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背景介绍
【情节梗概】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丝洛娃沦落成了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要受到审判。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陪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最终没有和聂赫留朵夫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夫妻,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回顾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探监---相认---赎罪
情节脉络
请结合情节,分析男女主人公心理变化。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隔栏相见
发展 长凳问旧
高潮 卢布插曲
结局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期望
意外震惊
痛苦愤怒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整体感知
任务一
探讨: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这说明什么?
有三次变化。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
开篇“你”与“您”的称呼不定:①面对自己曾经爱过的姑娘,用“你”会显得更加亲密。②但是想到自己残忍地抛弃了她,如今已形同陌路,且她身陷牢狱,内心充满了愧疚,用您跟正式,更体现尊重之意。③这个称呼的矛盾也是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灵矛盾。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玛丝洛娃的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研读文本
任务二
玛丝洛娃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
①出场的时候是“抬起头,挺起胸部”“温顺表情”,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有钱人的装扮,就“嫣然一笑”,可见当时的玛丝洛娃想献媚于男人,正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
②等她认出眼前的男人就是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她只是盘算怎样利用他,向他提了要请好律师帮忙上诉的事,同时向他要了十卢布,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表现她的贪婪、世俗。
③当聂赫留朵夫请求她宽恕时,她仇视冷漠,最后还向他投以那种想要取悦男人的笑。说明她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耻,显现了她的空虚、麻木。
问题探究
任务二
玛丝洛娃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
但聂赫留朵夫的这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把坐在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这说明她没有死一般的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问题探究
文本研读
任务三
在对玛丝洛娃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几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有什么作用?
一共六次写到她的笑。这几处笑容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是对他的鄙夷。
第一次:“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第二次:“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第三次:“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第四次:“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第五次:“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
第六次:“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研读文本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是‘你’,但随即决定‘您’”。
①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之前,他来找玛丝洛娃请求饶恕,产生同她结婚的念头,其实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是想牺牲自我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他的一切怜悯、帮助,出发点还是自私的。但此时,他觉得“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形象。他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处在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他在庭审后第一次去探监,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不仅要帮助她脱离牢狱,还希望在精神上将她唤醒。他前来见玛丝洛娃体现了他要赎罪的真诚,后来的动摇看出了他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他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他的坚定性。这是一个正在走上复活之路的青年形象。
语言、神态、动作、内心独白
1.《复活》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他的复活体现的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了“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失落的人性逐渐回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拓展思考:结合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
《复活》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他原来是个有理想、追求真挚爱情的善良青年,但贵族社会的腐败风气使他堕落。当他出席法庭陪审,发现被诬告杀人并被错判罪名的玛丝洛娃,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时,他开始良心觉醒,忏悔赎罪。探监场景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2.《复活》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和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了人性和尊严的回归。
《复活》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第二次探监后,“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觉得“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她答应去医院当护士,“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处理完地产回来见她时,发现“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去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的乐趣,“聂赫留朵夫每次看见她,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变化”,“她高高兴兴、神态自若地迎接他,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玛丝洛娃内心所起的变化,在外表上也反映出来,“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待人接物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原先那种卖弄风情的味道了”。
玛丝洛娃的“复活”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
玛丝洛娃的“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地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托尔斯泰首次将平民女子玛丝洛娃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他让女主人公的心灵不断升华,最后光彩照人,体现了他创作思想的发展。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