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借助对动词、形容词和意象、手法的分析,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
景物的手法,学会运用比喻和通感表现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如何在景物中自然地融入感情。
2.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结合朱自清的生活处境,理解他“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情感变化,感悟月下荷塘的宁静自由之境。
3.品味文章语言的自然流畅、典雅诗意,通过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朱自清融情于景、复杂、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手法,学会运用比喻和通感表现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如何在景物中自然地融入感情。
2.理解作者“不宁静-宁静-不宁静”的情感变化,感悟月下荷塘的理想色彩。
课前提示:
1.重点字词,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霎时,宛然,风致,脉脉,峭楞楞,梵婀玲,没精打采,妖童媛女,鹢首徐回,棹,敛裾,嬉游,
2.背景,1927年,4.12政变。荷塘月色,月色既指荷塘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朱自清的桃花源。
3.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一、 荷塘月色写景手法(20分钟)
1、通读全文,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从景物特点看,这三段又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荷塘怎样的特点,圈点勾画重要字词和语句,简要概括。
第四段,月下荷塘,特征,幽静淡雅。
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第五段,荷塘月色,特征,朦胧柔和。
景物,月光,清雾,叶花,树影,
第六段,荷塘四周,特征,清幽热闹。
景物,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声蛙声,
2、很多人慕名来荷塘后大失所望,什么让荷塘这么美呢?朱自清的文字。哪些方法的呈现和突出荷塘的美。
写景方法1.语言风格上,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炼字尤其动词,叠词,数量词。
动词: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叶多花少。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叶子多而不显得拥挤。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和静静地搭配在一起,生动地写出月光像流水一般缓缓倾泻,绝无声响,幽静优美,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叠词:
曲曲折折,荷叶范围很广,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很多,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传情达意,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远远近净,高高低低都是树,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叠词作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数量词:
第六段特别多,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1)比喻拟人
文中14个比喻,
例如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写淡月照耀下花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三个以上比喻是博喻。
比喻作用,这些比喻新奇贴切,激发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月下荷塘多样的色彩,光影变化与面貌。
(2)通感,感觉得转化和迁移,《致云雀》
风来花底鸟语香,听觉转化为嗅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听觉转化为视觉,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化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化为听觉,相似点,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视觉转化为听觉,相似点和谐。
(3)衬托和对比
第五段,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写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动衬静。
补充,还有排比,对偶,整句。
写景方法3.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疏密,浓淡。
第四段由静到动,由上到下,第六段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浓到淡,巧用量词。
第五段写月光,有正面侧面,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五六段都有实写虚写。
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摹,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感。荷塘是朱自清的桃花源,他对荷塘月色无限的喜爱,内心也达到了既安宁又幽静的境界。
二、感受宁静之境(10分钟)
1、中间三段已经写尽了荷塘月色,为什么还要写一到三段和后边的内容?
2、往日的荷塘是什么样的?今夜的荷塘是什么样的?今晚那么美的原因在哪里?
参考原文1-3段
往日的荷塘在第二段,幽僻,寂寞,移情。阴森森,怕人。
今夜的荷塘第一段,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今晚那么美的原因,淡淡的满月的光,荷塘成为柔和梦幻的理想之境,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享受独处的妙处。
像今夜,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独处的妙处,受用者荷香月色。
消解了原来寂寞和阴森的氛围,成为一个理想的时空。一个人静静地享受到另一个世界里。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今晚有何不同?
1.一个自由的我
社会背景,家庭原因,个人性格。
(平日里,朱自清有太多要做的事,太多要想的事,他是不自由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动乱,29岁的朱自清上有日渐老去的父母,下有五个孩子,他有太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能逃脱的苦恼,更多要理性的考虑一切,在现实中被压抑,不自由,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内心的宁静,这样一个夜晚,终于有一个机会超出平常的自己,幽僻寂寞变成了无人打扰的宁静,放下所有的身份和责任,荷塘月色安抚了他不宁静的心绪,全人沉浸在梦一般的情境里。)
2.江南采莲的往事是不是多余?江南人怀念江南生活的自由自在,故乡的抚慰。朱自清自称,我是扬州人。
江南采莲是怎样的光景?结合注释分析朱自清对采莲人的情感态度。
触景生情。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的情景,六朝社会风气日渐开化,自由相恋,无忧无虑,而这是将近中年为家庭和时局所牵累的朱自清再也无法体验的生活状态。对那种自由生命状态的向往,对精神的自我期盼。
由热闹回到现实。
三、小结整体结构(10分钟)
第一部分(1-3) 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4-6)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7-10)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
圆形结构,双线。
外结构,明线,游踪,空间变化。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内结构,暗线,情感变化。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不宁静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情景交融,首尾呼应。
四、作业:运用比喻和通感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