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虚拟拍摄析人物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虚拟拍摄析人物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6: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5
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
虚拟拍摄析人物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精读研析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精读研析
镜距 用途
远景 常用于表现广阔深远的场面
全景 常用于表现人与物、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中景 常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
近景 常用于表现人物表情及景物局部状态
特写 常用于凸显局部,起到强调效果
镜头 镜距 画面描述 画外音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镜头四
镜头五
镜头六
镜头七
镜头 镜距 画面描述 画外音
镜头一 全景+近景 小屋全貌: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桌干干净净,地板没有一点灰尘 “瞧!这个仿若世外桃源的小屋。多么自律的老人啊!”
镜头二 近景+特写 种树画面:老人粗糙的手,轻轻在坑里放入一颗橡子 “他种下的不只是一粒种子,更是一份希望。”
镜头三 远景+中景 树林画面:成片的树林;棵棵鲜嫩、挺拔的白桦树;老人孩子的身影 “这笔直站立的白桦,让老人恍惚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镜头四 全景 一片狼藉的战场;翠绿如雾的森林 “人类除了毁灭,也可以创造。”
镜头五 特写 新鲜醇厚的羊奶,金黄透亮的蜂蜜 “这流淌着奶与蜜的家园!”
镜头六 近景 老人日渐向偻的脊背靠在日益茁壮的树干上 “让自然休养,让人们休息,相互依靠。”
镜头七 全景+特写 人们聚集在中心喷泉欢庆丰收的幸福场面,最终定格在老人的眼里。老人缓缓闭上眼眸 “老人心满意足,安详地进入“梦乡’。”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精读研析
认同。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不认同。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思考探究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
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植树”的人。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宣传他/她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提示:可参考本文,采用“议一叙一议”的写作思路:总起议论,简洁凝练;叙述部分语言力求平实,客观描述人物事迹,再现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议论抒情结合,引起读者共鸣。
推介“植树人”
左公柳
无论是在张掖、酒泉还是玉门镇上,你都可以见到几人合抱的大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人们称之为“左公柳”。
清朝末年,我国的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告急。左宗棠主动请缨,率部收复新疆失地。他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在征战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没有绿荫的困苦,便率领部队植树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并且动员百姓分段看管。终于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树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杨善洲:植树造林,感动中国
杨善洲,退休后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在荒山上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并把辛苦经营的林场的经营权无偿交给了国家。
大亮山林场的建立使周边多个自然村受益,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亩产,也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
杨善洲种的是树,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方法指导
叙事中议论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由“好人”引出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牧羊人植树作铺垫。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运用动作描写写人
《植树的牧羊人》中写牧羊人挑橡子、种橡子时,主要运用了准确而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请你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人物时,应注意:①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写具体;②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写连贯;③精心锤炼动词,写生动。
写作示范
他们先在空地上画了一个圈,确定了树坑的位置。然后,力气较大的张致远用铁锹开始挖土,很快挖出了一个坑。等候在一旁的林丁丁迫不及待地把小树苗放进坑里,并小心翼翼地扶着。张致远将挖出来的土一锹一锹地填进坑,直到把它填满,接着又用脚踩了踩,确保小树不会倒下来,这才满意地擦了擦汗。
将“种树”过程分解成多个小步骤,具体描写每个步骤的动作,用词准确生动,使整个过程连贯自然。
写作指导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