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一单元钱宰被征入朝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后,吟诗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这则小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大。●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军机处。
●时空坐标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①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________,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②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______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 中书省皇权丞相君主专制宰相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
①明太祖设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但其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_______”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________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殿阁大学士内阁票拟
(3)实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_。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走出误区: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职权范围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其产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侍机构
二、清朝专制制度的发展
1.康熙帝加强皇权
(1)背景:清初,____________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__,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议政王大臣南书房内阁2.雍正帝设军机处
(1)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
①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②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能:跪受笔录,拟写、传达皇帝意旨。
(4)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_手中,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皇帝中央集权巧思妙记:一、从整个中国古代史看,君主专制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主要方面。
【探究问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二 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探究思路】 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政权以极端的专制统治维护封建统治,由此得出结论(1);材料二认为科举考试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思想控制,说明了结论(2);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明了结论(3)。【探究结论】
(1)在政治上,君主专制是君主暴政和政治腐败的根源。
(2)在思想上,君主专制一般采取文化专制主义,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在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特别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积极作用已经不是君主专制影响的主导方面。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八旗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措施——设置内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设置内阁,阁臣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掌握票拟权。但是,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以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答案为C项。
【答案】 C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解析:明太祖为了消除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而废除了丞相制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2.(2014·汕头高一检测)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解析:“主荒臣专”是说皇权丧失,丞相专权。并认为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
答案:A3.《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A.明朝的内阁就是宰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内阁虽权力大,但没有承担起宰相的职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明朝的内阁,根据“偃然汉、唐宰辅”可知内阁权力极大,基本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4.(2014·青岛高一检测)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解析: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并非对军机处不满,而是认为其名不符实,应该改名,C项错误。军机处从来没有成为“最高”军事机关,D项错误。
答案:B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钱穆主张政府和王室应该分离,政府的代表是丞相,王室的代表是皇帝,两者相互牵制。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与钱穆的观点相悖。
答案:D二、非选择题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第(1)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答。第(2)问“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去分析。第(3)问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1)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2014·广东文综,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2.(2013·重庆文综,4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预机务”,即参与国是,故正确选项为B。内阁设于明成祖时期,故排除A项;内阁大学士虽然在仁宗时权力上升,但其权力很难与丞相等同,当然也不可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C、D两项。
答案:B
3.(2013·江苏,3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意在考查学生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题目材料中“议大政”说明了军机大臣参与政务,故答案是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务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