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3 14:40:34

文档简介

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管子·国蓄》中记载:“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管仲的主张体现了( )
A.君主权力来源于天 B.宗法制影响力扩大
C.转型时期的集权倾向 D.新兴地主阶级的述求
2.下表所示是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活动经历,这可以用来说明( )
代表人物 籍贯 游学(从政)国家 改革国家
李恒 卫国 卫国、魏国 魏国
吴起 卫国 卫国、鲁国、魏国、楚国 楚国
商鞅 卫国 卫国、魏国、秦国 秦国
申不害 郑国 郑国、韩国 韩国
李斯 楚国 楚国、齐国、秦国 秦国
A.法家学说是各国的主流思想 B.春秋时期士阶层的进取精神
C.改革者的经历影响改革成败 D.战国出现“十无定主”的局面
3.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4.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
A.化解了满汉矛盾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边疆危机 D.促进了国家认同
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6.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A.广大妇女获得根本解放 B.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建立
C.人民主权得以真正实现 D.首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7.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其船队有17艘船,装载了三百名水手和上千移民,包括工匠、士兵、商人、律师、传教士等职业,并随船运入马、牛、羊、猪、鸡等家养畜禽,谷物和果树的种子以及各类建筑材料和工具。此次航行( )
A.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推动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
C.有利于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D.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
8.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3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
A.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9.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装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带动。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在家庭生产中使用已不可能。这种机器( )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10.《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一)款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并阻止……联盟会员国与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由此可见,国际联盟( )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以委任统治为主要原则
C.顺应了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潮 D.阻止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11.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
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12.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13.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
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14.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15.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6.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一二·九运动时,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关于这一口号的出处,有部分材料如下。
甲:清华大学救国会出版的《怒吼吧》第1期原件,12月6日编辑,10日正式出版。
乙:《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均著有此句,引注标明援引自《清华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清华周刊》第45卷,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时出版。
丙:学者杨树先访问当时的亲历者姚依林,姚依林肯定地指出:“这是燕京大学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是由燕京陈絮负责起草北平学联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来的。这不是清华的发明权,不能掠人之美。”对话见《一二·九运动史若干问题研究》,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6期。
——据杨树先《一二·九运动史若干问题研究》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关于一二·九运动的相关表述丁: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
戊:(这)是继民国八年五四运动以来,最令中外瞩目的爱国运动。这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激流,其对民族尊严及国家主权的强调,尤胜五四时期的“外抗强权”主张,故有史家特以“学生民族主义”称之。这次爱国救亡之行动,直接打击了日本人及汉奸集权欲分裂华北五省的阴谋和企图;也落实了全国上下向来提倡的民族精神教育。后来对日抗战得以进行,不可不谓是此种民族精神发扬成功之结果。这是自九一八国难以来,青年运动最有意义的影响。
——台湾李云汉、李国祁等著《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角度,分别说明甲、乙、丙三则材料与这一口号的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评价的共性与差异,并指出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因素。(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所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晚期关税政策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6分)博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参 考 答 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D C C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A B D C C
二、非选择题
17.(18分)答案:(1)这一口号本身属于历史事实,是一二·九运动时期真实发生过的宣传文本。(2分)
材料甲为原件资料,属于一手史料,能准确反映一二·九运动中口号的客观事实。(2分)
材料乙为援引资料,属于二手史料,因援引较规范,基本符合史实,但因所引资料距离事发已有一年时间,故准确性与真实性不如材料甲。(2分)
材料丙为口述资料,属于亲历者根据回忆而得材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有可能模糊而不可信。可以作为一种观点,供学术探讨,但需要进一步的原始资料佐证。(2分)
(2)两种评价的共性:都肯定一二·九运动的救亡意义;差异:材料丁肯定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中的力量与功绩;材料戊则回避领导者这个问题,只强调青年学生运动的进步意义。(6分)
原因:海峡两岸的意识形态不同;学者学术立场、占有史料差异等因素。(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九运动时”“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口号本身属于历史事实,是一二·九运动时期真实发生过的宣传文本。根据材料“清华大学救国会出版的《怒吼吧》第1期原件,12月6日编辑,10日正式出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为原件资料,属于一手史料,能准确反映一二·九运动中口号的客观事实。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均著有此句,引注标明援引自《清华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清华周刊》第45卷,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时出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乙为援引资料,属于二手史料,因援引较规范,基本符合史实,但因所引资料距离事发已有一年时间,故准确性与真实性不如材料甲。根据材料“学者杨树先访问当时的亲历者姚依林,姚依林肯定地指出:‘这是燕京大学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是由燕京陈絮负责起草北平学联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来的。这不是清华的发明权,不能掠人之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丙为口述资料,属于亲历者根据回忆而得材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有可能模糊而不可信。可以作为一种观点,供学术探讨,但需要进一步的原始资料佐证。
两种评价的共性:根据材料“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这次爱国救亡之行动,直接打击了日本人及汉奸集权欲分裂华北五省的阴谋和企图;也落实了全国上下向来提倡的民族精神教育。后来对日抗战得以进行,不可不谓是此种民族精神发扬成功之结果”可知,都肯定一二·九运动的救亡意义;差异:根据材料“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可知,材料丁肯定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中的力量与功绩;根据材料“(这)是继民国八年五四运动以来,最令中外瞩目的爱国运动。这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激流,其对民族尊严及国家主权的强调,尤胜五四时期的‘外抗强权’主张,故有史家特以‘学生民族主义’称之”可知,材料戊则回避领导者这个问题,只强调青年学生运动的进步意义。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海峡两岸的意识形态不同;学者学术立场、占有史料差异等因素分析。
18.(18分)答案:(1)原因:“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该体制易使政府运转效果不佳;“三权分立”无法保障平民权益;孙中山意识到“三权分立”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6分)
(2)特点:注重权力相互制约;以追求法治为目的;重视维护权力的动态平衡;忽视国家权力的整体性;具有鲜明的民主性。(4分)
意义:防止了专制暴政政府的出现;维护了美国民主政治;有利于保障人权和民主自由。(4分)
(3)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国家政治文化传统;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体制自身的优劣性;领导者的见识;等。(4分)
解析:(1)原因:根据“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可知,他认为“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该体制易使政府运转效果不佳;根据“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可知,“三权分立”无法保障平民权益。由此孙中山意识到“三权分立”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2)根据“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而确立的”可知,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是注重权力相互制约,以追求法治为目的;根据“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可知,重视维护权力的动态平衡,忽视国家权力的整体性,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即可。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国家政治文化传统;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体制自身的优劣;领导者的见识;等。
19.(16分)答案:(1)差异——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5分)
原因——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观念,吏治腐败。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5分)
(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6分)
解析:(1)从材料一“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中可以概括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的关税特点;从材料一“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清政府在道光年间关税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出乾隆年间关税政策的实行原因;从材料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分析出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实行原因。
(2)从材料二“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关税自主、政权的巩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等方面来分析出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