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辩证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及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及课件材料,认识魏晋到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导入]
课标导入
[必备知识]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且弊端逐渐显露;
2.选拔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3.选拔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5.影响:
(1)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 且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二)科举制(隋唐时期)
1.背景: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崛起,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3.选拔方式:考试
4.意义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③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④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历程:东汉时,以中朝官形成的尚书台正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定型。
2.职责分工
①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②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特点:
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4.影响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⑤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深化拓展]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平公正;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
【情景再现】
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当堂检测]
1:(2014·海南·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解析】材料内容主要论及择婿选定标准,反映当时贵族讲求门第、互为婚姻的社会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非讲述女性地位,亦无可比较的择婿方式,也不涉及政治斗争,A、C、D三项均不是对材料的全面反映,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
2:(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来选拔官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可见与前代相比,科举制大大扩大了录取的基础,使普通大众得以有机会通过考试走入仕途。而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必然使社会中更多人读书,参与科举考试,争取做官,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科举考试科目为明经、诗赋等,不能选拔最优秀的官吏和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A、B两项。科举考试自由投考,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排除C项。【答案】D。
3:(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根据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以便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等信息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了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A项不符合逻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君主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D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
[课堂小结]
隋唐之际,中国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华文明迎来了盛世辉煌。在这一时期,制度的变化和创新特别显著,它推动了隋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