。本篇“谖草”句主要是借物抒情(赋),没有“比兴”。《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兴的手法。
8.解析 本诗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甘愿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 全诗采用赋的手法,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①第二章:绘肖像(用比喻)——因思夫而无心梳妆。②第三章:写心理(作类比)——盼夫像盼雨般难,因思夫而甘愿头痛。
9.D 解析 D项,“跟《氓》表达的主题一致”错误。《氓》表达了女子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此诗明显没有决绝主题。
10.解析 ①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②对面着笔。“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从对面着笔。
参考答案 ①采用“比”的表现手法。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②对面着笔。“愿言则嚏”“愿言则怀”从对面着笔,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
11.D 解析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总源头”说法错误。《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12.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祝福与赞美;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第一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自古以来,诗歌关乎民心,维系家国,在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历史上好诗吟咏,口口相传,留下万千经典。时过境迁,随着快捷、多元、开放的全媒体时代到来,诗歌与现代传媒的融合发展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现实。然而,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人是稀有的物种,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面临着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必须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
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经典诗歌品牌非常重要。如每年新春之际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打造经典品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案例。该节目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创新表达,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让平凡大众的诗意人生展现在世人面前。专业的团队、靓丽的舞美和精彩的内容,广泛的参与性、浓烈的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打造了中国诗词的节目品牌,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
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填鸭式教育、大水漫灌的时代早已过去,要想避免诗歌传播中“对牛弹琴”和“自说自话”的尴尬境遇,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便圈粉无数,引发全民“诗词热”,除了优质内容和创新表达外,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群体。时尚元素的充分彰显,更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使节目的感染力不断提升,有效拉近了节目与网友之间的距离。可以说节目找到了新媒体传播路径、主流价值观与受众感受的契合点,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
帕斯捷尔纳克说:“诗歌无须到天上去寻找,而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纪录片《我的诗篇》是近年来聚焦我国打工者群体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他们游走在乡村与城市空间之中,产生情感归属的割裂,反映时代的痛点,引发大众的关切。即使是阵容强大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是本着“开门办大会”的原则,创新互动模式,升级沉浸体验,让中华古典诗词之美深层抵达“诗入寻常百姓家”的传播效果。
(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
传播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的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是否真如21世纪初米勒等人所言,文学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终结呢 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 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新媒体语境既需要诗歌的艺术价值引领,又考验诗人和文学工作者是否能将这些价值化作新媒体的话语形态,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正如《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中所强调的,“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促进文学的多维发展”。诗歌是一座“富矿”,需要通过多种表达、多元叙事和立体化渠道进行“挖掘”。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我们呼唤“破圈”,是当我们谈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能在城市森林的冰冷之中感受到海子充满神启式的灵悟,而不仅仅是被地产商引用为广告词时所代表的消费暗示。“诗歌+媒介”,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这就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出圈”范式,需要更多的正向诗人“意见领袖”,需要更多主动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诗歌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才能让流量与质量齐飞,只有更好地构建“破圈”“出圈”“破茧”之路,才能更好地提升广度、宽度、美度,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
(摘编自梅喻礼《新诗传播若要
“破圈”须先“破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全媒体时代,口口相传的方式严重阻碍了诗歌的传播,所以当下的诗歌创作应借助新媒体实现高质量传播。
B.诗歌传播的到达率由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分析了解受众需求,有利于避免诗歌传播“对牛弹琴”和“自说自话”。
C.诗人聚焦现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找寻诗歌创作的题材、想象力和创作激情,有利于推动诗歌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D.与传统诗歌相比,中国的新诗虽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却充满了坎坷,如今更是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既具体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又论述当下诗歌的现状。
B.如今人们可能更关注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等,疏远诗歌,这是诗歌传播遭遇困境的根源。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D.新时代,“诗歌+”并不能实现诗歌破圈传播,我们在研究新诗传播时不能忽视这一点。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咏流传》采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
B.《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创新采用“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C.《跟着诗歌去旅行》用短视频的形式,还原了古典诗歌中的动人故事,在名山大川中再现典雅动人的诗歌故事场景。
D.《唐诗风云会》以唐诗为载体,以知识竞答形式为节目主体,辅助紧张刺激的规则设置,全景展示及考查中华文化。
4.请简要分析《中华诗词大会》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5.如何实现新诗的“破圈”传播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许渊冲
①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②这是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一年级写的日记。那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北平(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③我为什么留恋故乡南昌呢 在20世纪30年代,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早已名存实亡,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所以我在江西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乡土之恋。但一等到离乡背井之后,我才发现故乡也像健康一样,在失去后才觉得可贵。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也旧貌换新颜了。
④后来二中迁到永泰,每逢月夜,我喜欢同匡南、燮昌在赣江之滨散步,望着滚滚北流的江水,仿佛它能把我们滔滔不绝的乡思,带回遥远的南昌。这时我们最爱读的诗句,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我们在江边谈得最多的人物,是教我们国文的汪国镇老师。汪老师的身材矮小,丰富的文史知识浓缩在他胸中;他说话急,恨不得在一小时内讲两小时的课;他走路快,似乎舍不得浪费一秒钟的时间。他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内容丰富,像亩产千斤的稻田,简直不比大学教授逊色。
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汪老师写下了下面的词句:“问五湖,哪有扁舟 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听说他的学生惨遭杀害,他写了两首哀悼的诗,一首的最后两句是:“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
⑦当日军进攻,南昌动摇时,二中准备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汪老师坚决不随校南迁。1937年12月10日,我去向他告别,他用毛笔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十四个大字: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
⑧1938年7月2日,汪老师惨遭日寇杀害。
⑨在汪老师遇难时,我们正在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毕业之后,就要确定人生的道路了。我打算报考联大外文系,但是我能考上联大吗
⑩虽然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我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记住了。后来学习生词,我又在“儿子”(sons)下面注音“孙子”,在“女儿”(daughters)下面注上“刀豆子”,就是用这样动植物不分、长幼无序的方法死记硬背的,自然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
到了高中三年级,我在永泰河滨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英译本,觉得人与自然融洽无间。尝到了学外文的甜头,我的决心就下定了。加上那时浙江大学从杭州迁来江西泰和,也带来了西子湖畔的歌声,我们就跟着大学生唱起英文的《江上彩虹》来,仿佛要用歌声组成彩虹,飞上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似的。
我考取了联大,同时考取的同学有吴琼和万兆凤。还有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同学胡品清,也考取了浙大外文系。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也比我早几年把唐诗宋词译成英文、法文,在欧美出版。所不同的是,她把诗词译成散体,我却译成韵文。我们四个人都是汪国镇老师的学生,而汪老师本人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回想我们这一班人,当年风华正茂,后来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现在不是幽明隔绝,就是天各一方了。考取联大之后,我辞别了江西,经过湖南,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看见奇峰林立,漫江流翠,如入仙境。但日本飞机一轰炸,高楼大厦立刻成了断壁残垣,青山绿水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天堂一转眼间化为地狱,我又恨不得立刻回永泰去。正是:
寄居永泰经风霜,客心日夜忆南昌。
无端更渡漓江水,却望永泰是故乡。
在桂林我还认识了联大数学系的同学廖山涛,他穿一件土布大褂,说一口湖南土话,谁也看不出他是数学考第一的新生,后来会得到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数学奖。我们同到汽车站买去柳州的票,走这条路的人太多,拥挤不堪,花了十二个小时才挤到票,所以我再也不喜欢走大家走的路了。
到柳州后,我托人买到了经贵阳去昆明的汽车票,开始了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远看是白云笼罩的重峦叠嶂;身入其境,却成了灰雾朦胧的绿树青山;回顾所来径,又是“苍苍横翠微”了。人生的道路不也是一样吗 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生肉眼看不见的奇光异彩。
到昆明后,我填了一阕《西江月》词:
山下白云缭绕,山头马达轰鸣。飞越关山万千重,青天开颜相迎。早有凌霄雄心,今日壮志竟成。魁星楼外树连天,报道已是昆明。想当年笳吹弦诵在山城;愿今后桃李花开满园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回忆了“我”在各个学段的人生经历,并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文章开头运用反复突出了“我”的清高和孤寂,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执着坚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作者以“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喻人生之路,“我”回望走过的路,感慨万千,那里充满了艰辛,但又很美好。
D.作者借诗抒情,一首《西江月》既表现出了“我”实现理想后的满腔豪情,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7.关于文中的③④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下文桂林的高楼大厦被炸毁,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作者及友人与李煜心境契合,借其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和国事之忧。
C.江边散步引出了对汪国镇老师的回忆,也体现出了汪老师对学生影响深远。
D.江边散步的好友,与后文联大的同学,共同刻画了特定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
8.“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9.汪国镇老师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薛王李业之舅王仙童,侵暴百姓,御史弹奏;业为之请,敕紫微、黄门覆按。姚崇、卢怀慎等奏:“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上从之。由是贵戚束手。闰月,丙子,申王李成义请以其府录事为其府参军,上许之。姚崇、卢怀慎上言:“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实紊纪纲。”事遂寝。由是请谒不行。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姚崇、卢怀慎言于上曰:“幽求等皆功臣,乍就闲职,微有沮丧,人情或然。功业既大,荣宠亦深,一朝下狱,恐惊远听。”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 ”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 ”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 ”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B.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C.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D.怀慎清谨俭素/不营资产/虽贵为卿相/所得俸赐/随散亲旧/妻子不免饥寒/所居不蔽风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敕,指敕命,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一般适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事件。
B.丙子,指纪日方法。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按顺序依次搭配在一起以纪年、月、日。
C.谢,本文中意思是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的“谢”意义相同。
D.事,本文中意思是政治事务,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王向皇上请求授予部下官职,姚、卢二人认为量材授官是有关部门的职权,皇上赏赐官爵会扰乱朝廷纲纪。他们的建议被采纳,请托之风遂止。
B.姚、卢二人向皇上进谏,刘幽求等人功劳大,深受恩宠,被安排闲职有所埋怨是人之常情,将其下狱会使天下人震惊。意见最终没有被听取。
C.姚崇因丧子告假期间很多政务被积压,同为宰相的卢怀慎不能裁决。皇上表示天下大事交给姚崇,卢怀慎只需安坐着安抚雅士俗人就可以了。
D.姚崇制定的法度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被更改,虽然比不上管仲、晏子能将制定的法度终身实施,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对此也颇为得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
(2)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14.司马光对姚崇、卢怀慎这对宰相的行止,发表了精彩的评论,指出了同朝为官良好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 上 吟
李 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木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五、六两句,诗人自比海客,借黄鹤之典,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
C.七、八两句,用语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挥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16.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唐朝是一个繁花似锦的诗歌王朝。一切好诗,到唐朝好像已被作完。于是,到了宋代,有的文人另辟蹊径,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宋词世界;有的文人奉唐诗为圭臬,处处模仿, ① 。但是,唐诗真的难以超越吗
在四下无人的深夜,三十多岁的杨万里点燃了他呕心沥血、效仿古人完成的千首诗篇。有人惋惜:追求创新确实精神可嘉,但又何必将多年心血 ②  但是人只有彻底打破身上的枷锁,摧毁现在的自己,才能获得新生。于是,便有了杨万里焚诗毁稿的破釜沉舟。
他先后学习王安石的七绝、唐人的绝句,一次次地跋山涉水、寻幽探险,不断地思索,激发创作灵感。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他自己也不知道脚下的路最终会通往何方。他只是不停地走,不让自己回头。最终,杨万里摆脱了所有的桎梏,从“师古人”转为“师自然”,形成了一种取材自然、新鲜活泼的新诗体——“诚斋体”。当我们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看到的便是 ③ 的杨万里。
想必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杨万里都会想起自己焚诗毁稿的那个夜晚,但是他想起的一定不是孤单和漫长,而是一朵盛放的火焰,以及在火焰映衬下闪耀千古的星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其实,唐诗并不真的难以超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常说“高枕无忧”,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高枕会引发“担忧”。很多医学专家发现, ① 。他们曾对一些颈椎病患者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有使用高枕头的习惯。这是因为,人们使用较高的枕头睡觉时,颈部会保持在弯曲状态,弯曲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颈部的韧带以及颈椎间纤维发生老化坏死,从而造成颈椎失稳,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此外,使用高枕头睡觉,由于头部与人的身体高度不同,还会阻碍血液向脑部的供应,导致血流量降低,脑部供血不足, ② ,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专家指出,一般人睡觉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为宜,对人的身体健康最为有益。使用高枕头对人的健康不利,那么使用低枕头是不是就好呢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长时间头部较低,会造成头部充血,使人感觉不适,同时,枕头过低还容易“落枕”,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此外, ③ ,即“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小部分枕于头部,这样一来,人的颈部就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对上面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歌”这个名词,说明中国的古诗词从开始就是用类似歌唱的方法创作、诵读和教育后代的。语文学科创始人叶圣陶先生把这种类似唱歌的创作法、读书法和教学法命名为“吟诵”。“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项目,它那对汉语声韵准确把握的传播形式可以给听众舒雅的感觉,而且“吟诵”有助于增强诵记效果,深化文本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现在却濒临失传。南开大学终身校董叶嘉莹先生曾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我应该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世界发展进入快节奏,“吟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必然被淘汰。
复兴中学准备以“吟诵是否需要传承”为辩题举办一场辩论赛,你被班级选为正方或反方的四辩选手,要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1.A 解析 A项,“在全媒体时代,口口相传的方式……”错误,根据原文“历史上好诗吟咏,口口相传”可知,口口相传的方式并非当下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且“当下的诗歌创作应借助新媒体实现高质量传播”于文无据,原文是“当下诗歌写作必须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
2.C 解析 A项,“既具体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错误,根据原文“自古以来,诗歌关乎民心……留下万千经典”可知,材料并未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B项,“这是诗歌传播遭遇困境的根源”错误,根据原文“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这是诗歌传播遭遇困境的“根源”,选项于文无据。D项,“‘诗歌+’并不能实现诗歌破圈传播”错误,根据原文“仅仅依靠‘诗歌’……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而是深度相融”可知,文章并没有说“并不能实现”,而是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
3.D 解析 根据材料一“面临着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必须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新媒体时代,诗歌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传播。D项,不符合全新语境下诗歌与新媒体的融合,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解析 根据原文“专业的团队、靓丽的舞美和精彩的内容……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阵容强大的《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互动模式,升级沉浸体验”可知,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根据原文“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群体……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可知,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根据原文“该节目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创新表达……诗意人生展现在世人面前”可知,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答案 ①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②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③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
5.解析 根据原文“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成为与大众互动的共情性语体”可知,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根据原文“我们呼唤‘破圈’……‘诗歌+媒介’……需要更多主动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可知,诗歌和媒介要深度相融。根据原文“未来的诗歌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可知,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要结合。
参考答案 ①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
②诗歌和媒介要深度相融。
③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要结合。
6.B 解析 B项,“清高和孤寂”说法错误。文章开头运用反复,强调“我”要走自己的路,是突出“我”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7.A 解析 A项,“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下文桂林的高楼大厦被炸毁,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说法错误。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战争的残酷无关。
8.解析 “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总结:首先,从文中第段“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可知,这是受汪国镇老师的影响,“我”的选择是对汪老师未竟事业的传承;其次,从文中第段“到了高中三年级……象牙之塔似的”可知,“我”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与我的求学经历有关;最后,从文中“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内容可以看出,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可见“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所以“我”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有关。
参考答案 ①汪国镇老师的影响:“我”的选择是对汪老师未竟事业的传承。
②求学经历的影响:“我”在高中三年级读外文名著、唱英文歌的独特体验,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③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可见“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9.解析 第一处是汪国镇老师为南京陷落所写,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对于南京的陷落,汪国镇老师内心是充满痛苦的。诗中“问五湖,哪有扁舟”表明敌人遍布中国,已经没有了逃避之处。而“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则是对国土沦丧、家乡就要被占领的伤感。“扁舟”“泪”“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第二处是汪国镇老师在学校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时在纪念册上为“我”所写的留言。“旧学新知多致用”是勉励“我”要学以致用,而“得师取友愿齐贤”则是祝愿“我”能够在学业和友谊上都取得好的结果。这一留言,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两处引用汪老师的诗句,通过中国的传统诗歌,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更富韵味,更具有感染力。
参考答案 ①面对国破家亡,汪国镇老师用诗句抒情,“扁舟”“泪”“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
②“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汪老师对“我”能够学以报国的勉励和师友齐贤的美好祝愿;
③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韵味。
10.D 解析 “清谨俭素”都是在说卢怀慎的品德,作“怀慎”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所以应在“素”后面断开,排除B、C两项;“不免饥寒”的主语是“妻子”,所以应在“妻”前面断开,排除A项。
11.C 解析 C项,“相同”错误。“阿母谢媒人”中“谢”解释为“推辞、谢绝”。句意:入朝向玄宗谢罪/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D项,“吾得兄事之”中“事”解释为“侍奉”。句意:如果不贤的人当权/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侍奉他。
12.B 解析 B项,“意见最终没有被听取”错误。由原文“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可知,玄宗本来下令将此二人交由紫微省审讯,听了姚、卢二人的进谏后,就将刘幽求贬为睦州刺史,将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说明唐玄宗是听取了姚、卢二人的进谏的。
13.解析 (1)“明白”,清楚明了;“枉”,冤枉;“舍”,同“赦”,宽宥。(2)“及”,比得上;“更”,改变,修改;“成”,成就。
参考答案 (1)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了,御史对他的弹劾也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
(2)(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比不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不加任何修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
14.解析 根据原文“昔鲍叔之于管仲……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可知,司马光引用了鲍叔、子皮、曹参这些人,认为他们都能了解别人的贤能并且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别人,共同护理好国家。根据原文“崇,唐之贤相……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可知,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以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所以司马光认为同朝为官要了解别人的才能,并且要甘居其下,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好国家。
参考答案 司马光认为同朝为官要了解别人的才能,并且要甘居其下,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好国家。
参考译文 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夺欺凌百姓,被御史上奏弹劾;李业为他求情,唐玄宗于是让紫微、黄门复审此案。姚崇、卢怀慎等人奏称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了,御史对他的弹劾也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唐玄宗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从此皇亲国戚们收敛了一些。闰二月,丙子,申王李成义请求唐玄宗同意将自己的王府录事任命为王府参军,唐玄宗表示同意。姚崇和卢怀慎向玄宗进谏道:“臣认为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是有关部门的职权;倘若由于有亲朋故旧的恩情,就可以以朝廷的官爵相赠,那就是沿袭中宗皇帝的弊政,实际会紊乱朝廷的法纪、秩序。”于是这件事便搁置下来。从此请托之风不再流行。有人告发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不满言论,玄宗下令将此二人交由紫微省审讯。姚崇、卢怀慎对玄宗进谏道:“刘幽求等人都是功臣,现在突然担任没有实权的闲职,心中稍微有点沮丧,这也是人之常情。他们立下的功勋非常显赫,获得的恩宠也深,一旦将他们逮捕下狱,恐怕会使天下人感到震惊。”唐玄宗将刘幽求贬为睦州刺史,将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一会儿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澣说:“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比 ”齐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 ”齐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齐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要请姚崇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卢怀慎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节俭朴素,从不谋求资财产业。虽然作了卿相的高官,但常将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随手周济亲朋故旧,因而他自己的妻子儿女的生活不能免于饥寒,他所住的房子也因长期失修而难以遮风挡雨。
臣司马光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比不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不加任何修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以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15.B 解析 B项,“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错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地与白鸥嬉游”。所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已经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自己的逍遥生活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自由,所以并不是要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故选B项。
16.①这两句诗不能说是消极的人生态度。
②“功名富贵”承上文楚王之“台榭”,“若长在”带着嘲讽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
③诗人这两句话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遭遇人生变迁的郁郁不平,但更多表现出蔑视功名和坚守高尚人格的洒脱不羁。
17.(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8.解析 第①处,横线前有“处处模仿”,此处可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第②处,说的是前面杨万里焚毁诗稿一事,可用“付之一炬”。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第③处,指杨万里创作风格转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用“焕然一新”。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答案示例 ①亦步亦趋 ②付之一炬 ③焕然一新
19.解析 “但是,唐诗真的难以超越吗 ”原句在第1段结尾,用一种问句形式,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由唐诗而引到下文宋代的杨万里,突出杨万里诗歌革新的意义。改句用陈述语气,语气平淡,不能引人注意,也没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使用问句,可以引发读者思索,顺势引出杨万里的诗歌革新;
②使用问句能在文本中形成语气波澜,全使用陈述句会较为平淡。
20.解析 “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运用比喻,本体是“杨万里学习、思索、创新的过程”,喻体是“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突出了杨万里创作中的艰辛,凸显了他在创作之路上跋涉前行的傲然形象。这一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执着探索精神。
参考答案 文中将杨万里学习、思索、创新的过程比喻成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①凸显画面感,有利于刻画杨万里在前途未卜时追求诗歌创新理想的孤绝傲然的形象;②生动地表现出他执着求索的精神,能增强感染力。
21.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高枕会引发‘担忧’”和后文“他们曾对一些颈椎病患者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有使用高枕头的习惯”可知,此处是说使用高枕睡觉影响颈椎。故可填“长期高枕睡觉会诱发颈椎问题”。第②处,根据前文“使用高枕头睡觉,由于头部与人的身体高度不同,还会阻碍血液向脑部的供应,导致血流量降低,脑部供血不足”和后文“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可知,此处是说使用高枕头睡觉影响睡眠。故可填“造成人的睡眠质量不高”。第③处,根据后文“‘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小部分枕于头部,这样一来,人的颈部就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可知,此处是说使用枕头还要讲究方法。故可填“还要讲究使用枕头的方法”。
参考答案 ①长期高枕睡觉会诱发颈椎问题 ②造成人的睡眠质量不高 ③还要讲究使用枕头的方法
22.解析 根据原文“这是因为,人们使用较高的枕头睡觉时……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专家指出,一般人睡觉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为宜……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可知,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睡觉都对人的健康不利,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最好。根据原文“即‘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可知,睡觉时要“枕颈不枕头”。
参考答案 使用过高或过低的枕头睡觉都对人的健康不利,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最好,睡觉时要“枕颈不枕头”。
23.写作指导 本题任务指令是复兴中学准备以“吟诵是否需要传承”为辩题举办一场辩论赛。你被班级选为正方或反方的四辩选手,要写一篇总结陈词。考生的角色有两个,其一为正方四辩,其二为反方四辩。四辩陈词只能选择一方观点。观点一,“吟诵”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传承下去;观点二,“吟诵”不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无需传承。写作前先了解四辩陈词:首先要重申所在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针对对方观点指出其中的漏洞,进行必要的总结申辩,然后对对方观点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论。
行文思路上,如写“吟诵”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传承下去。(1)注意辩论稿开头格式,“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2)阐述正方论点,“吟诵”需要传承,总结陈述队友辩论内容。(3)指出对方的观点漏洞并加以反驳,对方认为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不需要“吟诵”的方式,第一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概念范围,第二以偏概全,现代生活没有吟诵的方式,并不能说明其没有传承的价值,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责任,不能以现代功利心否定其传承的价值。(4)重申己方观点,强调“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对文化内容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如写反方,则站在“吟诵”无需传承的角度陈述观点。第一单元离骚(节选)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芳菲菲其弥章 D.不吾知其亦已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忽其不淹兮     忽:迅速
B.延伫乎吾将反 延:久久
C.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⑤自前世而固然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各句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进不入以离尤兮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不吾知其亦已兮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D.谣诼谓余以善淫
6.下列各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B.《楚辞》与因十五国风而被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鼻祖。后人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C.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
D.《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哀叹的诗句是“          ,         ”。
(2)《离骚》中直抒胸臆,表达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          ,         ”。
(3)《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诗人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诗句是“          ,          ”。
(4)《离骚》中诗人用荷叶、荷花做衣服表明自己高洁追求的诗句是“          ,          ”。
(5)《离骚》中用雄鹰和凡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诗句是“          ,          ”。
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 ①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 ②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 ③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远  游
屈 原
悲时俗之迫阨①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②。意荒忽而流荡③兮,心愁悽而增悲。神倏忽④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注①迫阨(è):困阻灾难。②怊(chāo):惆怅,失意。惝怳(chǎnghuǎng):惆怅,失意,伤感。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③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神不定,无所依托。④倏(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
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社会,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
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
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想到天地的无穷无尽,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
10.“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而屈原放在山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执掌军政大权,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国国君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同列,古代官员同一班列,地位相同,与“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屈原列传》)中的“同列”意思一致。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与奸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材料一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材料二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15.材料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离骚(节选)
1.D 解析 A项,“辟”同“僻”;B项,“伏”同“服”;C项,“章”同“彰”。
2.D 解析 惩:因受创而戒止。
3.A 解析 A项,①表顺承;②介词,因为。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
4.C 解析 ①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②浩荡,古义:荒唐。今义:水势大,也形容广阔或壮大。③反顾,古今同义,均为“回头看”。④缤纷,古今同义,均为“繁多而错杂”。⑤固然,古义:本来如此。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⑥清白,古今同义,均为“纯洁,没有污点”。
5.C 解析 例句与C项均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6.D 解析 “叙事诗”错误,应该是“抒情诗”。
7.(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4)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5)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8.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很多
9.D 解析 “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错误,“哀人生之长勤”是哀叹人生的辛苦坎坷,这里指自己不被理解,仕途艰辛。
10.解析 “内惟省以端操兮”表现的是诗人自省、坚守正道的高洁品性;“求正气之所由”表现的是诗人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
参考答案 ①自我反省,坚持操守;②不断地追求、探索真理。
11.C 解析 “谲诈怀王”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两项;“卒”是“终于”的意思,修饰“客死于秦”,在句中作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项。
12.D 解析 D项,“文中的意思是‘降职’”错误。文中“迁屈原于江南”的“迁”,是“放逐、流放”的意思。
13.B 解析 B项,“议论性很强,抒彩较弱”错误。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复杂情感,抒彩较强。
14.解析 (1)“存”,使动用法,使……存,保存;“兴”,使动用法,使……兴,振兴;“反覆”,回归;“致”,表达。(2)“兵”,军队;“亡”,失去;“兵挫地削”是被动句。(3)“凡百”,概括之辞,所有;“嘉”,赞赏;“文采”,文才;“闵”,同情。
参考答案 (1)屈原渴望保存君王、振兴国家并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
(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客死在秦国,为天下的人所耻笑。
(3)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伤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15.解析 从“然终无可奈何……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材料一在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寓评于叙。从“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材料一在表达方式上议中寓情,论中有情。联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和屈原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迫害,所以司马迁对屈原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多处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感慨叹惋之情。
参考答案 ①夹叙夹议,寓评于叙。②议中寓情,论中有情。原因:司马迁的个人遭际和屈原有诸多相似之处,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多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叹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到秦国去,以至于使楚怀王最终未能回来。屈原既已痛恨这件事,虽然被流放在外,仍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希望国君有一天能醒悟,习俗有一天能改变。屈原渴望保存君王、振兴国家并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但是最终还是无可奈何,所以不可能重新回到朝廷中。终于由此看出来怀王最终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是愚笨还是明智,贤明还是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与奸臣的区别,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客死在秦国,为天下的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观览了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想象他高洁的人品。等到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体会到了等同生死,看轻去留的道理,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材料二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谗言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讽喻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尧、虞舜、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终于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来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伤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第一单元3 蜀道难 蜀相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频繁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隔叶黄鹂空好音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B.“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也多有人咏蜀地山川之险。
C.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D.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对偶。
6.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精神,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B.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蜀相》中概括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两句是:“            ,            。”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向友人表明蜀地不可久留,用“          ,          ”规劝友人早离是非之地。
(5)《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却去除了 ① ,这样,描绘的自然山水只剩下山水的艰险,滤掉了传统山水诗中山水意象的各种附带意义,滤掉了本应该有的功利色彩,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李白写作这首诗时袭用乐府古题, ② ,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宝剑。《蜀道难》中,作者奇特的想象力表现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现在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任思绪放飞等方面。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山势险峻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谷深水急,从“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曲折高峻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险要,从“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凄厉和轰响之声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感受等,无不是凭借神奇的想象而实现的,展现了奇特想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醒自己,他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眼到、口到。”
B.不速之客——陨石,真的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C.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 ① ,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②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如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③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 ④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⑤霍嫖姚:指霍去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第三、四句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第一、二句的内容。
C.第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最后两句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诗人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
杜 甫
阳翟②空知处,荆南③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④,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此时杜颖在阳翟。③荆南:今湖北荆州。此时杜观在荆南。④错莫:纷乱昏暗。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处不在。
17.为什么说“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9.《书愤》与《蜀相》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3 蜀道难 蜀相
1.C 解析 C项,坐:空,徒然。一说坐下来。
2.B 解析 A项,①疑问代词,什么;②副词,多么。B项,代词,都是“自己”的意思。C项,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D项,①动词,拜访,探望;②动词,看。
3.B 解析 B项中“愁”是为动用法,指“为……发愁”。其余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4.A 解析 “然后”在句中意为“这样以后”;现在为连词,意指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余三项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
5.C 解析 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6.D 解析 “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错误,应是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7.(1)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4)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5)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8.A 解析 题干中句子与A项中的引号均为标示直接引用。B项,标示特殊含义。C项,标示着重论述或强调对象。D项,标示特定称谓。
9.①把“想象”比作“宝剑”,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想象”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宝剑”也是剑客们的重要武器,两者具有相似性;③“想象”如“宝剑”一般作用巨大,是浪漫主义作家写作的利器。
10.①此类诗歌中明显的功利色彩 ②展开丰富的想象
11.示例 ①自得其乐 ②平起平坐 ③又当别论 ④一朝一夕
12.D 解析 本题中,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A、B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故选D项。
13.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参考答案 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14.C 解析 C项,第五、六句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15.解析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写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地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将士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第三、四句“弯弓”“插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最后两句用典,写将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画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麟阁”,这更能体现将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参考答案 ①侧面描写。第一、二句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第三、四句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③用典。最后两句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16.C 解析 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归乡无期的感慨”。
17.解析 第一问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回答即可,结合前面的“旧时元日会”分析,是说以前元日庙会,乡人都羡慕“我”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
第二问联系注解中而今兄弟和诗人的远别,可知“旧日”对比“而今”,旧日的兄弟团聚对比而今的兄弟分散,以虚写实,写出而今自己“积年仍远别”的漂泊流落之悲。以乐衬哀,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又抒发了对曾经之乐的追忆,使悲情更深一层。
参考答案 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诗人与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②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18.C 解析 “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
19.①《书愤》中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②《蜀相》中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第一单元2 孔雀东南飞并序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用)
B.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缠绕、牵缠)
C.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言辞敏捷)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他,指府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详细)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昼夜勤作息   嬉戏莫相忘
B.共事二三年 可怜体无比
C.处分适兄意 多谢后世人
D.叶叶相交通 生人作死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槌床便大怒    B.头上玳瑁光
C.手巾掩口啼 D.仕宦于台阁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仍更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B.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C.结发:指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D.主簿:古代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却 ① ,特别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面对困难和阻碍就会 ② 。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
其次,主人公反抗礼教的巨大勇气和行为极具意义。虽然他们夫妻恩爱,但是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教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谋求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逼迫她另嫁他人。二人的爱情无处可托,最终他们走向了死亡。他们用生命进行的反抗实现了对爱情的 ③ ,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暴露。
再次,《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生存世界的深度,不亚于哲学对人类的存在的沉思。它形象地描绘了焦、刘殉情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些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弊病,展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噬人的本质。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
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
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D.后人因为他们的勇敢反抗而赞叹不已,并深受鼓舞。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 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指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 ② 。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 ③ 。《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留 别 妻①
苏 武
结发②为夫妇,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③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④,起视夜何其⑤。
参晨⑥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①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②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③嬿婉:夫妻恩爱的样子。④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⑤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怎样了”。⑥参(shēn)晨: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
12.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两句,笔锋陡转,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
B.“去去从此辞”中“去去”两字相叠,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
C.“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两句,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
D.“恩爱两不疑”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这对年轻夫妻之间至死不渝的爱。
13.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都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各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主题的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上山采蘼芜①
无名氏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后可以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以人物对话表现弃妇生活的抒情短诗。诗中出现的人物有故夫、弃妇和新人,主要人物是弃妇。
B.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弃妇久别再会时互倾衷肠流露出的痛苦。
C.本诗写出了一对离异夫妇的对话交流,表现了女方对被抛弃的不满以及男方悔恨不迭的遗憾。
D.作者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从故夫的念旧中,可使我们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无辜被遣的女子。
15.本诗和《氓》《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三位女性形象,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
参考答案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1.D 解析 “详”在此句中是“了解、知悉”的意思。
2.C 解析 C项,否泰:运气的好坏。其余均为偏义复词。
3.A 解析 A项,昼夜,古今词义相同,白天和黑夜。嬉戏,古今词义相同,玩乐,游戏,玩耍。B项,共事:古义,在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C项,处分:古义,处理,处置;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多谢:古义,多多告诉;今义,客套话,表示感谢。D项,交通:古义,空间上的彼此通达;今义,运输事业。生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不认识的人。
4.C 解析 C项,名词作状语,用手巾;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拍击、发光、任官职。
5.B 解析 A项,副词,于是,就/名词,机会。B项,都是动词,译作“辞别”。C项,介词,把/连词,用来。D项,动词,见面/表被动。
6.B 解析 B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均是被动句。
7.C 解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结发”指成婚,古代婚礼,成婚之夕,男女共髻束发。
8.示例 ①寥寥无几 ②畏葸不前 ③至死不渝
9.B 解析 根据语境,前面概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由后文“首先”“其次”“再次”后面的内容可知,这三部分主要讲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反抗行为的现实意义。括号里的句子应该起到过渡作用,由二人的故事过渡到二人行为的现实意义。
10.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语序不当,应将“最长的”放到“叙事诗”之前;二是“讲述了焦仲卿……”成分残缺,可在“讲述”前加“《孔雀东南飞》”。
参考答案 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11.①“信”指使者 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却在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12.C 解析 “两句不同,前者没有后者情深”错误,两句异曲同工,都显示了主人公离别时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
13.两首诗都表现了夫妻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本诗中“恩爱两不疑”一句为全诗的诗眼,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中夫妻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坚守;《孔雀东南飞并序》主要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的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表现两人的恩爱和对爱情的忠贞。
14.A 解析 A项,这是一首叙事诗,不是抒情诗。
15.解析 可抓住诗歌中对这些弃妇的描写进行分析。如,她们都美丽勤劳,但命运相似,不同的是她们的反抗程度不同,被抛弃的原因不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美丽、勤劳,但都被抛弃。不同点:①《氓》中的女子表现决绝,《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刘兰芝表现勇敢,具有反抗精神,本诗中的女子缺少这些精神;②《氓》中的女子是被“二三其德”的丈夫抛弃的,《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刘兰芝是被婆婆驱遣的,本诗中的女子是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的。第一单元4 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   云:像云一样茂密的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盈:到处是
C.异日图将好景 图:描绘
D.因自度此曲 度:谱写,作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同时也写出了杭州富人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词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情景。
D.“二十四桥仍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已荡然无存,抒发了词人的无限痛惜之情。
4.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岳飞、陈亮、陆游等。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在描写杭州郊外钱塘江周围的风景时,词人柳永很注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中“          ”写出了树木围绕江堤的静态美,“          ”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表达对杭州长官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两句是“            ,            ”。
(3)杜甫的《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
(4)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          ”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          ”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5)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          ,          ”两句形式上构成对偶,写出了无论昼夜,总有歌乐之声在湖面水上响亮深远地回荡,讴歌了钱塘的承平气象。
(6)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          ,          ”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个人的家国之悲巧妙地移植于扬州景物上,表达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之战的强烈厌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 ① ,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 ② ,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 ③ 。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 ④ ,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B.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贡献一样
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名山秀峰的形成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在考场落第后走向勾栏瓦肆的,但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如果当初这一粒树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0.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个字左右。
11.依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14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注]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13.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14.“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 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 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16.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B.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景,凄寂感伤,在深秋萧瑟冷落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C.“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深沉,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处处皆是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18.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9~20题。
平甫【注】见招不欲往
姜 夔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绝  句
吕希哲
老读文书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
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注平甫:张鉴,与姜夔交好。
1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以“老”起笔,以“病”相承,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身体状况。
B.或无心欣赏急管繁弦,或翻阅文书兴致十足,可见两位诗人心境并不相同。
C.同样身居虚堂,一位诗人想伴着秋前雨声酣眠,一位诗人想卧看雨后青山。
D.这两首诗的语言比较浅显,抒情平静舒缓,但其中诗人的寄意都较为深远。
20.钱钟书说,读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会让人想到吕希哲的《绝句》。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1.A 解析 A项,云:高耸入云。
2.A 解析 A项,“天堑”前者指钱塘江,后者指长江;B项,“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C项,“异日”,改日,他日;D项,“罗绮”,绫罗绸缎。
3.A 解析 A项,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
4.D 解析 D项,秦观和周邦彦以婉约见长。
5.(1)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2)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4)重湖叠清嘉 尽荠麦青青 (5)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6)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6.示例 ①并驾齐驱 ②平分秋色 ③望尘莫及 ④自怨自艾
7.A 解析 结合整个语段来看,此处应是强调“柳永于词的贡献”,而非“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据此排除C项。另外,“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用来与“柳永于词的贡献”作类比的,应紧跟其后,据此排除B、D两项。
8.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也许是”应该修饰“第一次”,所以应将“第一次”放在“也许是”的后面。二是成分残缺,“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所“诉说的苦闷忧怨”是柳永的笔表达的,所以应在“她们”前加介词“为”。
参考答案 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9.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语言风格的变化、思想感情的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①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洋溢着对松树的赞美之情;而改句语言表达直白,不够形象,表达感情不明显。②原文整句、散句相结合,语言表达有节奏感,富有气势;而改句则语气平淡,缺乏气势。
10.示例 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江水明月给了他无尽的才思,使他创作出了震古烁今的文学名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11.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准确理解词句的意义,再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词句所表现的情景。
参考答案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12.D 解析 D项,“白描式地勾勒”错误。柳词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故“白描”的说法是错误的。
13.A 解析 本题涉及的是点染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A项,没有运用点染手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运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再写梦中。“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回到现实,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14.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陈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于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15.C 解析 C项中“景色凄凉”错误。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16.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做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17.A 解析 “语言雄健绮丽”错误。全词语浅而情深,以铺张扬厉的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此词抒写了词人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从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可见并非雄健绮丽。
18.解析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大意是“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从对方的角度来写,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分隔两地的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相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故乡的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恻动人。
参考答案 手法上运用虚写(或想象、主客易位),明明是自己登楼,极目天涯,思念佳人,却偏写闺中佳人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且多少次错误地把远方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的归舟。曲折有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归之情。
19.B 解析 “或翻阅文书兴致十足”错误。“老读文书兴易阑”中,“阑”是“尽”的意思,句意是:人上了年岁,翻阅文书容易失去兴致。
20.解析 《平甫见招不欲往》首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一天天衰老,对世间的事渐渐淡漠,提不起兴致,因此懒得出门,没有心情听宴饮中嘈杂的管弦声,也更无心应酬。这句是实写,企图通过自己的种种不堪,引起对方的同情,作为不去赴席的理由。第二句再以身体不好、不适宜饮酒为托词,谢绝邀请。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无心宴饮,不喜应酬。三、四两句说自己不去,但与前两句直接表示不同,而是换了个角度,说自己愿意留在家中。留在家里的理由也很充分,时逢夏末,碰到了难得碰到的好雨,驱尽了残暑,在这样凉爽的天气里,正好可以在家中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白天高卧,带有几分隐士的闲适意趣,体现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渴望。《绝句》一诗写诗人年老时阅读文书容易没有兴致,须知养病最好的办法是清闲。从诗歌的前两句中可见诗人厌倦公事,安于养病,渴望闲适自在的生活。堂屋中放置着竹条编制的床与陶制的枕,“我”躺在上面欣赏江南雨后的山峦景象。后两句诗以室内自然淳朴的布置、“卧看江南雨后山”的惬意表达了亲近山水、追求闲适自在生活的愿望。
参考答案 ①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闲适自在生活的渴望。②不同之处:姜诗写无心宴饮,不喜应酬,表达了甘于平淡之情;吕诗写厌倦公事,安于养病,表达了亲近山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