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6: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九年级上册语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激趣导入
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
目标导航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知识必备
背景链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词牌名
题 目

“苏辛”
“东坡极名士之雅”
“稼轩极英雄之气”
后来虚化为副词,读 hái,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相当于“仍旧”。
许慎《說文解字》:“还,复也。”本义是回来的意思。读 huán
“还”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投降派弹劾去职,闲居带湖(1181—1192)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但他身处山水之间, 却依然心怀国家,无心赏玩美丽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本词。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疏通文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年轻的时候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高楼
勉强地,硬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疏通文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尝够,深深懂得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词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楼”,油桶后一句结成因果关系,这一个叠句,吧前后链接起来,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因不识愁而强说愁。
诗词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自己现在知愁。“尽”字极有概括力,包含了词人复杂的感受。词人过去无愁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他尝尽辛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在自嘲自讽中,作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细读感悟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上下阕都在登高说愁,登高的目的有何不同呢?
上阕
下阙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欲说还休的感情。
4、少年时登楼“强说”的愁,是什么愁?
这就要求我们知人论世,了解词人的生平和时代,来综合分析。
辛弃疾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4、少年时登楼“强说”的愁,是什么愁?
少年时期的辛弃疾正生活在金人统治区内,看到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苦不堪言,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辛弃疾一直坚定着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这时也的确有愁,只不过区别于后来的愁。此时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一腔报国热血,涉世未深,不懂无法言说的愁,不懂壮志难酬的愁,因此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5、如何理解“中年有愁可说,却又为何欲说还休?”
中年时期“识尽愁滋味”,在官场遭受排挤和猜忌,鬓发苍苍,壮志难酬,无人理解。这种愁情,无人诉说,诉说无用,也包含着对朝廷的失望,所以他“欲说还休”。
一切哀愁,化为一句“天凉好个秋”!写出他自己尝遍辛酸后无言可说的复杂况味。“天凉”和“秋”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他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越是不说,越是沉重。
本词通篇言愁,上阕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阕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课堂小结
积累拓展
辛弃疾的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悲壮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动人,婉约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岁月静好
辛弃疾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从词中可以发现,作者这种愁闷痛楚不仅因为自己,更多的是因为国家政权的衰败。这种感时伤国的愁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出来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这样我们就更能体会那种苦闷和无奈了。
知识拓展
文章主旨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
问题探究
10、找出文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上片中两个“爱上层楼”重复使用,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精神面貌。“欲说还休”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识尽”愁滋味,饱经沧桑,历经坎坷,有说不尽的“愁”。二是当时投降派当权,有“愁”无处可说,说了犯忌,不如不说。重复也同时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
真题演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D
真题演练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D
真题演练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B
真题演练
(1)、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理解性默写: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
少年
不识愁滋味
过渡:
爱上层楼
下片:
而今
识尽愁滋味
对比、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