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8: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五四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五单元,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将相和》。
2、了解作者及本课背景(出示课件)
3、(出示课件)文中“将”、“相”、“和”分别指什么呢?准确地说出将、相的名字。根据地“和”这个字你能推想出什么?
(小组讨论后回答)
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发生在 _____时候 ,主要讲 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
(2)、生字词的读与理解。(以上较为简单,采用抢答方式)
三、.学习“完璧归赵” 感受人物形象
1、朗读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和结果。  
2、请同学填空。
3、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出示课件: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那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小组讨论回答)
(1)、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听了蔺相如的这句话,你了解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出示课件(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你看。”)这块璧是不是真的有毛病?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的智慧超群,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很强。)。
(3)出示课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4)小组讨论: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出示课件(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小组讨论:蔺相如为什么要求举行典礼?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秦王“客客气气”,没在杀他?
四、完成任务单(分小级展示)
五、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出示课件)学习这类文章要先弄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去分析人物的性格。
六、布置作业
1、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用本课学习的阅读方法预习《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将相和
时间
完 地点
璧 人物 言行
归 起因
赵 经过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