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单元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09:22:03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5 阿Q正传(节选)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时,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4.下图是画家丰子恺为《阿Q正传》所绘的一幅图。请指出图中哪个是阿Q并说出你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阿Q处在社会的下层,也就是精神等级的下层,这是严峻的现实。阿Q不安于现实,但是要追求现实的改变,哪怕是 ① 的,他只能失败,头破血流。于是就另寻门路,争取精神上的优越。精神优越在现实中也不能实现,就在 ② 中,也就是在“变异的感知”中,达到“假定的优越”。在“假定”中从弱势变成强势,在受辱中享受荣誉,在排斥异端中自我安慰,在欺凌弱者中自我陶醉,在惨败中追求精神的胜利,当然是虚幻的胜利。这是因为,和任何一个小人物(如孔乙己)一样,他有最后的自尊。所以,他的“精神胜利法”,以虚幻的自尊来摆脱屈辱,麻痹自己。有意识的“变异感知”、歪曲现实,这就成为他精神存活的条件。
这是鲁迅所发现的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在写这个现实中的悲剧的时候,鲁迅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夸张其荒谬性,不和谐,不统一。用喜剧的手法来写悲剧,其间有深邃的思想批判,鲁迅杂文家的才能就 ③ 地入侵到了小说当中。有时,两种文体并不总是达到 ④ 的和谐。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
①         ②        
③         ④        
6.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B.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
C.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D.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桥  上
鲁彦[注]
轧轧轧轧……
轧米船又响起来了。
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薛家村的埠头上站着许多男女,一箩一箩地把谷子倒进轧米船的斗里,让它轧轧咬着,啃着,吞下去……
伊新叔曾整日不闲。他的昌祥南货店唯一帮手,只有伊新婶。但她不识字,不会算账,只能帮他包包几个铜板的白糖、黄糖。而且她不能久坐店里,因为她要洗衣煮饭。伊新叔还要去帮别人的忙,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做丧事,买菜,总是请他去,因为他买得最好最便宜。又如薛家村里的来信,多半由他的店转交。有时念给人家听了,还给他们写好回信带到店里,转托人送邮局去。
他吃咸菜,穿布衣,不爱赌也不吸烟,年轻时是为祖宗,好让人家说某人有一个好儿孙;年纪大了是为儿孙,好让他们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些。他热热闹闹地把大女儿嫁出去,又给儿子讨了媳妇,现在又在薛家村尽头架起一幢三间两巷的七架屋。
轧轧轧轧……
正当伊新叔的新屋竖柱上梁的好日子,轧米船驶来了,轧一百斤谷要三角半小洋。
伊新叔一算,价钱并不比人工便宜。人工一天是五角小洋,一天做二百斤谷,加上一斤老酒一角三分,共六角三分。饭菜是粗的,咸齑、海蜇,大家多得很,不用去买,米饭也算不得多少。有时请来的人不会吃酒,这一角三分就省了。当然,轧出来的比舂的白,可乡下人不想吃白米,米白了二百斤谷就变不得一石米。而且轧出的米碎。轧米船的好处,只在快。可这有什么关系呢 请人砻谷舂米,一向惯了,并不觉得麻烦。快慢更没有关系,绝没有人家吃完了米才砻谷的。
但是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有钱。他在北碶市开着永泰米行、隆茂酱油店、天生祥南货店等五家买卖,还和人家合开着一家钱庄。从第三个月开始,轧米船忽然跌价了,轧一百斤谷只要三角,而且连带卖米。
“就照你的价钱,看你抢得了我的生意不能!”伊新叔把米价重新订过,薛家村的人到底和他要好,又全到昌祥南货店来了。
但机器节省了人工,林吉康索性将上中白的米价再跌五分,下白竟又跌了一角。伊新叔一算,一石米,就要四元谷本,一天人工三角半,连饭菜就四元四角朝外了,再加上屋租、捐税、运费、杂费、利息,只有亏本。但新谷将上市,陈谷积着更吃亏,只得咬着牙齿跌了价。
现在轧米船的老板林吉康仿佛也不想再亏本了。轧米船索性不来了。
轧轧轧轧……
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拿米去轧的,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
伊新叔只好宣布米生意彻底不做了。
轧轧轧轧……
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
过了不久,老酒行情提高了。许多人讲今年酒捐要加,从前是一缸五元,今年会加到七元。糯米呢,因为时局不太平,将和南稻谷一齐涨。
伊新叔连忙办好一笔现款,收进一批陈酒,果然谷价涨了,老酒行情也涨起来,伊新叔也跟着行情走。
但不多几天,隆茂的老酒跌价了。伊新叔不相信以后会便宜,不肯跌,于是他的老酒主顾到北碶市去了。
九月到了,酒捐并没有加钱,时局也安定下来,老酒行情又跌了。伊新叔这才知道上当,赶快跟着人家跌价。但隆茂竟一直跌到二十个铜板一斤酒。
伊新叔冒冷汗了。他本钱要还,谁晓得会不会再跌!单是利上加利就够了。
然而伊新叔一生做生意,见多识广,既谨慎,也有相当的胆量,虽然负债,仍有别的希望,至少他还可以给别人去称柴。
天生祥南货店又跌价了,一路贴着触目的大廉价广告。伊新叔跟着跌价,但还是生意不多。平日到他店堂里闲谈的,现在几乎绝迹,因为到年关都忙。银根也紧缩起来,上行一家一家开了清单,钱庄也催他解款。幸亏一些婆婆嫂嫂信任他,儿子丈夫寄来的过年款或自己的私钱,五十一百地交给他存放,解了他的围。
年关终于过去。
伊新叔觉得身内空得可怕,正像昌祥南货店,门开着,东西摆着,招牌挂着,但货旧的完了,新的没有进,外面背的债像毛一样多……
“称一斤三全,伊新叔!”吉生伯母来买东西了。
伊新叔开柜屉,只剩半斤。
“一听罐头笋!”本全婶站在柜台外说。
他呆了一会,像在思索什么,总算找到一听。
“要倒啦!要倒啦!”伊新叔听见人们走出店门对许多人说。
“要倒啦!要倒啦!”外面许多人应和着走过来。
“柴钱一总多少 请你代我垫付了吧!”品生婶说。
这话不对,她有钱存在他这里,现在要还了!
“我五十!”
“我一百!”
“我三百!”
“还给我!伊新叔!”
“……”
轧轧轧轧……
“把新屋子卖给我偿债!”
轧轧轧轧……
“把店屋让给我!”
轧轧轧轧……
长生嫂,万福婶,咸康伯母,阿林侄,贵财叔,明发伯,本全婶,辛生公,阿根嫂,梅生驼背,阿李拐脚,三麻皮,上行,钱庄……全来了,黑圈似的漫山遍野地向他滚了过来。
“好吧,好吧,明天是市日。明天再来!有办法的!”
伊新叔连忙开后门,走到桥上。他知道,现在连称柴也不能了,必须立刻离开这里。
轧轧轧轧……
他听见自己的脚步也在大声响着。
(有删改)
注鲁彦(1901—1944),又称王鲁彦,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桥上》选自其同名短篇小说集。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桥上”为题,点出伊新叔在自己的昌祥南货店倒闭后呆坐的位置,凸显其几经挣扎而最终落败、只得逃离家乡的心情。
B.文本以插叙开头,然后回述伊新叔和林吉康的经济矛盾的缘起、过程和结果,使冲突更为突出,叙述更为曲折有致,更能引人入胜。
C.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是背负着人生的重担苦苦挣扎着的生灵的典型代表,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
D.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展现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9.关于文中乡民在年关过后向伊新叔讨要存放的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婆婆嫂嫂把钱交给伊新叔存放,侧面表现了伊新叔讲究诚信、有人缘。
B.吉生伯母、本全婶来买东西,察觉到伊新叔的店存货不多,有倒闭的迹象。
C.品生婶和大家纷纷来讨要存放的钱,让早就亏空的伊新叔实在吃不消了。
D.经过同行的资本打压之后,乡情的淡漠成了压垮伊新叔的最后一根稻草。
10.文中多次写到轧米船“轧轧轧轧……”的声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请简要分析。
11.与鲁迅的《阿Q正传》相比,鲁彦的《桥上》在人物设置、生存环境、作品立意方面显示出怎样的独特性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5 阿Q正传(节选)
1.D 解析 前文说的是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选项中所填句子主要讲“喜剧性的事件”,据此可知,前后文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故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A项中的“……导致了……”的表述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故选D项。
2.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3.示例 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4.示例 树下正前方居中正面向外的那个。他因输钱而惊诧无奈,夹在这一堆人的中间,众人大都开心满足。
5.解析 第①处,此处强调没有价值的小事,可填“鸡毛蒜皮”。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事。第②处,此处根据前文“在现实中也不能实现”,可填“幻想”。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或指幻想出的情景。第③处,此处指才能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可填“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第④处,此处指两种文体的融合,可填“水乳交融”。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答案示例 ①鸡毛蒜皮 ②幻想 ③不由自主 ④水乳交融
6.解析 从修辞看,画横线句连用四个“在……中……”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从用词看,使用词义相反的词“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意在突出,在两两对举中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
参考答案 ①使用了排比,四个以“在”开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四个句子由短到长排列,语气逐渐增强;③“受辱”与“荣誉”、“惨败”与“胜利”等词义相反的词的对举使用,突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
7.B 解析 “精神胜利法”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A项,标示讽刺;B项,标示特定称谓;C项,标示否定;D项,标示引用。
8.B 解析 B项,“文本以插叙开头”分析错误。小说先写“伊新叔呆木地坐在桥上”,是以倒叙开头。
9.D 解析 D项,“乡情的淡漠成了压垮伊新叔的最后一根稻草”说法错误。乡亲们向伊新叔讨回自己的钱不算乡情淡漠。
10.解析 ①小说的开头就描写了轧米船的声音,以轧米船的声音结尾,同时,中间也多次穿插轧米船的声音,所以轧米船的声音贯穿全小说,前后呼应,构成全篇的线索。②“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引出伊新叔的被动应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③“轧轧轧轧……”的轧米船的声音,渲染轧米船到来时的声势,作为新生事物,轧米船带有一种威势压迫着伊新叔。从“轧轧轧轧……秋收一过,轧米船又突然出现,拿米去轧的,只要一角五分,下白竟跌到四元”“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等内容可以看出,轧米船的声音反衬伊新叔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到来时的恐惧、紧张、厌恶的心情。④“轧轧轧轧……”是轧米船的声音,具有象征意义。镇上原来是采用砻谷舂米的传统工艺,但随着西方科技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小说中,“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着西方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工艺从业者产生冲击,象征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对小资产者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参考答案 ①“轧轧轧轧……”的声音前后呼应,构成全篇的线索;②“轧轧轧轧……”的声音代表伊新叔的强大对手,自然引出伊新叔的被动应战,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轧米船到来时的声势,反衬伊新叔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到来时的恐惧、紧张、厌恶的心情;④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对小资产者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
11.解析 ①人物设置角度:在《阿Q正传》中,阿Q是乡村贫苦农民,他住在土谷祠中,单身,他愚昧、麻木,受尽剥削压迫而不自知,甚至自甘堕落,他崇信精神胜利法,是中国人落后形象的象征。而本文中的伊新叔是小资产者,他有房产、商店,有砻谷舂米的生意,他勤劳、善良、精明,与镇上村民关系良好,付出种种努力最终却不得不破产。②生存环境角度:阿Q似乎是姓赵,却不为赵太爷所承认,假洋鬼子用手杖打他。所以他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充满侮辱、歧视、冷酷的病态社会。而从“譬如薛家村里有人家办喜酒……多半由他的店转交”“轧轧轧轧……轧米船生意好了,每天都到薛家村来”等内容可知,伊新叔的生存环境则充满信任,乡民安于现状,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并开始出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萌芽。③作品立意角度:鲁迅的《阿Q正传》以批评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象为主旨,《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小说通过阿Q这一人物,指出了当时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指出病苦,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改造国民性。鲁彦的《桥上》则通过伊新叔的遭遇,他的辛勤、精明没能让他的生意兴隆,而是最后破产,表现出对受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巨大冲击的小资产者的怜悯和同情。
参考答案 ①人物设置:鲁迅塑造的阿Q是乡村贫苦农民,他愚昧、麻木,受尽剥削压迫而不自知,甚至自甘堕落;鲁彦《桥上》塑造的伊新叔是小资产者,他勤劳、善良、精明,付出种种努力最终却不得不破产。②生存环境:阿Q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充满侮辱、歧视、冷酷的病态社会;伊新叔的生存环境则充满信任,乡民安于现状,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并开始出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萌芽。③作品立意:以《阿Q正传》为代表,鲁迅的小说多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改造国民性;鲁彦的《桥上》则表现出对受到外来工业文明(机器文明)的巨大冲击的小资产者的怜悯和同情。第二单元8 茶馆(节选)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戊戌(xū)    沏茶(qī)    嗜好(shì)
B.搭讪(shàn) 坤角(kūn) 淘汰(tài)
C.茶盅(zhōng) 造孽(niè) 缧绁(shì)
D.咂摸(zā) 神龛(kān) 痞子(pǐ)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遛鸟   打搅   文绉绉   陶朱之富
B.拉拢 磕头 雄赳赳 绫罗绸缎
C.包涵 玛瑙 铁链子 兵慌马乱
D.溜达  蟋蟀 鸟笼子 老气横秋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B.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C.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D.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4.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B.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唉,咱们还是少说话好。
C.自古以来,哪有……他就给十两银子
D.你大名叫什么 ……你站起来。
5.下列对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
B.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除独幕剧外,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C.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
D.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他的话剧还有《龙须沟》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22年6月12日晚,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院方首次开通了高清实时直播,天南海北的用户同时欣赏演出,创下了5000万次的播放量纪录。
继在线音乐会、在线演唱会之后,人艺话剧直播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于“在线”的想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线看话剧直播,是一种什么体验 直播间里,有人因演员精湛的表演而看得 ① ,也有人从技术的角度对音效机位等提出更高要求。话剧,尤其强调现场体验。客观地说,以现有技术条件,在线观看尚不能完全达到 ② 的效果。但因为“在线”,那些无缘到达现场的观众看到了“话剧舞台是什么样子”,而有些观众则通过直播重温了美好回忆。通过“在线”的形式,人们获得了“在场”的可能。
从“在场”到“在线”,既是数字技术进步为当下文化生活创造的可能,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可以着力发展的方向。近些年,在线演出已经越来越常见。“拆掉剧院的围墙”“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无论是艺术普及的愿望还是产业发展的需求,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当然,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在不缺信息的数字世界,好的内容仍 ③ 。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7.请以“天南海北的用户”开头,重新组织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9.右面是漫画家丁聪为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设计的一幅插图。插图意在表现祁老人对自家房子的自豪与喜爱,可是画家却不多画房子,你觉得画家为什么这样设计 请结合画面加以分析。(不超过120字)
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手植的花草,祁老人觉得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北平城是不朽之城,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 (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 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 (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 你,你看看我是谁 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 你忘了吗 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 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 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 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 他是死是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 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 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B.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害怕再次遇到人贩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顺子母子的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用他受侄子欺负的事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B.节选内容篇幅虽然短小,但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特征,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C.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以人物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2.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
13.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 茶馆(节选)
1.C 解析 “缧绁”的“绁”应读“xiè”。
2.C 解析 “兵慌马乱”应为“兵荒马乱”。
3.D 解析 A、B、C三项,都是双关语;D项,“袁世凯”是借代,代指银圆。
4.A 解析  A项标示列举的省略,其他三项标示说话的中断。
5.B 解析 “除独幕剧外”错误,独幕剧也不例外,戏剧冲突都要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6.解析 ①此处形容人看话剧直播时的陶醉状态,可用“如痴如醉”。如痴如醉: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②此处强调现场体验,可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③此处强调好的内容的重要性,可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的,引申为非常重要。
答案示例 ①如痴如醉 ②身临其境 ③不可或缺
7.解析 本题给了开头词“天南海北的用户”,重组时注意先对开头词所在的句子进行变换,即“天南海北的用户同时欣赏演出”,然后把“院方首次开通了高清实时直播”嵌入句子中作状语,最后再说“创下了5000万次的播放量纪录”。句子重组题,注意梳理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顺序。
参考答案 天南海北的用户在院方首次开通高清实时直播时同时欣赏演出,创下了5 000万次的播放量记录。
8.解析 “拆掉剧院的围墙”是一个借喻句,出现了喻体“围墙”,而本体指的是“演出的形式”,“拆掉……围墙”就是打破剧院演出的形式,这种表达使原本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本体是“在线演出”,喻体是“数字化的翅膀”,“(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形象生动地指出在线演出形式对文艺作品走向大众的作用。两个比喻句都是形象描绘艺术发展形式的,不管是在线演出还是在线看话剧都是艺术发展的有益尝试。
参考答案 “拆掉……围墙”比喻打破在剧院演出的形式,给观众提供在线看话剧的机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比喻让艺术作品能更普惠广大群众的途径。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
9.解析 本题插图是一幅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寓意家庭和美、多子多福、代代绵延。人物脚下是台阶,身后是门窗,结合插图的文字“北平城是不朽之城,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分析可知,这样设计体现了祁老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答案示例 画面上四世同堂的全家福设计意在体现祁老人对“家”的理解:家庭和美、多子多福、代代绵延。人物脚下的台阶与身后的门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体现了祁老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10.B 解析 B项,“‘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害怕再次遇到人贩子”错误,“往里边探头”是因为这个地方“改了样儿”,她不太确定自己要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探头看看清楚,并非是因为胆怯,害怕再次遇到人贩子。
11.A 解析 A项,“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误,根据原文康大力的表述,“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和康顺子的表述“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说明他们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力量悬殊,没有反抗的条件。
12.解析 文本中,首先是康顺子母子与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都是被拐卖的对象,而刘麻子是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正是由于这些黑心的人口拐卖者的存在,造成了被拐卖者悲惨的命运;其次是康顺子母子与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是庞太监买来的人口,处处受到庞太监的剥削欺压;最后是庞太监与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作为晚清太监,庞太监在民国失去了势力,最后被他的侄儿们活活饿死。
参考答案 ①作为被拐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人口拐卖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②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③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后饿死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
13.解析 王利发这三次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态度的转变。对于康顺子,王利发虽然也觉得她命运悲惨,但却不愿伸手帮她,说“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还让她“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想把她打发走,反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揭示了康顺子这类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过去被压迫被侮辱,如今连王利发这样的人也看不起她,不愿帮助她。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您”,变为“你”,再到后来变成“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②形象上,塑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③主旨上,揭示了康顺子作为底层人民悲惨的命运,体现作者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有利于揭示主旨。第二单元6 大堰河——我的保姆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幼年起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他常常追本溯源,想到贫困的乳母和患难的兄弟们。
B.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诗人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诗人无所不至的关怀。
C.大堰河的生活虽然贫困,却不失希望,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乳儿冠冕堂皇的婚礼上,听到娇美的媳妇叫她“婆婆”。
D.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这种风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诗篇中表现得更是炉火纯青。
2.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盖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如坠入五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
B.艾青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使他始终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C.《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轰动诗坛;从此,虽然中国的艺术界少了一位画家,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D.作家陈浩在以“发扬艾青新诗风”为主题的诗歌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与诗界泰斗艾青近40多年来的交往经历。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强烈的感情抒发了对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乳母大堰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B.在诗歌中,除了“乌黑的酱碗”“扯破的衣服”“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这些意象在阐释着大堰河的贫困外,她始终含着笑立在诗人的记忆深处。
C.艾青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保姆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D.大堰河给予世界的是无私地赠予、不停地劳作、毫无保留地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直到她死。
5.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
一首好诗,往往只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去想象春天的清新;            ,                 ;            ,                 :好诗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浓厚的情感,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诗人为大堰河唱响的大爱之歌。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不仅仅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作为大堰河乳儿的诗人,把对养育他长大的乳母的那种 ① 的爱,贯串于字里行间。大堰河一生辛苦劳作,没有享受到人间的 ② ,把自己全部的爱都投注在乳儿的身上,她对乳儿 ③ 的照顾让人终生难忘。然而无情的现实粉碎了她对乳儿的“美梦”,死后落得个惨淡萧条的结局。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性格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文章主题表达出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及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的博大胸怀,既表明了文章深化的主题
B.这种深化的主题,使诗人的胸怀更显博大
C.诗人的博大胸怀,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D.这种深化的主题,既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首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 ① 。押韵不仅使诗具有音乐性,而且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很重视押韵。不过, ② ,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为了追求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 ③ ,押韵的不一定是诗。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人说它不是诗。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艾 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1937年5月2日 吴淞炮台湾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使得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做注释用的左右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我”“爱那白浪”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连接词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诗人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1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12.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
13.诗歌中“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两句是如何表达“我”爱白浪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6 大堰河——我的保姆
1.D 解析 A项,“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此处应为“饮水思源”。B项,“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是贬义词。此处应为“无微不至”。C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应为“富丽堂皇”。D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2.C 解析 注意前后照应,横线后的文字是对横线处词语的解说。
3.A 解析 B项,成分残缺,删除“使”或者在“使”前添加“这种意识”;C项,关联词语“虽然”错用,可以放在“中国的艺术界”后,也可以不用;D项,表意重复,“近”和“多年”保留一处。
4.D 解析 D项,“赠予”“劳作”后应为逗号,几个动作之间的并列一般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5.解析 从画线语句的特点看,要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先根据一个具体的事物,然后想象到与之相关联的大的方面。
答案示例 只给你一朵浪花 就能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 只给你一颗星星 就能叫你去想象星空的灿烂
6.示例 ①刻骨铭心 ②天伦之乐 ③无微不至
7.D 解析 补写句子要顾及前后内容的相互照应。D项中“既……”和后一句中“同时也……”相照应;A、C两项中的主语“博大胸怀”和后一句的宾语中心语“社会价值”不搭配;B、C两项中采用“使……”的表述,与后一句衔接不恰当。
8.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质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表达出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及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
9.①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 ②如果过分强调押韵甚至绝对化 ③不押韵的不一定不是诗(或:押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
10.C 解析 C项,“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错误,“啮啃岩石”属于实写。
11.D 解析 D项,“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错误,应该是着意写的是“我”爱白浪的原因。这末两行,在这首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首诗的色彩、格调、含意都有重大影响。前面是写别人爱不爱浪,这里是写“我”对浪的态度,除了肯定地说:“而我却爱那白浪”外,诗人进一步写了“我”与浪的关系,并带有浓重的感彩。不仅指出了“我”爱“浪”,而且写了“浪”爱“我”:泡沫溅到了“我”身上,是浪对“我”的爱抚,因而“我”产生了感激——一个被爱者的感激。
12.解析 《浪》这首诗,紧紧地围绕着主题展开。那就是写浪的力量,写对浪的赞美。写浪的力量重在写浪的破坏性——浪会“啮啃岩石”,浪会“折断船橹”“撕碎布帆”,会造成许多“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自满”运用比拟手法,写出白浪无坚不摧的力量及其对这种威力得以展示的满足。
参考答案 ①白浪有啮啃岩石、折断船橹、撕碎布帆的能力;②用比拟的手法呈现白浪无坚不摧的力量及其对这种威力得以展示的满足。
13.解析 从诗歌内容上可以分析出别人对浪是不喜欢,但“我”认为它是美丽的并且深深地喜爱它。“但”字使得诗句具有转折关系,起到强调白浪美丽的作用。语言中的词汇是有其具体的规定的,有它的内涵和外延,用在诗里的时候,因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就会发生千姿百态的效果。《浪》这首诗就巧妙地运用了语言与语言的这种相衬性。诗中有冷静的理智的语言:“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或许”和“但”看出诗人不认同别人的质疑,理智地评价白浪,感激白浪,爱白浪。
参考答案 ①别人也许认为白浪凭借力量制造悲惨故事是无理性的,但“我”认为白浪是美的;②使用带有转折关系的诗句,使得白浪的美丽得以强调;“或许”和“但”两个词显示“我”不认同别人对白浪的质疑,理智地评价白浪,感激白浪,爱白浪。第二单元秦腔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敦厚(dūn)  疙瘩(gē)  肺腑(fǔ)   涤荡(tiáo)
B.田埂(gěng) 冗长(rǒng) 痴呆(chī) 煨熟(wēi)
C.麦秸(jiē) 偌大(nuò) 攒集(cuán) 泾阳(jīng)
D.刁钻(diāo) 侮辱(wǔ) 碾过(niǎn) 熨平(y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在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人们自私自利,只顾眼前的利益,温馨的乡村人际关系难见踪影,传统的乡村文化几乎毁坏殆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
C.贾平凹的获奖小说《秦腔》以细腻平实的语言,表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乡村的价值观念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D.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得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认同,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秦腔)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    ,    ,    !    ,    。    。
①痛苦了,唱“慢板”
②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
④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⑤高兴了,唱“快板”
⑥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
⑦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
A.②①⑥⑤⑦④③     B.②③⑤⑦④①⑥
C.③⑤⑦⑥①④② D.③①④⑤⑦⑥②
4.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用一句话给“秦腔”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
秦腔,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
5.把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要求:字数可以改变,但不能改变语意。
回望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版图,长江、黄河毋庸置疑是两大文明的源头,由此滋生出中国文化圈,色彩逐渐明朗,边界日益清晰:中原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代表,郁郁葱葱地生长在黄河岸边;黄淮流域文化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会在红陶黑陶器物中散发出幽幽陈香;遍地开花在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南方文化,是以湘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在长江下游以南的田野水乡馥郁芳香的是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江南文化……这些文化圈出现有先后,覆盖有大小,但都有数千年的底蕴,共同形成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底色,而楚文化则是这些文化圈中成长最快、生长最久的一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 ① 。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c) ② ,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 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6.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项 a b c d e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塄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路道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摺纹,脖子伸长了,摺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灌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 ”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揳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 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 县长就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 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 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
B.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
C.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关照。
10.文中与通渭县长相关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长和“我”的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
B.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现状,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C.县长在文中起到了线索作用,正是由于县长带“我”游通渭,才形成了全文“我”看通渭的所见所感。
D.县长的对联体现其作为基层官员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与后文“鼾声如雷”相映成趣,丰富了人物形象。
11.第⑩段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你”,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12.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秦  腔
1.B 解析 A项,“涤荡”的“涤”应读“dí”。C项,“偌大”的“偌”应读“ruò”。D项,“熨平”的“熨”应读“yùn”。
2.C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B项语义重复,去掉“几乎”。D项偷换主语,最后一句应该是“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
3.C 解析 ⑤⑦都言“高兴”之情态,⑥“粉碎”照应⑦“炸”,⑦⑥都是“高兴”的表现,都应放在⑤后,三句顺序应为⑤⑦⑥;①④都言“痛苦”之情态,②的话题是“美”,“享受”和“愁苦”是“有情有味的美”的具体体现,②承接④,④②紧接话题“痛苦”,应放在①后,三句顺序应为①④②;结合前面文字他们“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秦腔)剧本”却“大都不识字”“吐出来十分别扭”可见,他们唱秦腔源于对秦腔的喜爱,秦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所以,首句应选③;⑤中“高兴了,唱‘快板’”照应“生活便有了乐趣”,⑤应放在③之后。综上分析可知,正确顺序应为:③⑤⑦⑥①④②。
4.解析 提取文段中的“大概念”,可知“秦腔”是“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因此,“秦腔”是“汉族戏剧”。再寻找文段中关于秦腔的本质特征:起源地“陕西、甘肃一带”,表演特征“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剧目取材“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因此,可以将秦腔定义为“秦腔是起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汉族戏剧”,文段中“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属于背景类信息,应淘汰。“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属于举例类信息,应淘汰。
参考答案 秦腔是起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汉族戏剧。
5.解析 确定整句的句子形式,分析本题,比较适合的句子形式是: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在……。例如第一句,“中原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代表,郁郁葱葱地生长在黄河岸边”可据此改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黄河岸边郁郁葱葱地生长”,其余画线句分别按照这样的表达形式整理即可。
参考答案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黄河岸边郁郁葱葱地生长;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黄淮流域文化,在红陶黑陶器物中散发出幽幽陈香;以湘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遍地开花;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在长江下游以南的田野水乡馥郁芳香
6.A 解析 (a)处“一抹黄褐的平原”与“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构成并列关系,故排除B、D两项;(b)处根据如果句子中大并列之间又有了小并列,单句中,大并列之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白杨、苦楝、紫槐”属于小并列,整个句子与前面句子构成大并列,故选用逗号,排除C项;(c)处“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表示感叹,故选用感叹号;(d)和(e)处“二愣”表示特殊含义,故选用双引号。
7.解析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写作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所以题干中改成“人们”效果不如“你”好。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题干使用陈述句,语气不如原句强烈,所以题干表达效果不好。
参考答案 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8.解析 ①处后面句子“这其实是有解的”,是对画横线处的解释,故①处应表示疑问或不解,故可填“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②处是对面句子的总括,根据下文“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可见是对秦人的描述,故可填“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
参考答案 ①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
9.A 解析 A项,“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原文为“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主要是突出陇东高原的清寂。
10.C 解析 C项,“线索作用”错误,线索应该是贯穿全文的,前面并没有出现县长,所以县长不是线索。
11.解析 “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你”泛指通渭人,连用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心里的干净,精神的高贵。“你可以……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用“你”具有一定的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亲切,更加生动,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你可以……你可以……你可以……”,用“你”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可以快速让读者融入通渭人的生活中去,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知通渭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答案 ①“你”泛指通渭人,连用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②用“你”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③用“你”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知通渭人家的精神世界。
12.解析 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
主题上,“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
风格上,“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说:图个心里干净嘛”“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这天下午……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参考答案 ①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②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③风格上,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热土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第二单元再别康桥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荡漾(yànɡ)
C.榆荫(yīn) 浮藻(zǎo) 沉淀(dìnɡ)
D.满载(zài) 斑斓(lǎn) 笙箫(xiāo)
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好友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有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再别康桥》里的“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树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
D.徐志摩善于把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留恋、怅惘的情绪、如有余音袅袅不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里放歌。
(2)如果青蛙耐不住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3)接连在原是    的亚洲的土地上。
(4)在幽深的谷里    最含蓄的悲哀。
A.斑驳  寂寞  荒芜  隐着
B.斑斓 寂寞 荒凉 隐着
C.斑斓 冷僻 荒凉 藏着
D.斑驳 冷僻 荒芜 藏着
4.下面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
5.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    。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 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    ,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殷勤,流水的光明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我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特别陶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是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让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 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① ,浓密的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飘逸秀美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 如此 ② 的文学思维,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风姿绰约,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那样写得那么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③ 的花草与名木,数量众多,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手法经常被混淆。请结合例句简要分析其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冬天,古城仿佛一下子脱下了往日的喧嚣,着上了冬日的平静,人们也从以往的喧闹中恢复了宁静的生活。这种静美的境界,让古城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漫步小巷,心中油然生出回到古城昔日繁华岁月的幻觉。夜幕降临,古街点亮了稀疏的灯火,几家店在营业,而顾客实在是稀少,这几家小店只有几位食客,有滋有味地享用晚餐,透露出几许温馨的气息,似乎令人有回到家的感觉,但已不似从前般亲切。
古城南门外原有火神庙、孝义楼及阆苑第一楼,东门外有文昌宫、紫云宫、财神楼、太清宫、龙神祠及太平寺等建筑,如今却找不到踪影。现在只看到盐市口街将古城老街与新城区隔开,分为新旧对比鲜明的东西两部分。东边的东方广场是现代化商业街,呈现着时尚和繁华的景象。
9.文段画横线部分,写了一系列古城原有的建筑物,这样写有何用意
10.文段体现出一种轻松随意的风格,这一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流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两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离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面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邦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 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 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鳞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艄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地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地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悠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地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地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地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拈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地,不经心地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地一蹲,这船身便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文本一第1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雅、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1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1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文本一第6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潭。
D.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13.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1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 为什么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1.B 解析 A项,“长篙”中的“篙”应读“gāo”;C项,“沉淀”中的“淀”应读“diàn”;D项,“斑斓”中的“斓”应读“lán”。
2.A 解析 B项,最后一处逗号应改为句号;C项,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D项,最后一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3.B 解析 (1)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斑斓:灿烂多彩。此处应用“斑斓”。(2)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冷僻:冷落偏僻,不常见的。此处应用“寂寞”。(3)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人烟少,冷清。此处应用“荒凉”。(4)“隐着”是书面语,比“藏着”庄重。此处用“隐着”更好。
4.示例 (1)我仰着头,凝视着您山花灿烂的笑靥;我踮起脚,聆听着您山泉叮咚的话语;我捧着书,思索着您醍醐灌顶的讲解。
(2)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导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
5.D 解析 第一句填入的语句应由高到低、由实到虚排列,且修饰语恰当、准确。第二句横线处缺少的部分在句子中作时间和地点状语。
6.解析 ①此处说垂柳的长势,结合后文“浓密的枝条细长”可知是茂盛蓬勃,可填“郁郁葱葱”。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②此处说把垂柳比喻为新娘的思维奇妙,可填“奇思妙想”。奇思妙想:奇妙的想法和思想。③此处说广场上花草与名木种类、数量众多,可填“林林总总”。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答案示例 ①郁郁葱葱 ②奇思妙想 ③林林总总
7.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三处:一是成分残缺,“使”造成语句缺少主语,删去“使”;二是语序不当,“美妙韵味的新诗”应为“新诗的美妙韵味”;三是成分残缺,“陶醉”后缺少介词“于”。
参考答案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特别陶醉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
8.解析 “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是拟人修辞,“羡慕”“探着身子”“亲近”“乖巧”都是人的情态和动作,此处赋予垂柳,即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由此可知,比拟重在“拟”,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在此物身上呈现彼物的特点,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像婴孩的手”是明显的比喻句,本体为“垂柳枝”,喻体为“婴孩的手”,比喻词为“像”,表明垂柳吹到人脸上的感觉与婴孩的手抚摸相同或相似,都是“柔柔的,嫩嫩的”。可知比喻是把本质属性不同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呈现其相似性。
参考答案 ①“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运用比拟,比拟重在“拟”,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或:把垂柳当作人来写,赋予垂柳人的动作和情态)。②“像婴孩的手”运用比喻,比喻重在“喻”,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物作比。(或:本体“垂柳枝”与喻体“婴孩的手”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两种事物,两者具有“柔柔的,嫩嫩的”的相似性。)
9.解析 “古城南门外原有火神庙、孝义楼及阆苑第一楼,东门外有文昌宫、紫云宫、财神楼、太清宫、龙神祠及太平寺等建筑”写一系列建筑物,从建筑的角度表现古城的原貌,使古城的形象更直观,能让读者从大体上了解古城原来的样子;下文“如今却找不到踪影”“现在只看到盐市口街将古城老街与新城区隔开,分为新旧对比鲜明的东西两部分”突出古城今昔不同,写一系列古城原有的建筑物,更能凸显古城的变化之大。
参考答案 ①写一系列建筑物,能让读者从大体上直观了解古城原来的样子;②写一系列古城原有的建筑物,与古城现状形成对比,凸显古城的变化之大。
10.解析 根据“这种静美的境界,让古城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漫步小巷,心中油然生出回到古城昔日繁华岁月的幻觉”“夜幕降临,古街点亮了稀疏的灯火,几家店在营业,而顾客实在是稀少”可知,文段从句式看,不追求句式整齐,多用散句,又多用短句,句式灵动,灵活多变,表意简洁。根据“似乎令人有回到家的感觉,但已不似从前般亲切”“如今却找不到踪影”可知,文段多用生活语言,明白如话,语言通俗易懂,随意自然。
参考答案 ①多用短句和散句,句意直白明了;②语言通俗易懂、生活化、随意自然。
11.C 解析 C项,“介绍了康河的……历史等信息”错误,文本一第1段写了康河的地理、环境,但是没有写康河的历史。
12.B 解析 B项,“也有懊悔自责之意”错误。作者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艳羡之情,而不是懊悔自责之意。
13.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桥注入了血脉与精气神儿,写出小桥玲玲珑珑的风韵和脱俗之美。
14.解析 可以回答喜欢《再别康桥》,也可以回答喜欢《我所知道的康桥》,只要能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分析喜欢的原因即可。
答案示例 (1)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选取“金柳”“青荇”“潭水”等意象,描写了康桥的美丽风光,在抒发喜悦之情中流露了作者对康桥的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深情,有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其抒情基调是低缓的。
(2)喜欢《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散文语言热情活泼,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悦和眷念的感情。第二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绘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凤记》《清忠谱》《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革,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同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被描摹得比较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湖南花鼓戏《一个人的长征》等,这些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被歌颂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维,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对戏曲传统表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呈现方式。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在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戏曲不再像古代社会一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因此需要业界主动谋求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宣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本民族的戏剧艺术。如今,很多剧目通过网络进行展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蔚然成风,学界应该及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规律进行研究,引导“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展演,为戏曲“导流”,使戏曲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遴选戏曲艺术精品,将其推广和传播到海外,实现戏曲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人民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欣赏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
(摘编自吴新苗《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踢腿、开胯、耍棍……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常,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
“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而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在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更是被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明确将戏剧(含戏曲)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
与此同时,“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和互联网的‘亲密’关系,使他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中提出:“通过高雅艺术、高质量的文娱产品、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占领网络阵地,培养对真善美的敏感力和鉴赏力。”“我经常在网上看戏曲相关的视频。随着中国国力发展,戏曲近年来重新被重视起来,相关的视频不仅产量高,质量也高。”来自台湾的北京师范大学以雅昆曲社成员郑庭绎说。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牡丹亭》《西厢记》等不乏清丽典雅、韵味悠长的戏词……可以说,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舞美、服饰、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戏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也表现传统文化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念。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胡一峰认为,很多青少年戏迷,对戏曲的爱如同投石于传统文化之湖,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他们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学校园中一些“曲友”“票友”,甚至将古典戏曲或传统文化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周星说。
“京剧团的孩子们,也许今后从事的学业和事业与戏曲无关,但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陈艳丽说。
高校社团流动性大,但曲社毕业的学生很多选择继续在天南海北讲昆曲的故事,有人作为免费师范生回新疆教书,在课上给学生科普昆曲;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
(摘编自王笑妃《传统戏曲火遍青春校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的戏曲艺术,更应该利用讲述中国故事的优势,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
B.戏曲虽然在形式上超越了生活,但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会受到限制,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民众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C.戏曲艺术不仅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要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探索出最佳的艺术呈现方式,来表现当代的生活。
D.戏曲演绎历史故事,讲述家国大义,当人们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就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面向当代,精心选材,择取典型性的时事故事,来表现中国精神。
B.戏曲只有塑造好有情感有温度的鲜活人物,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构思要虚实相生,人物要有血有肉。
C.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不断出新,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但戏曲现代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D.虽然戏曲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但戏曲人要有文化自信,将艺术精品推广和传播到海外。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从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出发,认为戏曲艺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B.第3段从艺术表达上下功夫的角度,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C.文章结尾段从历史价值和现实需要这两个角度,强调了要运用戏曲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顺理成章。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传统戏曲”是如何“火遍青春校园”的。(4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戏曲”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意图上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 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敬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凳踏板上,口中嘘嘘地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 ”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 ”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摘编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 ”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 ”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 ”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 ”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遂自杀也。
(摘编自《说苑·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3分)
子与A吾B吾与子C分楚国D子不E与F吾G子父则H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文中同“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爱,文中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不同。
C.士,文中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过秦论》中“六国之士”的“士”意思不同。
D.劫,文中指劫持,与《苏武传》中“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劫”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的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
D.白公胜被申鸣派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好,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14.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 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缘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才思之敏捷。
C.颈联中“侵”和“寒”两字直接表达了夜已阑珊、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D.尾联中诗人用“东方曙”“未尽欢”表达人们彻夜欢娱但仍未尽兴的遗憾。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望海潮》中的“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的:“            ,            。”
(3)《氓》虽是一首爱情诗,但从《氓》的一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奴隶社会古人生活的一些影子。从“            ”中可以看出以货易货的贸易雏形;从“            ”中可以看出约定俗成的婚姻规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其彩塑和壁画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广泛的取材范围、大气磅礴的内容构思、浓烈而又瑰丽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 ① 的。随着时间和参观游客的增加,让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光照褪色、壁画酥碱问题、进入洞窟参观游客呼出的热气和湿气……这些都成为保护敦煌石窟的客观困难。想要莫高窟壁画“青春永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通俗的解释就是“给佛拍照”,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并率先在国内文博界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在“数字敦煌”里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披窟顶、东西两披上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手持莲花、忍冬天人图案都能看得 ② 。厚重的历史,静态的壁画,一下子都活了起来,游客仿佛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是人的一种本能。甜食不仅能补充能量,同时能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使人产生愉悦感,进而让人对糖产生更多渴望。研究显示, ② ,与吸烟和饮酒一样容易让人沉迷。【甲】中国消费报报道,我国超过一半消费者每周购买1~2次饮料,还有近1/4的消费者每周购买3~4次饮料。
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专家说,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 ③ ,以水、无糖咖啡、茶等健康饮品代替。【乙】在行业管理上,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不应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丙】另外,还要限制、推广含糖饮料和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广告宣传,推广公共健康教育和健康饮食咨询。
21.文段中画横线处的【甲】【乙】【丙】句中,均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修改。(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我们”,但生活中还有“他/她”或“他们/她们”。作家茹志鹃关注一位普通的通讯员,铁凝女士关注台儿沟的“香雪”们,袁隆平院士关注受饥饿威胁的天下百姓……沈从文先生关注纤夫的命运:“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鲁迅先生关注的目光更加遥远和深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如果把视线转向身边熟悉或陌生的“他(她)/他(她)们”,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请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1.D 解析 D项,“当人们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就……”错误,原文是“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从文本的角度,很多古典戏曲剧本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当人们了解、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时,他们自然会喜欢上传统文化”,据此可知,人们未必需要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选项中“喜欢上传统文化”条件未必充分。
2.C 解析 C项,“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错误,原文为“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并没有说“屡屡出彩”,选项于文无据。
3.D 解析 D项,“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有误,主体部分分别就戏曲的选材、艺术表达、艺术方式、推广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是并列式分层论证。
4.解析 结合“明确将戏剧(含戏曲)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戏曲实现由‘进校园’变‘驻校园’”可概括出“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结合“‘互联网+戏曲’带来的大流量传播,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越来越多‘互联网一代’是自己在网络上了解到戏曲而成为‘曲友’‘票友’的”可概括出“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结合“戏曲是进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的入口”可概括出“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入口”;结合“每个学过京剧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都是融入血液的,有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留学,还会给外国友人讲京剧……有人远渡重洋深造,在耶鲁大学加入当地曲社,继续传播昆曲”可概括出“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
参考答案 ①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
②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
③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很好入口;
④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
5.解析 材料一是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议论提出观点并论证,“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材料二是新闻通讯,主要运用记叙方式,“‘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新媒体弥补了那些“存留在博物馆”的艺术,比如戏曲等传播上的缺陷。年轻人……他们能更好地通过网络渠道接受传统艺术。’周星说”,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
②材料二运用记叙,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
6.D 解析 D项,“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错。由原文中“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知,会长并不是吝啬,且原文中“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点明大家在掌班请点戏时的互动与谦让。
7.C 解析 C项,“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文本最后一段“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可知,散戏后人们是快乐和疲倦的,没有“失落与惆怅”。《社戏》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描绘了戏台的美丽,与来时呼应,体现了“我”的依依不舍。
8.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具帖;开锣祭拜,打加官、额外点戏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观看社戏等场面,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9.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
10.解析 句意: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吾吾”是相同词语相连,第一个是前文的宾语,第二个是后文的主语,中间要断开;“子与吾”与“子不与吾”对应,应在“子不与吾”前后断句。
答案 BDG
11.B 解析 A项,“技盖至此乎”的“盖”:怎么。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B项,“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吝惜”。句意: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C项,“六国之士”的“士”: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句意: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六国的士人。D项,句意: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12.A 解析 A项,“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错误,“谮”是诽谤谗害之意,晋献公想要杀的人是申生。
13.解析 (1)“谓”,认为;“岂”,哪里;“何行如之”,逃到哪里去呢。(2)“援桴”,拿起鼓槌;“遂”,最终;“金百斤”,百斤黄金。
参考答案 (1)君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不要父亲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
14.解析 依据“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和“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可知,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不同点:依据“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知,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依据“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始吾父之孝子也……吾何得以全身”“遂自杀也”可知,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参考答案 ①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②不同之处是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角度多方考虑,主动赴死;申鸣开始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功成之后自杀身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 ”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 ”太子说:“不行!君认为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不要父亲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君年纪大了,奚齐(骊姬之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于是自杀了。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 ”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 ”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树立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国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 ”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 ”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 ”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 ”申鸣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使君王的国家安定了,却使得父亲被杀,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 ”于是自杀而死。
15.C 解析 C项,“凄凉心情”理解有误。“侵”和“寒”都含蓄地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16.解析 首联“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颈联写夜深霜重,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进一步突出宴会时的欣喜之情;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参考答案 ①正面描写:前两联正面写元宵佳节,华屋欢聚,休假饮宴,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②侧面描写:后两联侧面写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直至天明,虽然夜深衣寒,但意犹未尽。
17.(1)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2)波心荡 冷月无声
(3)抱布贸丝 子无良媒
18.解析 第①处,强调敦煌莫高窟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独特的,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第②处,强调数字技术让参观者能更清楚地观赏,可填“一清二楚”。一清二楚:形容十分清楚。第③处,是说数字技术让游客感觉像是真的到了敦煌莫高窟,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答案示例 ①独树一帜 ②一清二楚 ③身临其境
19.解析 原句语病有:“随着时间……的增加”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在“时间”后加上“的推移”;“随着……让……”主语残缺,可将后一句改成“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参考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解析 画线句“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远则……近则……”句式对仗,表达出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随意“放大、缩小视角”,使参观更加便利;“总览整窟风貌”“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表明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参考答案 “远则……近则……”,游客可以任意变换视角,观看更自由;从整体到细节,“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21.解析 【甲】句,“中国消费报”为报刊名称,应加书名号,改为“《中国消费报》”。【乙】句,“是蔗糖、葡萄糖”与“还是果糖”是两个分句间的停顿,“葡萄糖”后的顿号改为逗号。【丙】句,“限制、推广含糖饮料和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广告宣传”句子中,“限制”的宾语是“推广含糖饮料和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广告宣传”,中间没有停顿,删掉顿号。
参考答案 【甲】句:“中国消费报”加书名号。
【乙】句:“葡萄糖、还是果糖”中的顿号改为逗号。
【丙】句:“限制、推广”中的顿号删去。
22.解析 第①处,句子位于段首,是总括句,下文谈到甜食使人产生愉悦感,可见人们喜欢吃甜食,应填“喜欢吃甜食”。第②处,此处在说容易让人沉迷的情况,下文有饮料销售的情况,以及“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可见,容易让人沉迷的东西有含糖饮料,应填“摄入含糖饮料”。第③处,“如何帮助大家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是第二段的论题,“以水、无糖咖啡、茶等健康饮品代替”就是要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应填“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参考答案 ①喜欢吃甜食 ②摄入含糖饮料 ③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23.写作指导 “他们/她们”与“我们”都是集体代名词。“我们”和“他们/她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只不过各自的身份、职业、地位,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况等方面不同罢了。因此,“他们/她们”与“我们”彼此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谁也离不开谁。说到底只不过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而已。而“他们/她们”与“我们”在共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总免不了因为各种利益和矛盾既相互团结又相互摩擦,由此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此命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不拘一格,确立主题思想和立意要点。如可以用喜爱、赞美的笔调去褒扬“他们/她们”的崇高人格和坚强的信念,以及不屈的精神品格;可以用同情或怜悯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等,思考他们的命运、处境,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也可以站在批判的角度,用厌恶、批评的贬义情感,写“他们/她们”的庸俗与琐鄙的生活,或在道德底线上徘徊的危险事实与行为等。但是,不管是褒扬、贬抑,还是站在不褒不贬的立场上,都不得简单地去对生活进行拍照、翻版或复制,一定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挖掘出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品味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品味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人情的美好。
写作时主要注意下面几点:
(1)依据题干中“如果把视线转向身边熟悉或陌生的‘他(她)/他(她)们’”,“他们/她们”所指应是普通人或是陌生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
(2)如何写“他们/她们” 要具体。既可以站在褒扬的立场,也可以用中立的立场,还可以站在批判的立场。
(3)文体特征: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她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她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她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她们”的表现,“他们/她们”的情操,“他们/她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立意:
(1)他们在默默中坚守——致清洁工。
(2)他们(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更需要关爱。
(3)他们必须受到惩罚。
(4)他们将普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他们值得我们尊重。第二单元边城(节选)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蘸洒(zhàn)   黑黝黝(yǒu)   彩票(cǎi)
B.竹篁(huáng) 强横(hēnɡ) 喧阗(tián)
C.碾坊(zhǎn) 绊倒(bàn) 干瘪(biě)
D.接查儿(chá) 拱手(gǒng) 客栈(zh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忌诲  悲悯  蚱蜢  牛犊
B.泅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
C.甬道 逢场 烟竿 景致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面貌,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    。    ,    。    ,    ,    。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刺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②⑥①④⑤
C.②④⑤③⑥① D.⑤②⑥③④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我感觉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翠翠楼”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又像凤凰的女子,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 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 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写的故事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他的翠翠和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已成化石,依旧在痴痴地等候那个年轻人——那用歌声让翠翠的心在梦里飞起来的年轻人。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直到苗族姑娘放声歌唱,黎明到来,我才醒过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船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都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地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一时间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再过一会儿,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 ”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 ”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 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边城》(话剧)第一幕
湖畔初会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 他在哪里呢 (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 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吊脚楼上的人家、楼下船只上的热闹、水手谈话,表现了当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状态,为二老出场做了铺垫。
B.“假若爷爷死了 ”这一突然间冒出的可怕的念头,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表现翠翠对祖父的依赖、担心。
C.小说写翠翠与傩送见面,通过她的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自责。
D.话剧《湖畔初会》写翠翠与傩送的见面背景,只用了“端阳、划船、人多、拥挤”等,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晰了。
8.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河面、码头渐渐变得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B.文中的黄狗形象忠诚又极富灵性,衬托了翠翠的天真、单纯,表现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C.“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运用环境描写,衬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
D.话剧《湖畔初会》省却了大量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只突出展现了原小说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
9.“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小说中写了翠翠误会二老、二老误解翠翠,这有何表达效果 请你赏析。
10.有人说,话剧《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边城(节选)
1.A 解析 B项,“横”应读“hènɡ”;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
2.D 解析 A项,“忌诲”应为“忌讳”;B项,“弛名”应为“驰名”,“荧火虫”应为“萤火虫”;C项,“烟竿”应为“烟杆”。
3.B 解析 A项,“丰富”和“范围”搭配不当,应把“丰富”改为“拓宽”。C项,“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者“因为”。D项,“前者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说法错误,和前面的内容不照应,应把“前者”和“后者”领起的内容互换。
4.C 解析 本题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的作者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由此可以得出句子的正确排序②④⑤③⑥①。故选C项。
5.解析 要求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比喻,首先要找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分析二者的相似性。画横线的句子中,本体是“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喻体是“沉重的历史书页”,这两者在形式上、内涵上有相似性。形式上,“青石板路”由一块块石板组成,“历史书页”则是由一页页纸装订而成,二者具有相似性;内涵上,“青石板路”经过岁月洗礼,“历史书页”则记载着悠久的历史,它们都拥有丰富的内涵。
参考答案 ①句中把“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比作“沉重的历史书页”,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青石板路”由一块块青石板连接而成,“历史书页”由一页页纸张装订而成,两者在形式上有相似性。③“青石板路”岁月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历史书页”内容丰富,两者在内涵上有相似性。
6.解析 题干要求比较两个句子:原文句子说“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运用了化主动为被动的写法,即本来黎明是随着时间到来自然而然会出现的现象,句子却说是苗族姑娘的歌喉唱来的,赞美了苗族姑娘的歌声具有蓬勃的生机,能唤来黎明,也写出苗族姑娘歌喉的清脆动人、响遏行云;而改写后的句子则直白,没有表现力。明白了这些,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黎明到来,本是自然现象,但原文用“唱开黎明”来表达,好像黑夜一层层退去,黎明一点点来到这一现象是在苗族姑娘的歌声中产生的,充分赞美了苗族姑娘蓬勃的生命力。②黎明是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的,形象地写出了苗族姑娘的歌声清脆,具有穿透力。
7.C 解析 翠翠的微妙心理应该还包括对傩送朦胧的好感。
8.C 解析 “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理解有误。此处环境描写主要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明天色已晚。
9.①突出了二老的善良与宽厚:他关心翠翠,笑对误解和狗吠,用好心猜度别人的嗔怒。②表现了翠翠的纯真,为下文写翠翠害羞做铺垫。③引发了人物的心理波澜,增强了小说的起伏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10.确实不佳。①画线句是写二人两心相印、含情脉脉的情状。②前面写两人初见,翠翠还在防备着对方,不可能一下就会两心相悦,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③原小说写翠翠警告狗别白费口舌,而傩送放肆地笑着走开,这样的情节衔接更自然顺畅,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第二单元7 风景谈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妩媚(wǔ) 颀长(qí) 掮着(qián)  黑魆魆(xū)
B.铁锹(qiāo) 弥满(mí) 札记(zhā) 偎倚(yǐ)
C.荷枪(hè) 荞麦(qiáo) 粗糙(cāo) 贴照簿(bù)
D.戈壁(gē) 摇曳(yè) 石磨(mò) 瞥见(piē)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安祥  癞头  猩猩峡  姗姗而下
B.宛如  山坳  干坼   缭绕不散
C.余晖  宣哗  绿荫   百无聊赖
D.掬起  倦怠  跌撞   怡笑大方
3.与例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
A.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他们也能把它“量”完。
B.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
C.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发之际,我们发现,茅盾不仅以其多种文学实践和独特审美理念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师,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以茅盾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家大奖。它以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不断累积的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 ①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 ② 、逢人说项呢 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 ③ ,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 ④ 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①         ②        
③         ④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 ① 。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 ② ,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9.请在文中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 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 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的情况。
12.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 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
7 风景谈
1.B 解析 B项,“札记”的“札”应读zhá。
2.B 解析 A项,祥——详;B项,宣——喧;C项,怡——贻。
3.A 解析 例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反语。
4.解析 文段第一句重在表述茅盾的文学成就,“更”字突出重点,“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可概括出第一个答案;第二、三句重在说明“茅盾文学奖”的重要意义,“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可概括出第二个答案。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茅盾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茅盾文学奖”成为国家大奖并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5.解析 ①处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应填写“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②处强调对作品的赞扬,应填写“拍手称赞”。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③处是说茅盾识别《百合花》的价值,应填写“慧眼识珠”。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④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小说受人传诵,可填写“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答案示例 ①并驾齐驱 ②拍手称赞 ③慧眼识珠 ④脍炙人口
6.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二是结构混乱,“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主语变成了“风格”,应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参考答案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7.解析 句子的表达特点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好话”用了反语的修辞,“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就是那种……或是那种……或是那种……”三个分句,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文段中所谓的“好话”实际指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话,主要针对文学评论现象所说,在谈论文学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时,文段并未平铺直叙,而是结合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阐释,因此可见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和批判态度,解答时,可分点作答,先点明修辞手法,接着写出运用修辞的效果。如排比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集中体现;反语嘲讽意味突出,更好地揭露所谓“好话”的本质;引用可使所要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还能够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参考答案 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8.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②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得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作者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9.①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 ②还是草木一秋
10.A 解析 A项,“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在辽阔的田野中跑得慢”这个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
11.C 解析 C项,“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分析错误,原文通过对比主要是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12.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3.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