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3 10:51:12

文档简介

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3 分,共 48 分)
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A. 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 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
C. 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 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交易完成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 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德国著名学者 F·科恩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 年,英国议会议员克里斯托弗·谢尔芝德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
A. 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 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C.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 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
下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A. 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B. 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C. 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D. 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
6.12 世纪,英王亨利二世进行司法改革,规定凡经教会法庭判决有罪的教士,必须移至普通法院进行审理和惩罚;教会法庭已经判决的案件,非经国王许可,一律不得上诉于罗马教皇;将全国划为六个巡回区,由国王派出的巡回法院审理案件等。这些措施A. 加速了封建庄园法庭的崩溃 B. 为王权的扩张留下更多空间
C. 初步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D.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 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8.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
一”劳动节口号》,并正式对外发布。修改后的口号共 23 条,其中第 5 条改动明显。
初稿第 5 条 正式稿第 5 条
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 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 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改动
A. 折射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B.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C.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D. 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
如表所示为 1864~1879 年清政府进出口平均税率的变动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1864 1869 1874 1879
进口税率(%) 5.22 5.17 5.93 5.89
出口税率(%) 9.24 9.10 10.02 10.22
A. 中国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 B. 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
C. 中国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D. 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材料
10.1864 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
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由此可知当时
A. 中国通过《万国公法》维护了国家的主权B. 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C. 国际法已经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D. 郑观应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认知不够合理
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博物志》 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
据此可以得出
A. 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 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C. 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下表是 21 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
项目 内容
财政 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
劳动力市场 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
养老 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延长工作年限
医疗 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这表明,北欧国家
A. 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B. 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福利水平与规模居世界领先
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 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 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 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
A. 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B. 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时间 事件
1771 年 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807 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71 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92 年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厂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
C.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扩展 D. 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近日,包括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不寻常的猴痘病例。世卫组织 称:猴痘疫情在非流行国家可控。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在各种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 用。这说明
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二、非选择题
17.(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 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 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 1357 年 11 月到 1358 年 2 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 2—
3 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6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10 分)
18.(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 是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
表 1
省份 秦 前 255—前 206 年 汉 前 206—220 年 三国 220—265 年 晋 265—420 年 南北朝 420—589 年
安徽 — 1 3 — 4
湖北 — — — 1 —
江西 — 1 — 1 1
浙江 — 4 2 3 2
江苏 — 1 3 2 8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 5 亿至 6.5 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 51.5 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因素。(12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出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这一现象的原因。(6 分)
19.(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弟斯山,迄今已有 7000 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 世纪 30 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 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 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 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 18 世纪 60 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
推广和普及,于 1774 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
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 18 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
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 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食物的背景。(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 分)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B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A B D
二、非选择题
17.(16分)【答案】
(1)特点:形式多元;注重礼仪;具有多种职能;不断调整完善。(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影响:有助于强化君主权威;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上令下达;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主独断专行。(6分,答出三点即可)
内在差异:中国古代朝参制度只是中央政府决策体制的组成部分,参与者为君主和臣僚,社会代表性较低;法国等级君主制是王权、贵族、教会、市民组成政治联盟的重要形式,会议代表非职业官僚,社会代表性较广。(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8.(18分)【答案】
(1)趋势:水利建设明显增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与政权变迁相关。(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因素:耕地面积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统治者的重视与相关机构的设立;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与停滞。(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专制制度强化、人口增长和大规模流动、新航路开辟后外来高产作物引进,都会影响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挤压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空间;“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土地税加重,限制农业发展。(6分)
19.(18分)【答案】
(1)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并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的特性;18世纪欧洲出现灾荒与饥馑;政府出予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采取推广措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人们对马铃薯认知水平以及种植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任答4点得8分)
(2)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分)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由美洲传入欧洲,并在18世纪末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的建立,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使得现代马铃薯产业深入发展并大了马铃薯产品的消费市场。(6分)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供给,有利于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2分)
(示例只供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拟定其他论题,阐述合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