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第四单元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
这首词仿佛使人回到了20世纪初风雨如晦的中国。为了救亡图存,中华儿女奋起斗争却一次次失败,无数仁人志士壮志难酬,抱恨终天。正当中华民族濒临灭亡的时候,1911年爆发了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它以暴力推翻了清王朝,代之以民国,堪称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2.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高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袁世凯篡权。●时空坐标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________》签订后,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
(2)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①思想武器:_________、自由平等学说。
②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③宣传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辛丑条约资本主义天赋人权(2)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①第一个: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②其他团体:华兴会、光复会等。
(3)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__成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平均地权”。
③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意义: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同盟会创立民国
(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走出误区:武昌起义并非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是黄花岗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全体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___的政治体制。
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_________制。
(2)性质及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资产阶级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和条件
①袁世凯的两面手段: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的支持: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过程
①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②1912年2月12日,_________退位,清朝覆灭。
③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
④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⑤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统帝思维导图: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条件
2.辛亥革命的功绩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________民主革命。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_________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__________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________侵略势力。
(4)为中国____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帝国主义民族资本主义走出误区:辛亥革命结束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而非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土地、思想文化等制度。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以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为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主义,而封建土地制度最终消灭则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标志。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丰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问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探究素材】
材料一 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探究思路】 从材料一中的“打倒皇帝”可以得出结论(1);从材料二中新建、扩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可以得出结论(2);从材料三中袁世凯称帝的失败等可以得出结论(3)。【探究结论】
(1)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不缠足、断发易服等运动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推动自由、平等、解放意识的发展。
(5)国际上:属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鼓舞了其他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 (2014·盐城高一期末)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大地上都发生了大规模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 )
A.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都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D.都尝试推翻清政府,最后被其绞杀【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三、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与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各地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生、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2.局限性
《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
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参议院制定的,它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企图用它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由此可见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C项。
【答案】 C一、选择题
1.(2014·信阳高一期中)“此一省亦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这句话是孙中山于1905年说的,这表明革命党人已认识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指导革命运动的迫切性,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2.(2014·成都高一检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解析:材料说明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不可阻挡,在未发生激烈战争的前提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清王朝,是清王朝自己瓦解了自己。故正确答案为B项。A、D两项材料无体现,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作用,排除C项。
答案:B3.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向“民国”转变的关键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辛丑条约》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与此相符的只有C项。A项颁布于1859年,B项颁布于1853年,D项签订于1901年。故选C项。
答案:C4.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不可能赶跑皇帝,A项错误;C、D两项也未赶跑皇帝,故错误。
答案:B5.(2014·青岛高一期末)“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清帝退位 ②武昌起义 ③成立中华民国 ④《辛丑条约》签订 ⑤四川保路运动
A.①③②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②①③解析:“丧权辱国震人心”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发生于1901年;“铁路风潮鼎沸腾”是指四川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5月;“武汉义旗天下应”是指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推翻专制共和兴”是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和清朝灭亡(1912年2月)。
答案:C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等方面的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来分析。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1.(2012·北京文综,4分)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革命党”应指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可排除A、B两项。“南北和谈”指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并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与题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清政府为遏制革命,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是借“立宪”之名,消灭革命党人,维护封建专制,故选C项。
答案:C2.(2012·福建文综,4分)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树立正确时空观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有效信息“空壳”“辛亥革命成果”。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含有这些内容的选项,答案为D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