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I人教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I人教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7 07:4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一单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就是其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一位。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拼搏,终于跑到了终点。他厉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法律、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修筑了万里长城,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空前强盛的大帝国。●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郡县制。
●时空坐标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__________、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_______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宗法制土地2.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客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力图通过__________来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
②主观:秦国经过_________日益强大。
(2)经过: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兼并战争商鞅变法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_______”。
(2)影响:“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始皇帝(3)权力
①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②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4)特征
①__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
(1)职责
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______。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______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______。
④诸卿:位居丞相之下,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政事监察军务
(2)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作用: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规律总结:“集权于上,分权于下”不仅仅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特点。“上”指皇帝,“下”指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吏。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概况
①把全国分为36郡,由_________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②郡守和县令(或县长)是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实现了对_______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央政府地方政权巧思妙记: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不同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为后世所沿用,对秦以后的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问题】 秦朝皇帝制的特点。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探究思路】 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反映了结论(1);材料二中“独以印称玺”“群臣莫敢用”反映了结论(2);材料三中“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反映了结论(3)。
【探究结论】
(1)皇位世袭。(2)皇帝独尊。(3)皇权至上。
特别说明:“皇权至上”既是皇帝制度的核心特点,也是整个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特点,所有的政策都围绕着这一目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或者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表格法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 (2014·株洲高一模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解析】 本题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刻领悟及知识迁移能力。关于秦朝时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约关系可参考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因此,郡县一级的官吏不会有自己的封地。
【答案】 D三、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权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垄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财政军事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2.原因:
(1)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基本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4.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3)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5.影响:
(1)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出现腐败现象,不利于政治民主;经济上,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和发展;文化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易形成文化专制。
(2014·黄山高一模考)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一、选择题
1.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解析:只有皇帝一人能用“朕”,体现的是皇帝的独尊以及皇权的不容逾越。
答案:A
2.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
A.太尉   B.治粟内史
C.丞相    D.御史大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朝“三公”职权的识记能力。据教材内容可知,秦朝丞相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符合题干中的“助理万机”。
答案:C3.“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的措施。A、C两项不包含县制内容。D项太笼统,只有B项最确切。
答案:B4.(2014·南通高一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解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
答案:C5.(2014·济南高一检测)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解析:“优秀”应该指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从“影响”角度分析中央集权制的。
答案:B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第(1)问的难度在于“特征”,可以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回答;第(2)问“原因”可以还原成“诸侯争霸”的原因,“破解”可结合秦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回答;第(3)问“本质特征”可以根据“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等信息回答。
答案:(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1.(2013·浙江文综,4分)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实施“远交近攻”战略,相继灭掉了②韩国、④赵国、③魏国、①楚国、⑥燕国、⑤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故A项正确。
答案:A
2.(2013·北京文综,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天下分而为七”中的“七”是指战国七雄,由“并四海”“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可知,这应指秦统一六国,故“□”处应为“秦”,B项正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