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中学教育集团校田家炳实验中学
2023 年秋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
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
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
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
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
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
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
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
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
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
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
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
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
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
《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
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
1
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
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
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
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
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
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
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
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
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
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
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
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
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
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
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
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
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
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
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
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
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
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
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
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
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
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
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
2
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
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
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
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
的德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
基本能力。
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
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看不见的珍藏(节选)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 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
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
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
3
“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
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
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
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
将其近 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
此,自从 1914 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
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
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
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
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
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
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
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
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
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
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
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
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
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
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
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
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
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
4
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
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
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
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
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
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
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
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
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
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
《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
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
珀》吧 ”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
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
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
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
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
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
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
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
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
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
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
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
5
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
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
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
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
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
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
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
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
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
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
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
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异常的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
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宣布要在遗嘱中把全部收藏的出售委托给“我”,唯一的请求是印一
份藏画目录作墓碑,决定背后是他对艺术的挚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
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
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
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6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
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
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6分)
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
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
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
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
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
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
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
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
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
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则相非,
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而言即相非,行即
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
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
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
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意亦使
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
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
身勿为。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
之有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
7
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B.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
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C.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
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D.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
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个“子”字表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第二个“子”字是先生、老师的
意思,用以表达墨子弟子们对墨子的尊敬。
B.“从事”在文中是“认真做事,设法”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从事文
学创作事业”中的“从事”意思大致相同。
C.“劝”在文中是“劝勉、勉励”的意思,此意与《墨子》的《兼爱》中“恶
得不禁恶而劝爱”中“劝”的含义一致。
D.贾,读音为 gu,在古时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则一般指行走经商的人,
“行商坐贾”一词现在泛指做买卖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要从“富之”“众之”“治之”三方面入手,并且要
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如此才算真正“为天下度”。
B.三代圣贤君主去世以后,天下动荡,人们不知何为仁义,这就导致了后世
的君子在“厚葬久丧”问题上主张相悖、行动相反。
C.君子们虽然对“厚葬久丧”持有异议,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效法并且践行
了古代圣主的治国之道,人们对这一现象疑惑不解。
D.可以通过对“厚葬久丧”的施行效果进行对比来判断其是否为仁义之事,
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就要大力发扬,无利就要及时停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 4分)
(1)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4分)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分)
14.墨子的语言表达在先秦诸子中自成一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8
金陵驿二首(其一)【注】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今
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转夕晖”之“转”字精妙到位: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
下句诗人凝望“孤云”沉思之“静”。
B.“元无异”“半已非”反差巨大,揭露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
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的赤子胸怀。
C.“满地芦花”见证了诗人容颜变老,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诗人
内心的宁静之情、飘离之苦。
D.尾联与《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
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6.这首诗中的“燕子”和“啼鹃”化用了典故。请任选一个,指明其出处并分
析典故在诗中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
重 大 责 任 。 曾 子 在 《〈 论 语 〉 十 二 章 》 中 也 说 过 类 似 的 语 句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个条目,“ , ”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3)《登岳阳楼》中作者在苍老的暮年登上向往的岳阳楼后见到了 “
, 。”雄浑壮阔的壮观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0 题。
“炊烟袅袅牧人归”。儿时的故乡,还是___________的生活状态,悠悠升起
的炊烟,自然成了催人回家的信号。看到炊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便想到了收工。
女人们因念着孩子和家务,总是行色匆匆地走在最前面;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
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缓缓地走在后面;暮归的老牛随着主人
__________,看到路边翠嫩的野草,憋不住,总要歪着脖子啃几口,高兴了还要
“哞、哞——”地喊几声……故乡的傍晚充满韵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迈着轻捷的步伐,悄悄地从天边走进了村庄,把无
限的清幽和甜美倾情地带给了故乡。餐桌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在庭院里,
把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无私地呈现给家人。村子里不时响起犬吠和妇女的唤
儿声。有的人家还在场的一角点燃了麦壳、秸屑,以生烟驱赶蚊虫。这时候一家
人最全,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扇着蒲扇,边吃边聊,安闲而和谐。
偶尔,有萤火虫一闪一闪地__________着,常常被孩子们捉进瓶子里,提在
手里显摆、把玩。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二胡和竹笛声,__________,像从深山幽
谷流出来的清泉,也像从河边吹来的凉爽的风,让吃饭、乘凉的人们感到特别的
惬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日落而息 踽踽而行 飘荡 含蓄隽永
B.竿头日上 踽踽而行 飘忽 委婉悠扬
C.日落而息 款款而行 飘忽 委婉悠扬
D.竿头日上 款款而行 飘荡 含蓄隽永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不紧不慢地
走在后面
B.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缓缓地
走在后面
C.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
在后面
D.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女
人后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
摆放在立在庭院的餐桌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
体里 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10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钙摄入量仅为
388.8 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 800 毫克。并且________________,大
概也就是 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 D 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
能翻倍。________________?有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
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
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 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
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
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________________,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
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
制种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
的情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不怕艰难、不惜牺牲,长征精神犹如一粒种
子,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
材料二:
1962 年,焦裕禄带着治理“三害”的重任来到兰考。《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真实讲述他的感人事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
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材料三: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报道了 2020年中国抗疫故事。在抗击新冠肺
炎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成
为新时代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课文中蕴含的精神营养取之不尽。
11
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后,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将以班级为
单位,组织一次以“汲取课文营养,迎接生活挑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以
该校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本次活动,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围绕主题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2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大题共5小题,18分)
C 2.D 3.D
4.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先阐述““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以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进行论述;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
5.“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大题共4小题,18分)
6.A 7.C
8.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9.示例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示例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20分)
D 11.A 12.B
13.①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双亲谋划-样,(二者)没有什么不同。
②一旦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
14.①反复论说,重叠复查。文本中“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等句子反复出现,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②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文章的语言整体浅显通俗,简朴平实,易于理解。
(二)古代诗歌读(本共2小,9分)
15.C
16.示例一燕子:引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
燕子作用:使语句含蓄凝练,含蓄委婉地写出国破家亡、百姓无处安顿的客观现实,也抒发了诗人忠君爱民的情怀,以及面对现实的痛苦悲凉之情。
示例二:啼鹃:化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鸟啼带血的典故。啼鹃作用:使语句凝练、形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的情怀、国破家亡的痛苦、忠君怀乡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18.C 19.B
20.①句式上:改句是一个长句,多个修饰成分并列在一起,表达直白,缺乏变化;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将句子的内容分别呈现,层次更加鲜明,更有节奏感。
②手法上:改句采用陈述的语气,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将事实状态描述清晰,原句使用了拟人手法,使餐桌及桌上的食物有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传递出黄昏时“家”的温馨,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共2小题,9分)
21.C
22.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很低;人体吸收的钙都到哪里去了;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
四、写作(6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