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关键语句理思路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关键语句理思路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6:4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
关键语句理思路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牧羊人。
读读写写
栋( ) 拣( ) 戳( ) 慷慨( )
帐篷( ) 废墟( ) 坍塌( ) 呼啸( )
滚烫( ) 张扬( ) 溜达( ) 琢磨( )
微薄( ) 酬劳( ) 硬朗 水渠( )
流淌( )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
薰衣草( )干涸( ) 山毛榉( )白桦树( )
挺拔( )
dònɡ
jiǎn
chuō
kānɡkǎi
zhànɡ

tān
xiào
tànɡ
yánɡ
liū
zuó

chóu

tǎnɡ

páo
xūn


huà

栋梁
分拣
戳穿
不要写成“蓬松”的“蓬”。
多音字
( )刨根问底( )刨冰

páo
bào
( )应征
( )应该

yìnɡ
yīnɡ
【串句记忆法】 他这几天一直在琢( )磨怎么能把这个木刻雕琢( )得更精巧
zuó
zhuó
意为“思索,考虑”读“zuó mo”;意为“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读“zhuó mó”。
形近字
淌( )流淌
倘( )倘若
漠( )荒漠
膜( )顶礼膜拜
涸( )干涸
锢( )禁锢
tǎnɡ
tǎnɡ



ɡù
【串句记忆法】 狂风暴雨之后,原本就残破的院墙坍塌( )了,砸伤了院子里的果树,将果树上成熟的果子糟蹋( )了不少。


多用于贬义。
墟( )废墟
嘘( )嘘寒问暖
坍( )坍塌
彤( )彤云密布
燥( )干燥
躁( )急躁
噪( )噪声
戳( )戳破
戮( )杀戮
勠( )勠力同心


tān
tōnɡ
zào
zào
zào
chuō


合力。
词语集注
慷慨
干涸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微薄
沉默寡言
连锁反应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文中用作动词,长庄稼。
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
微小单薄,数量少。
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干枯,没有水。
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大方,不吝惜。
多用于书面语。
形容河道和池塘。
也说“盘根问底”。
反义词:丰厚。
寡,少。
作家作品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限时6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提示:(1)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有多种,初读时尝试对标题进行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例如:
整体感知
标题提问法 是什么? 牧羊人的姓名?
植树的地点?
种树的时间?
为什么? 为什么牧羊人去种树?
怎么样? 牧羊人怎样种树?
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牧羊人种树有怎样的结果?
(2)初读时,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有助于迅速梳理文意。
整体感知
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1.再次默读课文,可用“ ”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厘清思路
第1段 总起议论: .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第2- 段 1913年初见牧羊人
第____—17段 一次大战后_______牧羊人
第18段 ______年开始屡见牧羊人
第19—20段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第21段 ______:伟大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不难发现“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1.探究种树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精读研析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2.探究植树意义: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请分析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阐述理由。
出示:老人让 变为 。
精读研析
让“荒凉”变为“活力”,氛围改变。
让“痛苦”变为“幸福”,心情改变。
让“荒原”变为“绿洲”,环境改变。
让“灰色”变为“绿色”,色调转变。
让“逃离”变为“归来”,方向转变。
让“抱怨”变为“感恩”,关系改变。
老人因助人变得更加充实,重获幸福;“荒原”因老人再次成为“家园”,重拾活力。
自私自利,漠视生命,人间即地狱;无私奉献,真爱生命,人间如天堂。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