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第四单元进入2014年以来,日本政府继续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频频造谣抹黑,挑动对抗,对中俄海上联合演习说三道四,侦察干扰,并试图解禁所谓“集体自卫权”,重新走军国主义之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日本国内近来不断出现的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和军事动向,正在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1.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远征军缅甸作战和抗战胜利的意义。●时空坐标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华规模,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九一八事变:1931年,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华北事变”:1935年,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相继失守。2.实现:1937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__ _________,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概况
(1)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
①制定_____抗战路线。
②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③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先后组织______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淞沪4.结果
(1)取得平型关、________等战役的胜利。
(2)失去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3)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台儿庄相持阶段归纳比较: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比较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______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全村的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3.细菌战:日军“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三十万三、抗战的胜利
1.胜利
(1)敌后战场
①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华北地区,_______指挥;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彭德怀(2)国外战场
①目的:为确保_______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概况: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______,同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滇缅缅甸3.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的________得到提高。
知识拓展: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首先,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奠定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基础;其次,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列强特权。国际地位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爆发的原因与法西斯势力泛滥有关,也是日本长期侵华政策的产物。
【探究问题】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材料二 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材料三 蒋介石宣称“攘外必先安内”,“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探究思路】 材料一指日本的“大陆政策”,反映了结论(1);材料二说明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的关系,反映了结论(2);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反映了结论(3)。
【探究结论】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灭亡中国是其既定国策。
(2)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3)中国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给了日本可乘之机。特别说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学术界很多学者将抗日战争定义为1931~1945年,中国长期单独坚持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二、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2.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寻访抗战老兵》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刚刚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率领部分官兵乘车前往延安……远远就看到马路两旁排列着欢迎的队伍。汽车刚刚进入欢迎队伍的视线,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的口号连续不断。”请问该段记载应发生在( )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5.以弱胜强。
6.具有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正面战场的抵抗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
D.全民族抗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 D 四、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1.社会背景不同。第一次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第二次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2.两党实现合作的政治背景和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国共两党都处在发展的初期,都属革命的政党;第二次合作时,国民党已成为执政党,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军队和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代表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3.革命的对象不同。第一次合作时,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第二次合作时,革命的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
4.合作的形式不同。第一次合作的形式是党内合作;第二次则采取了党外合作的形式。
5.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A.指挥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正面积极评价。北伐战争最后并未取得完全胜利;蒋介石也未完全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更没有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排除A、B、C三项。蒋介石领导和实施的全民族抗战值得肯定,故D项正确。
【答案】 D一、选择题
1.(2014·滨州高一检测)“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中日甲午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沈阳”“青天白日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等,由此可以判定该事件是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答案:B2.“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军?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根据材料倌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等可以判断是针对卢沟桥事变。
答案:C3.“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国
解析:从材料“国危若累卵”“誓扫倭奴不顾身”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国”。本歌词是抗战期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的军歌,曾经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答案:D4.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 )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发动七七事变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组建“七三一部队”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限制是“细菌战”,与此有关的是日本在东北成立的“七三一部队”。答案为D项。
答案:D5.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将中国列为“负责维持和平的四大国之一”。罗斯福作出上述决定主要是因为( )
A.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B.中美建立了友好关系
C.中国顽强抗击日本侵略
D.中国实力大大增强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4年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在远东战场抗击着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二、非选择题
6.(2014·海淀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努力争取中华民族的复兴。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二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中国台湾,这是殖民时代强权政治的产物。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收回自己的固有领土,符合人类正义原则,也是有国际法依据的。19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上述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决定了战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
——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2)中国台湾是如何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决定台湾最终归还中国的各方面因素。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1)问,依据材料一内容归纳不平等条约。关于废除的原因要关注当时中国国内及国际局势的变化。第(2)问,中国台湾被割占根据所学知识较易回答,“因素”要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思考。答案:(1)(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台湾回归体现正义原则。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中国提供国际法的保证。1.(2014·天津历史,4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C2.(2013·四川文综,4分)右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国共合作抗日,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8年”“CHINA”。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①显然错误;美国于1945年8月向日本投放原子弹,②错误;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共产党则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③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2013·重庆文综,4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斗争非常复杂,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战略没有改变,民族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也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没有倒下,故选D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