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下面的语段中画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cuī)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làn),拂(fó)去尘世的喧嚣(xiāo);她似千年的佳酿(niàng),蕴藏醉人的芳香;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她似闪烁(shuò)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徜(sháng)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zī)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A.璀(cuī)璨 喧嚣(xiāo) B.天籁(lán) 闪烁(shuò)
C.拂(fó)去 徜(sháng)徉 D.佳酿(niàng) 孜(zī)孜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选择题
D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问答题
2.《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了议论和抒情,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原句: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问答题
3.细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分析梳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示例】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可以从劳动与发现真理、劳动与改变世界的关系的宏观角度来思考。
结合袁隆平的模范事迹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劳动实践是科学发现的前提。在农校任教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了“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并精心培育。
②劳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人发现并思考问题,发现真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水稻植株成熟的结果并不理想,但袁隆平从遗传学的理论推断出去年发现的是“天然杂交水稻”的第一代,并继续返回试验田研究观察,这让他发现真理:只要探索出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
③劳动实践让人在创新中增强自信,不迷信权威。在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根据自己直接观察的事实坚信杂交水稻的优势,并决心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最终在安江农校的稻田里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④科学家的劳动创造了改变世界的奇迹。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难题,并使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
总之,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在于发现并检验真理,在于真理一经发现并用于指导实践,就可以创造奇迹,改变世界。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问答题
4.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参考答案
①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②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他________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________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 000多亿千克。他的足迹走遍了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对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________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主持的内蒙古兴安盟1 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该基地土壤pH值(酸碱度)接近9,盐度高于千分之六,属于________。如今,这里不仅长出了水稻,试种结果还大大超过了预期。
刷语言文字运用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力 截止 保证 不毛之地
B. 致力 截止 确保 穷山恶水
C. 尽力 截至 保证 穷山恶水
D. 致力 截至 确保 不毛之地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二空:“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结合语境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点,应选用“截至”,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第四空:“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根据前文“该基地土壤pH值(酸碱度)接近9,盐度高于千分之六”、后文“不仅长出了水稻”可知,语境强调的是这个地方不适合庄稼生长,之前长不出水稻,应选用“不毛之地”,据此排除C项。故选D。
D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语言文字运用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到过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对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B. 他的足迹走遍了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对于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C. 他到过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在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D. 他的足迹走遍了许多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在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他的足迹走遍了”可改为“他到过”,据此排除B、D两项;二是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对于……问题上”可改为“对于……问题”或“在……问题上”,据此排除A项。故选C。
C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语言文字运用
3. 下列各句引号和文中“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
B. 他们为了维持他们的“秩序”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面具。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中国最著名的农民”的引号标示特定称谓。A项,引号标示特定称谓。B项,引号标示反语讽刺。C项,引号标示特殊含义。D项,引号标示强调。故选A。
A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语言文字运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根据直链淀粉所占比例的多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籼稻20%左右为直链淀粉,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根据对光照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早、中、晚稻。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分为糯稻和非糯稻,糯稻米粒黏性强,非糯稻米粒黏性弱。现今有多少种稻呢?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目前世界上可能有超过14万种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发新稻种,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所在的句子是对水稻分类的介绍,分类的依据是“直链淀粉所占比例的多少”,所以,根据后文的“籼稻20%左右为直链淀粉,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入“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之类的语句。②处所在的句子说的是水稻的另一种分类法,根据后文的“可分为糯稻和非糯稻,糯稻米粒黏性强,非糯稻米粒黏性弱”可知,分类的依据是“米粒黏性的强弱”,所以此处可填入“根据米粒黏性的强弱”之类的语句。③处在句子的结尾,是对前文的总结,前文有问题为“现今有多少种稻呢?”,这句是回答,再根据前文的解释,可知此处可填入“究竟有多少种稻是很难估算的”之类的语句。
可分为籼稻和粳稻
根据米粒黏性的强弱
究竟有多少种稻是很难估算的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语言文字运用
5.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参考以下材料内容,围绕“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主题,对袁隆平院士的儿子、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进行访谈,请写出这次访谈问题的提纲。要求写出三个问题,紧扣主题,简洁流畅,每个问题不超过25个字。
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研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不仅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获得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所有人能够吃饱饭,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的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解决了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在超级杂交稻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示例】①作为儿子,您的父亲最让您骄傲的地方是什么?(对袁隆平院士的儿子)②您认为支撑袁老终其一生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是什么?(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③袁老走了,但是他的梦还在,今后谁来为他圆梦?(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语言文字运用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访谈问题的设置首先应该围绕访谈主题,即“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其次还要考虑访谈的对象,即“袁隆平院士的儿子、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所设问题必须是访谈对象所熟知的,能够给出准确、合理回答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是需要环环紧扣的,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记者需要做的是沿着这条流水线向下走。面对“袁隆平院士的儿子”这一身份,可以设置有关生活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从儿子眼中的父亲、家人是否支持、受到父亲哪些影响等角度设问;面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这一身份”,可以从有关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等角度设问,也可以从同行眼中的袁老、如何看待袁老的“两个梦”、如何延续发展袁老的梦等角度设问。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能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协商,最后父母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时,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 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 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千克。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 500千克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时任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刷信息类阅读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 袁隆平认为我国耕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 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 500千克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晚稻测产突破1 500千克大关”错误。结合材料三第2段中“……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千克。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 500千克的目标”可知,应是“晚稻和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 500千克”。
D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 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 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误。结合材料一第2段“父亲希望他能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经过协商,最后父母决定让他自己做主”可知,袁隆平选择“农学”没有得到全家人的大力支持。B项,“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结合材料一第6段中“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知,“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是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而非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D项,“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错误,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三第1段可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8117)命名为“袁隆平星”,但并未提到命名原因;“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错误,强加因果。
C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8. 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袁隆平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特点。材料一突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 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的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对两文内容的表述正好相反。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材料一突出的是袁隆平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主要写“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B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9. 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3段“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材料二第二次问答中“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等内容,可概括出袁隆平“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由材料一第5段“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嫁接在马铃薯上”等内容,可概括出袁隆平“勤于实践”的可贵品质。由材料一第5段“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材料二最后一次问答中“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可概括出袁隆平“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由材料一倒数第2段“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可概括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的可贵品质。由材料三第1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第2段“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可概括出袁隆平“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的可贵品质。
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答出4点即可)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刷信息类阅读
10. 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材料一摘编自《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可见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先看材料一的内容,从袁隆平高中毕业后选择“农门”,到大学毕业后,他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然后介绍他边教学边搞科研。根据第6段“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材料二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是一篇人物访谈。由主持人的问题“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等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材料三摘编自《东方评论》,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第1段交代了袁隆平对世界的影响;第2段交代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第3段交代了国际上对袁隆平的评价,用概括性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可见这三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不同是因为文体不同。
①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②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③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