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知识点、考点梳理
部编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1.《岳阳楼记》选自《 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张岱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文学、文体常识
4.《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二)文体知识
1.骈句和散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2.关于“记”。
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
写景:《小石潭记》;
言志:《岳阳楼记》。
3.“乐府”
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4.酬和诗。
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5.词的知识。
词牌: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小序:是交待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一)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1.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实词。
(1)和 ①政通人和(和乐)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空 ①浊浪排空(天空)②长烟一空(消散)
文言文基础知识
(4)乐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5)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③吾谁与归(归依,一道)
(6)意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②每有会意(意旨)
③此中有真意(心思)
(7)是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8)更 ①是日更定矣(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ɡènɡ,还)
2.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虚词。
(1)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2)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乎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4)而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②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③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④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小试牛刀
解释下列多义词。
(1)通 ①政通人和(顺利)
②北通巫峡(通向)
(2)极 ①南极潇湘(尽,直通)
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③此乐何极(穷尽)
(3)秀 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果实,此指繁荣滋长)
(4)白 ①上下一白(白色)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1.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2.本单元古今异义词。
(1)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
(3)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意思或愿望。
(4)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到、往。
(5)射 古义:文中指宴饮将箭投入壶中的一种游戏。例:射者中。 今义:射箭。
(6)余 古义:我。 例:①余拏一小舟 ②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7)强 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三)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1.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炭直 ( “直”同“值” )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 “见”同“现” )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
2.本单元通假字。
(1)百废具兴
(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嘱托)
(3)挐一小船
(通“桡”,撑船)
(4)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美味;“直”通“值”,价值)
(四)词的活用-----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大类型:
(1)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③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②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中的“息”本是动词“平息”,因其后带宾语“心”,意为“使心平息”,成为使动。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6)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②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轲》)“死知己”译为“为知己而死”。
● 小试牛刀
指出下列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大雪三日 (原意为很大的雪,名词作动词,文中指下大雪)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④是金陵人
2.省略句:指的是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①(洞庭湖)衔远山,(洞庭湖)吞长江……
②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帝感其诚
4.倒装句: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但在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③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④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考点一:读音和节奏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
如“至于/负者歌于途”。
(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为师矣”。
古诗文考点
(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7)最主要的是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试牛刀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解析】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
考点二: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对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好景色) 朝晖夕阴 (日光)
B.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图)
C.客此 (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D.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千里共婵娟(指嫦娥)
A
考点三:句子翻译
(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
(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小试牛刀
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心神愉悦,受宠和受辱一并忘记,端着酒杯,迎着风,内心充满了喜悦。
B.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译文:(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解析】A.“受宠和受辱”应为“荣耀和屈辱”;
B.“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应为“宾客们随着太守回去了”;
C.“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
D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要求】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小试牛刀----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B.《醉翁亭记》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视觉置换听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C.“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实、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D.《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雪满山”两组意象,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点明了“行路难”题旨,又申足四顾茫然之意。
D
【解析】A并非“假托古圣立言”;B“用视觉置换听觉”应为“用听觉置换视觉”;C“写实”应是“写意”。
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答题思路】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小试牛刀
(1)《岳阳楼记》第5段用了三个疑问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在抒写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时的深深忧虑,以此引发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共鸣。
(2)《湖心亭看雪》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与情怀?
【答案】①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②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与孤高自赏的情怀。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答题思路】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小试牛刀
(1)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是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答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联系自身实际,言之合理即可。
(2)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作者在自嘲中讽世,显示了自己的卓然独立。
【解析】结合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考点七:比较阅读
【答题思路】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小试牛刀
《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比较阅读
【甲】《湖心亭看雪》(略)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生,指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②呆白:苍白。③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④欱:通“喝”
(1)【甲】【乙】两文都用了白描的写法。【甲】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 ”,【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2)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2)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考点八:古诗文鉴赏(本单元课内3首+课外4首)
1.《行路难(其一)》
(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
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3)《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变化复杂。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有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这两句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水调歌头》
(1)主题概述。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
抒发了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表达了词人对
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2)“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3.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的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这首词开篇饮酒赏月,“明月几时有”发问,表现出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今夕是何年”的发问,作者想象月宫今夕的情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回答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何似在人间”则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作者在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暗含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点明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豪迈的胸襟。
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词人把对兄弟的情感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乐观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4.《月夜忆舍弟》
(1)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明明是自己的心理感受,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其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5.《长沙过贾谊宅》
(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清、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诗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贬长沙之事,
表达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赏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写自己被贬的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荡。“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体现出路途遥远。
(2)颈联借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简要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诗人把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一句四顾,一句瞻前,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造出醇似美酒的一联,千古传唱。
7.《商山早行》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做简析。
晨起早行,故乡渐远,其中的艰难与愁苦可想而知。但诗人的感情是含蓄的,他暂且不去想旅途之苦,转而关注眼前的景物,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2)从全诗看,尾联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诗人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其中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原卷版)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有关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岱,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长散文。
B.《岳阳楼记》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C.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宴饮时常常会玩一种投壶的游戏,叫作“射”。宴会上行令或饮酒计数的筹码叫作“筹”。
B.“更”是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定”是指晚上十二时左右。
C.“庆历四年”中的“庆历”是年号纪年法,而“丙辰中秋”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
D.“余强饮三大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白”和“樽”都表示酒杯。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谪守(zhé) 伛偻(lǚ) 投箸(zhù) 樯倾楫摧(qiáng)
B.忧谗(chán) 荫翳(yì) 汀兰(tīng) 觥筹交错(gōng)
C.毳衣(cuì) 沆砀(dàng) 琼楼(qióng) 拏一小舟(lá)
D.淫雨(yíng) 绮户(qǐ) 野蔌(sù) 泉香酒洌(niè)
4.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薄暮冥冥(迫近) 春和景明(景物)
B.宠辱偕忘(一起) 去国怀乡(离开)
C.峰回路转(曲折、回环) 宴酣之乐(酣睡)
D.拥毳衣炉火(裹、围) 直挂云帆济沧海(接济)
6.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云归而岩穴暝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然则北通巫峡 满目萧然
C.前人之述备矣 四时之景不同 D.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C.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大雪三日 (原意为很大的雪,名词作动词,文中指下大雪)
D.①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太守)
9.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去国怀乡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惟长堤一痕
10.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吾谁与归?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会有所不同呢?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离开了)。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阳楼记》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B.《醉翁亭记》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视觉置换听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C.“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实、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D.《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雪满山”两组意象,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点明了“行路难”题旨,又补足四顾茫然之意。
13.默写。(8分)
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白仕途受挫时,高歌“ , ”
[《行路难》(其一)],表达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韩愈在左迁潮州途中,不忘用“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白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依旧吟唱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明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范仲淹贬放邓州,仍用“ , ”(《岳阳楼记》)规劝友人,也勉励自己。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①,凭轩涕泗流。
[注]①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14.请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2)朝晖夕阴 晖:
(3)昔闻洞庭水 昔:
(4)凭轩涕泗流 凭: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6.【甲】文和【乙】文都借助岳阳楼这一意象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但两文情感表达略有不同,试做分析。(4分)
(二)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而水声琤琮,如环珮之相击相应。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①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止于“漱玉②”,饮于“濯缨”。曩岁③雷雨泉石之声,恍然在耳边。复曳杖入“小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吕祖谦《游赤松山记》
注:①偃蹇(yǎn jiǎn):高耸。②漱玉:和后面的“濯缨”都是泉名。③曩岁:往年。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3)蔚然深明 蔚然:
(4)止于“漱玉” 止: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
19.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3分)
20.甲、乙两个文段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4分)
写作题(40分)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化学家,就是他创立了物理化学。年轻的时候,他发现了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了母校的老师,却遭到了母校老师无情的讽刺,他的论文也被学校学术委员会否决。可是,阿伦尼乌斯始终充满自信。他把论文潜心修改后,寄给了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其中一位化学家在给阿伦尼乌斯的信中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执着最有才气的年轻人。”阿伦尼乌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终于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自信,是成功的保障;为了获得认可,人要勇于推销自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要给予鼓励。
2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验收卷(解析版)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有关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岱,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长散文。
B.《岳阳楼记》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C.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答案】C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宴饮时常常会玩一种投壶的游戏,叫作“射”。宴会上行令或饮酒计数的筹码叫作“筹”。
B.“更”是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定”是指晚上十二时左右。
C.“庆历四年”中的“庆历”是年号纪年法,而“丙辰中秋”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
D.“余强饮三大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白”和“樽”都表示酒杯。
【答案】 B【解析】“更定”旧时指每晚八时左右。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谪守(zhé) 伛偻(lǚ) 投箸(zhù) 樯倾楫摧(qiáng)
B.忧谗(chán) 荫翳(yì) 汀兰(tīng) 觥筹交错(gōng)
C.毳衣(cuì) 沆砀(dàng) 琼楼(qióng) 拏一小舟(lá)
D.淫雨(yíng) 绮户(qǐ) 野蔌(sù) 泉香酒洌(niè)
【答案】A
4.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答案】C
【解析】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薄暮冥冥(迫近) 春和景明(景物)
B.宠辱偕忘(一起) 去国怀乡(离开)
C.峰回路转(曲折、回环) 宴酣之乐(酣睡)
D.拥毳衣炉火(裹、围) 直挂云帆济沧海(接济)
【答案】B
6.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云归而岩穴暝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B【解析】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C.“具”同“倶”,全、皆;D.“属”同“嘱”,嘱咐。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然则北通巫峡 满目萧然
C.前人之述备矣 四时之景不同 D.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答案】C【解析】A.白色/代指酒;B.“然则”连用,虽然如此,那么/……的样子;C.结构助词,的;D.聚拢/返回。
8.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C.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大雪三日 (原意为很大的雪,名词作动词,文中指下大雪)
D.①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太守)
【答案】D.【解析】①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9.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去国怀乡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惟长堤一痕
【答案】D
10.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吾谁与归?
【答案】B【解析】ACD都是倒装句,A.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D宾语前置;B省略句,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会有所不同呢?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离开了)。
【答案】A【解析】“得无异乎?应为”“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推测。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阳楼记》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B.《醉翁亭记》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视觉置换听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C.“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实、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D.《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雪满山”两组意象,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点明了“行路难”题旨,又补足四顾茫然之意。
【答案】D【解析】A并非“假托古圣立言”;B“用视觉置换听觉”应为“用听觉置换视觉”;C“写实”应是“写意”。
13.默写。(8分)
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白仕途受挫时,高歌“ , ”
[《行路难》(其一)],表达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韩愈在左迁潮州途中,不忘用“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白自己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依旧吟唱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明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范仲淹贬放邓州,仍用“ , ”(《岳阳楼记》)规劝友人,也勉励自己。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①,凭轩涕泗流。
[注]①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14.请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2)朝晖夕阴 晖:
(3)昔闻洞庭水 昔:
(4)凭轩涕泗流 凭:
【答案】(1)美好(2)日光(3)从前,往日(4)倚,靠着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答案】(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地陪伴自己。
16.【甲】文和【乙】文都借助岳阳楼这一意象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但两文情感表达略有不同,试做分析。(4分)
【答案】【甲】文是基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情感抒发,气魄豪迈奔放;【乙】诗是基于孤独、凄苦、无助的情感抒发,显得万分压抑。
(二)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又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而水声琤琮,如环珮之相击相应。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①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止于“漱玉②”,饮于“濯缨”。曩岁③雷雨泉石之声,恍然在耳边。复曳杖入“小桃源”,暝色已满岩谷矣。
——吕祖谦《游赤松山记》
注:①偃蹇(yǎn jiǎn):高耸。②漱玉:和后面的“濯缨”都是泉名。③曩岁:往年。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3)蔚然深明 蔚然:
(4)止于“漱玉” 止:
【答案】(1)意趣,情趣 (2)领会 (3)茂盛的样子 (4)停歇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
【答案】(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山涧中横立着许多石头,溪水冲激石头形成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
19.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3分)
【答案】愉悦。甲文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虽被贬滁州,但处之泰然、随遇而安,纵情山水之间,在乎“山水之乐”,怡然自得。乙文写作者游赤松山的所见所闻,处处可见赤松山美好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欢欣与愉悦之情。
20.甲、乙两个文段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甲文由面到点(由远到近),层层烘托铺垫(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写出醉翁亭所在。乙文用移步换景写法(以游踪为线索),写出游赤松山的所见所闻。
写作题(40分)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化学家,就是他创立了物理化学。年轻的时候,他发现了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了母校的老师,却遭到了母校老师无情的讽刺,他的论文也被学校学术委员会否决。可是,阿伦尼乌斯始终充满自信。他把论文潜心修改后,寄给了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其中一位化学家在给阿伦尼乌斯的信中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执着最有才气的年轻人。”阿伦尼乌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终于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自信,是成功的保障;为了获得认可,人要勇于推销自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要给予鼓励。
2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审题解说】
材料作文直接给了四个启示,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论点,写成议论文,用典型的论据来证明论点。可以写成记叙文,选择一个中心,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注意过程性描写。如中心为“自信,是成功的保障”,就要写出自己是如何自信地去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组织思路:
●成功源于自信
这个耳熟能详的典型的议论文观点,所以写起来结构上不会有难度。提出问题——自信是成功的保障;分析问题——课本中学到的安陵国使臣唐雎,就是凭着自信获得了成功;解决问题——联系自己,得出结论:自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是成功的坚强后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自己最初的梦想,始终如一地坚持,必能走向成功的彼岸。通过列举始终如一的例子,引出自己想表达的主张和见解,终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鼓励努力的人,不吝啬语言成本
可以从自身写起,在学校中经常听到老师用“你是一支潜力股”的话来鼓励同学,使同学积极性提高;同学也经常说:“看到你用功学习,我深受触动”;自己对别人经常赞美,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好……引出自己从中得到的快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三单元
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者作品
1.《岳阳楼记》选自《 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张岱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4.《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二)文体知识
1.骈句和散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2.关于“记”。
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酬和诗。
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5.词的知识。
词牌: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小序:是交待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1.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实词。
(1)和 ①政通人和(和乐)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空 ①浊浪排空(天空)②长烟一空(消散)
(4)乐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5)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③吾谁与归(归依,一道)
(6)意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②每有会意(意旨) ③此中有真意(心思)
(7)是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8)更 ①是日更定矣(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ɡènɡ,还)
2.本单元一词多义重点虚词。
(1)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2)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3)乎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4)而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②而年又最高(表递进)③溪深而鱼肥(表并列)④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小试牛刀
解释下列多义词。
(1)通 ①政通人和(顺利) ②北通巫峡(通向)
(2)极 ①南极潇湘(尽,直通) 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③此乐何极(穷尽)
(3)秀 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果实,此指繁荣滋长)
(4)白 ①上下一白(白色)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二)古今异义
1.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E%9F%E8%99%BD%E5%AF%BF / 2356846" \t "_blank )》)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2.本单元古今异义词。
(1)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
(3)意 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意思或愿望。
(4)去 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到、往。
(5)射 古义:文中指宴饮将箭投入壶中的一种游戏。例:射者中。 今义:射箭。
(6)余 古义:我。 例:①余拏一小舟 ②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7)强 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三)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1.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炭直 ( “直”同“值” )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 “见”同“现” )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
2.本单元通假字。
(1)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3)挐一小船 (通“桡”,撑船)
(4)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直”通“值”,价值)
(四)词的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大类型:
(1)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③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②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中的“息”本是动词“平息”,因其后带宾语“心”,意为“使心平息”,成为使动。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6)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②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轲》)“死知己”译为“为知己而死”。
● 小试牛刀
指出下列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大雪三日 (原意为很大的雪,名词作动词,文中指下大雪)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④是金陵人
2.省略句:指的是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①(洞庭湖)衔远山,(洞庭湖)吞长江……
②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帝感其诚
4.倒装句: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但在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③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④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三、古诗文考点
考点一:读音和节奏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
(3)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
(4)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5)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7)最主要的是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试牛刀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答案】C
【解析】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考点二: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和语境,对重点字关键词的解释要正确。
●小试牛刀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好景色) 朝晖夕阴 (日光)
B.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图)
C.客此 (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D.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千里共婵娟(指嫦娥)
【答案】A
考点三:句子翻译
答题要求:
(1)重点词、关键字要一一落实。
(2)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到位,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小试牛刀
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心神愉悦,受宠和受辱一并忘记,端着酒杯,迎着风,内心充满了喜悦。
B.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译文:(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答案】D【解析】A“受宠和受辱”应为“荣耀和屈辱”;B“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应为“宾客们随着太守回去了”;C“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答题要求: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小试牛刀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B.《醉翁亭记》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视觉置换听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C.“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实、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D.《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雪满山”两组意象,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点明了“行路难”题旨,又申足四顾茫然之意。
【答案】D【解析】A并非“假托古圣立言”;B“用视觉置换听觉”应为“用听觉置换视觉”;C“写实”应是“写意”。
考点五: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小试牛刀
(1)《岳阳楼记》第5段用了三个疑问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在抒写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时的深深忧虑,以此引发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共鸣。
(2)《湖心亭看雪》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与情怀?
【答案】①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②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与孤高自赏的情怀。
考点六: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答题要求: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小试牛刀
(1)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又是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答案】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联系自身实际,言之合理即可。
(2)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作者在自嘲中讽世,显示了自己的卓然独立。
【解析】结合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考点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小试牛刀
《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比较阅读
【甲】《湖心亭看雪》(略)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生,指男伶。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②呆白:苍白。③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④欱:通“喝”
(1)【甲】【乙】两文都用了白描的写法。【甲】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 ”,【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2)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2)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考点八:古诗词鉴赏(本单元课内3首+课外4首)
1.《行路难(其一)》
(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变化复杂。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有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两句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水调歌头》
(1)主题概述。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抒发了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2)“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3.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的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这首词开篇饮酒赏月,“明月几时有”的发问,表现出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今夕是何年”的发问,作者想象月宫今夕的情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回答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何似在人间”则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作者在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暗含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点明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豪迈的胸襟。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词人把对兄弟的情感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乐观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4.《月夜忆舍弟》
(1)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明明是自己的心理感受,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其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5.《长沙过贾谊宅》
(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清、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诗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贬长沙之事,表达了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赏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写自己被贬的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荡。“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体现出路途遥远。
(2)颈联借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简要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诗人把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一句四顾,一句瞻前,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造出醇似美酒的一联,千古传唱。
7.《商山早行》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做简析。
晨起早行,故乡渐远,其中的艰难与愁苦可想而知。但诗人的感情是含蓄的,他暂且不去想旅途之苦,转而关注眼前的景物,用精炼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2)从全诗看,尾联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诗人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其中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