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同步必刷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同步必刷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0: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C.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藕断丝连,“开始使用”之前的内容结构已经完整。B项,语序不当,“提出”应放在“确立”前。C项,语序不当,“提出”应放在“确立”前。故选D。
D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B. 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 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 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风雨如晦”意思是说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指风和雨一起袭来,形容天气恶劣。根据上文“‘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可知,此处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局势动荡,宜选用“风雨如晦”,据此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根据后文“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可知,语境是说虽然青年人处于黑暗的社会,但依然想要有所作为,宜选用“峥嵘岁月”,据此排除B项。故选A。
【词语积累】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惊世骇俗”指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
“愤世嫉俗”指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A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点明“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喻词“是”确定此句是暗喻,这句话将“诗歌”比作“明珠”,用“璀璨”一词修饰,可知“诗歌”也同“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再分析画线句子,定语是“文学女神”,因此可知“诗歌”的灿烂夺目主要体现在文学中,所以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艺术价值。
①这句话属于暗喻,本体是“诗歌”,喻体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喻词是“是”;
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_____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_____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_____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 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解析
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是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描写人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此处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即先“黑发”,后“眼镜”,再“长衫”。“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定语语序不当,应为“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搞本”。
B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乱七八糟 有条不紊 讳莫如深 意兴阑珊
B. 手忙脚乱 慢条斯理 讳莫如深 意兴盎然
C. 手忙脚乱 有条不紊 神秘莫测 意兴阑珊
D. 乱七八糟 慢条斯理 神秘莫测 意兴盎然
解析
①乱七八糟:形容混乱;乱糟糟的。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此处突出“乱”而不是“慌”,应选“乱七八糟”。
②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此处与“即刻”相对,突出闻一多的动作慢,应选“慢条斯理”。
③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神秘莫测:非常神秘,让人捉摸不透。此处突出“神秘”,和“隐瞒”无关,应选“神秘莫测”。
④意兴阐珊:形容意趣、兴致低落将近。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根据下文“把时间延长下去”可知,此处突出“兴致很浓”,应选“意兴盎然”。
D
6、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尔同销万古愁 B. 烟波江上使人愁
C. 举杯消愁愁更愁 D. 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语言文字运用
前文中的“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说明D项不对,因为D项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同一人的诗句。从“对仗”角度看,“与尔”和“劝君”相对,“万古愁”和“一杯酒”相对。所以A项最合适。
A
解析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体裁:现代诗歌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〇年一二月间作
(有删改)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7.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
B. 第一节中“殷勤”写出祖国对诗人的养育之恩,“你也不要辜负了”则既含有对祖国日益强盛的祈盼之意,也怀有对祖国前途的担忧之情。
C. 第三节“重见天光”是指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诗人的爱国情感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
D. 第四节中,由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诗人的怀国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最后通过对首节最后两句的重复,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热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也怀有对祖国前途的担忧之情”无中生有。
B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8.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等诗句,很生动地写出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眷念祖国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C.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低下、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 诗中的两个“燃”字,前一个“燃”指诗人在黑暗中的摸索探寻;后一个“燃”则强调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表明诗人虽然地位低下、人格卑贱”错误。诗人以煤自况,表明自己身份、地位低下,但未提到人格卑贱。
C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9. 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可得,煤的前身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看,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本诗作于1920年,1919年“五四运动”在国内爆发,郭沫若当时远在日本,虽未能亲身参与,但激荡起伏的革命浪潮同样振奋着他,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所以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才能,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可以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看,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被埋没,如今其潜藏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了。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10. “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诗的反复出现有着怎样的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分析诗句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反复在突出表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啊,我年青的女郎!”这一深情的呼唤反复出现,喊出了诗人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起唱,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美。第二问,首尾呼应的作用,一般从其表现的内容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回答。这首诗的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发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叙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首尾呼应,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关键点拨】反复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①含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叫作反复。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②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韵律美的作用。
①这句诗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诗歌的脉络。②首尾两节的呼应,强调了“我”对祖国的爱与奉献,也使得诗歌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体裁:现代诗歌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
(有删改)
【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②石溜(liù):岩石间的水流。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1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想要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担心惊扰了这数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反复提醒“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
B.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 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诗人偏偏要固执地追问,可见他所谓“中国人”并非单纯以“国籍”概念界定。
D. 本诗赞美之中含有迷惘,诗人另一首诗《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表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误。应是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悠久、奇幻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赞颂和深切怀念。
B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1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运用四行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行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在听觉上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B. 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第四、五节中陈述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寻味。
C. 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 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相关典故及古代人物的运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错误。诗歌的感情是逐渐深化的。
C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13. 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诗歌第二节和第五节列举尧、舜、孔子、庄周等杰出历史人物,这些人或为国,或为民,勇奋斗,敢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品质;诗歌第三节赞美了河图、洛书、凤凰授歌等中国古代传说,呼吁中国人要热爱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诗歌第四节写了我国壮丽的山河——戈壁、五岳、大江、黄河,“忍耐”“和谐”等词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由此可见,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特征,解答了“谁是中国人”的疑问。
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①借尧、舜、孔子等杰出的历史人物表明“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②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繁盛景象表明“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③借戈壁、五岳等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刷文学类阅读
14. 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伏羲氏创八卦、立文字,伴随着文明繁盛的是“龙马出河”“凤凰授歌”的传说。诗人借用历史传说典故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而面对这辉煌灿烂的记忆,他又分明意识到,我们古老的传说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那么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呢?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闻一多固执地追问“谁是中国人”,结合诗歌内容来看,他所谓“中国”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他心目中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俊杰,是热爱和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华的重任。因此,诗人的祈祷中包含着对国家残破、黑暗的现状与不明的前途未来的痛苦以及对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自尊自强、复兴中华、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的希望。
①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②诗人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③诗人希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作
15.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闻一多《红烛》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作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
关键要理解“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两句话,“发光”指奉献自己;“泪流”指付出就会有牺牲,但这也是“红烛”使命,因此要无畏付出。而且这篇文章是闻一多的作品,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得出:为了理想,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奉献,要付出,即使很痛苦,也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毫不顾惜。
审题指导:
所给材料是闻一多的《红烛》中的节选。以诗歌来设题的材料作文,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主旨的理解。作文须以诗歌为基点展开思考和感悟,“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三句歌颂了“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红烛燃烧受到了风的阻挠,但是流着泪也要燃烧,歌颂了“红烛”的奉献精神;同时,“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也写出了“红烛”开始奉献自己的时候,也是牺牲之时,由此可以立意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再次,“红烛”的这种付出就是在告诉人们:为了理想,无畏付出,虽然可能痛苦,但却是值得的。由此,我们由物及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从而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1)学会奉献
2)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付出是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
4)为了理想,无畏付出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作
让奉献之树常青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古至今,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境界,奉献是一种情感。
什么是奉献?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奉献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默默无闻,奉献是“采得百花蜂成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高尚品质,奉献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私。如果你是一棵大树,你可以为世界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可以为世界增添一分绿意。这就是奉献,简单又复杂。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被世人称颂。这就是奉献,一种境界。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作
奉献是积极主动,就像寓言中的露珠。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这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我们做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奉献而不求回报,那么,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奉献,就等于他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这就是奉献,一种境界。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单元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作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当老师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原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之树常青,永远葱茏、繁茂。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