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I人教版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I人教版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7 07: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八单元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到这时,雨果的伟大预言似乎越来越成为了现实。是什么原因让欧洲各国化解宿怨,逐渐形成这样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重点难点
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不结盟运动的政策和兴起的意义。
2.欧共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促使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的因素。●时空坐标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_______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_________》,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____________。政治巴黎条约欧洲共同体3.影响
(1)经济上: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
①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走出误区: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不是欧共体成立的根本原因。独立自主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_______”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3)国际机遇:_______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
(4)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_______;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冷战朝鲜教育2.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_______经济大国。
3.影响
(1)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__________的目标。
(2)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第二政治大国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________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_______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民族解放19613.概况
(1)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2)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3)行动纲领:建立__________新秩序。
4.影响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_____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_______格局。国际经济殖民两极走出误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到目前为止,多极化政治格局尚未形成。
四、中国的振兴
1.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归纳综合:一、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探究问题】 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探究素材】
材料一 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材料二 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的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探究思路】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欧共体成立后,经济总量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反映了结论(1)。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欧共体、日本外交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反映了结论(2)。从结论(1)(2)可知结论(3)。【探究结论】
(1)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欧洲、日本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特别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政治多极化格局尚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西欧、日本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与美国的差距非常明显,政治多极化仅仅是一种趋势。二、二战后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2.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
(3)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欧国家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苏抗衡的力量。 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成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三、分析西欧、日本崛起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冲击的异同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局面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结盟运动不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格局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美苏“冷战”的瓦解是由于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排除D项。
【答案】 C一、选择题
1.(2014·北京东城区高一练习)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
A.华约组织的建立   B.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C.美国控制西欧    D.成立欧洲共同体
解析:1963年控制法国和希腊的是美国,戴高乐的言外之意是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满,这是促使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
答案:C2.(2014·淮北高一期末)“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它们各自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掠夺对方的基础上,冤冤相报。从20世纪50年代后,它们寻求合作,谋求共赢”。上面所描述的国家关系比较典型地发生在(  )
A.英国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间
B.美日之间
C.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间
D.美欧之间
解析:结合所学史实,最符合材料信息的国家是法国和德国,法德都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因此,正确的答案为C项。
答案:C3.关于漫画《小泉美梦》,四位同学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甲:日本“入常”希望获得美国的经济支持
乙:小泉认为日本“入常”无障碍
丙:日本“入常”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的崛起与腾飞
丁:日本经济腾飞主要借助于二战后美国的扶持
其中符合史实,观点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漫画的关键信息有两个,第一,日本“入常”是小泉美梦,说明日本“入常”困难重重;第二,小泉头枕的是“美元”,暗示日本“入常”的前提是经济的崛起和腾飞,因此,丙正确。
答案:C4.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大部分来自亚、非、拉地区,无法反映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A项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但没有动摇美苏霸权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答案:B5.(2014·连云港高一期末)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已显著不同于战后(二战)初期。”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苏争霸自身实力的相对削弱
B.欧共体的形成
C.日本经济的崛起
D.北约、华约组织的建立
解析:北约、华约组织分别建立于1949年和1955年,不符合材料所述的时间“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D项符合题意。
答案:D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联邦德国、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其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影响。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答案:(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其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2)变化: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1.(2013·四川文综,4分)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联合国通过的《反殖民主义宣言》反对和谴责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由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均投了弃权票而不是反对票可知,①②正确;反对殖民主义与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关系不大,③错误;同苏联“冷战”的主要是美国,④错误。故选B项。
答案:B2.(2012·江苏,3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解析:本题以日本向“政治大国”迈进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经济决定政治,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